书名: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定价:65.00元
作者:刘鹤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3623100
字数: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1952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国际合作。此前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多次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MPA学位。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有力,书名《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更是直击人心,勾起了我对历史发展和经济规律的深邃思考。我一直认为,理解过去的重大经济事件,是把握当下和预见未来的关键。尤其是“全球大危机”这样具有颠覆性的事件,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经济逻辑和复杂的社会动因。作者选择将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进行比较,这本身就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两场“危机”的?是仅仅指金融危机,还是包含更广泛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在比较的过程中,作者会侧重于哪些方面?是危机产生的宏观经济根源,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体系的缺陷,还是微观层面的市场行为,比如投机泡沫、信心危机?我期待书中能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揭示出这两场危机在成因、传导机制、应对策略以及最终影响上的异同之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炼出一些关于经济周期、风险防范和危机治理的普遍性原则,为我们当前面临的复杂经济环境提供有益的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正版】 9787513623100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光是“两次全球大危机”这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历史和经济的无限好奇。我一直对经济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两次危机都给世界带来了剧烈的动荡和深刻的改变。这本书选择将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两场危机,是侧重于它们的成因、过程,还是影响?是关注宏观经济指标,还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反应?而且,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让我对这本书在中国视角下的分析充满了期待。毕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两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与西方国家肯定有诸多不同之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解释中国是如何在危机中应对,甚至抓住机遇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历史的脉络,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规律,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扉页和目录,我初步构想了它可能涵盖的内容。作者很可能从理论层面入手,介绍一些经济危机分析的经典模型和理论,比如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以及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等,然后用这些理论来解读两次全球大危机。我猜想,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危机(可能指1929年的大萧条,也可能包含一战后的经济动荡)的分析中,作者可能会着重于金本位制度的瓦解、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等历史因素。而对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很可能会深入探讨次贷危机、金融创新失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染效应。最让我期待的是“比较”的部分,作者会如何将这两场性质可能截然不同的危机进行横向对比?是分析它们在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上的异同?是比较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上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又或是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带来的长远改变?例如,大萧条之后,世界走向了二战,而2008年危机之后,全球化似乎面临挑战,一些国家开始走向保守。这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梳理和比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纸质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宏观经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危机爆发机制的读物。这本书的书名“两次全球大危机”直接点明了其研究的核心,但更让我好奇的是“比较研究”这个词。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分别讲述这两场危机,而是会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史料支撑。我推测,书中可能会探讨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例如资产泡沫、金融监管的缺失、国际收支失衡等,然后对比这两场危机在这些因素上的表现。同时,危机蔓延的路径、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以及各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也必然是比较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经济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更多是战争赔款、金本位制度崩溃等因素驱动,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与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滥等现代金融体系的弊端紧密相关。这种跨越时代的比较,一定能让我对经济的演变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可能提供的“洞察力”上。书名《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暗示着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要通过对比来提炼出普适性的经济规律。我希望书中能对“危机”这个概念本身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从局部蔓延到全球的?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较好地抵御危机,而有些则深受其害?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两次”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断裂。比如,一战后的危机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而2008年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对过去危机应对模式的一种反思或演变?书中会不会讨论到“周期”的必然性,以及人类在应对危机中的“非理性”因素?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展示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强大力量。同时,作为一本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书,我希望它能带来一些中国视角的分析,比如,中国在这两次危机中的角色变化,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独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