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遺傳學實驗 |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6-01 | 
| 作者:唐文武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29.8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22317636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遺傳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技術在遺傳學教學科研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新時代應用型人纔培養要求,本書編寫瞭30個實驗項目,涵蓋瞭經典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數量與群體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等領域。在實驗設計上包括基礎驗證實驗、綜閤應用實驗、研究設計性實驗,目的在於加強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培養,並通過綜閤、設計性實驗訓練,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生命科學應用型人纔奠定基礎。 本書適閤作為綜閤性大學、師範院校、農林院校等生物及相關專業師生的實驗教學用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生、科研及實驗技術人員參考。
唐文武,廣東省肇慶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廣東省“韆百十人纔培養工程”校級培養對象。主要從事植物遺傳及分子設計育種工作,已從事遺傳學理論及實驗課程教學工作12年,積纍豐富的遺傳學實驗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先後主持“遺傳學精品課程”、“遺傳學雙語課程”、生物技術應用型人纔培養示範專業等省級、校級各類教學改革項目4項,發錶相關教學研究論文6篇。在科研方麵,先後主持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主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主持肇慶市科技項目3項,參與各類科研項目8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錶各類學術論文12篇。
**部分經典遺傳學實驗1 實驗一果蠅的野外采集、飼養及生活史1 實驗二果蠅的性彆鑒定和突變性狀觀察6 實驗三果蠅的單因子雜交實驗11 實驗四果蠅的雙因子雜交實驗16 實驗五果蠅的伴性遺傳分析20 實驗六玉米籽粒性狀的遺傳分析25 第二部分細胞遺傳學實驗31 實驗七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及染色體行為觀察31 實驗八動植物細胞減數分裂及染色體行為的觀察37 實驗九果蠅唾腺染色體的製備與觀察43 實驗十人類體細胞性染色質的檢測47 實驗十一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53 第三部分微生物遺傳學實驗58 實驗十二大腸杆菌的誘變與遺傳分析58 實驗十三大腸杆菌的雜交及基因定位63 實驗十四大腸杆菌的遺傳轉化68 實驗十五粗糙脈孢黴的順序四分子分析72 第四部分數量與群體遺傳學實驗79 實驗十六人類ABO血型鑒定及群體遺傳分析79 實驗十七PTC味盲基因的群體遺傳分析84 實驗十八農作物遺傳力的估算88 實驗十九人類指紋的遺傳分析93 第五部分分子遺傳學實驗98 實驗二十植物基因組DNA的提取與鑒定98 實驗二十一細菌質粒DNA的提取與純化104 實驗二十二植物總RNA的提取與檢測108 實驗二十三聚閤酶鏈式反應技術(PCR技術)112 第六部分遺傳學綜閤應用實驗115 實驗二十四模式植物擬南芥培養及性狀觀察115 實驗二十五高等植物的有性雜交120 實驗二十六重組質粒的構建、轉化和藍白斑篩選131 實驗二十七DNA的Southern印跡雜交137 第七部分遺傳學研究設計性實驗142 實驗二十八人類質量性狀的調查與遺傳分析142 實驗二十九植物多倍體的誘發與鑒定147 實驗三十應用分子標記技術鑒定植物真假雜交種子152 附錄157 附錄1果蠅培養基的配製157 附錄2實驗室常用染色液的配製158 附錄3實驗室常用試劑的配製160 附錄4生物實驗常用培養基的配製162 附錄5粗糙脈孢黴培養基的配製166 附錄6實驗室常用分子生物學試劑的配製167 附錄7實驗室常用緩衝溶液的配製169 附錄8χ2分布錶171 附錄9遺傳學實驗工作製度172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和敘述方式感到非常驚艷。它不像我過去讀過的很多教材那樣,上來就灌輸一大堆理論,而是采用瞭一種“問題導嚮”的學習模式。每一章的開始,都會拋齣一個讀者可能感興趣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遺傳學現象,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導你去探索背後的科學原理。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而且,書中穿插瞭大量真實世界的案例研究,從農作物育種到疾病診斷,從人類起源到物種演化,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看到瞭遺傳學在各個領域的巨大應用價值,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這項科學的魅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復雜概念的簡化處理,它並非為瞭簡化而犧牲嚴謹性,而是通過巧妙的比喻和類比,將深奧的理論轉化為易於理解的知識。例如,在解釋DNA復製機製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那個復雜的雙螺鏇解鏇和互補配對的過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遺傳學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任務,而是一次充滿樂趣的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徹底顛覆瞭我對遺傳學的認知。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遺傳學是那種高高在上、充斥著專業術語的學科,離我的生活很遠。但《遺傳學實驗》這本書,通過極其生動形象的例子和循序漸進的講解,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書中關於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描述,就像是在親眼目睹一段科學史的發生,那些圖示和解釋,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智慧的實驗室,感受著前輩科學傢們嚴謹的思維和對真理的不懈追求。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基因突變那一章節的闡述,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突變的“壞”處,而是巧妙地引齣瞭突變在生物多樣性和進化中的重要作用,這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包容和辯證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變化。書中還提到瞭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遺傳現象,比如為什麼有些傢庭會遺傳某些疾病,又比如為什麼我們會繼承父母的某些特徵,這些都得到瞭令人信服的解答。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遺傳的個體,而是能夠更好地理解自身和身邊人的生物學根源。
評分《遺傳學實驗》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人”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一直認為,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樣子,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給的基因決定的,是“注定”的。然而,這本書通過對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瞭“可塑性”的力量。它解釋瞭為什麼即使基因相同,個體之間也會存在差異;為什麼在不同的環境下,同一個人可能會展現齣不同的特質。這種觀點讓我感到一種希望和激勵,意味著我們並非完全受基因的擺布,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選擇,去影響甚至改變我們自身的發展軌跡。書中關於疾病基因篩查和基因治療的最新進展的介紹,更是讓我看到瞭現代醫學在理解和乾預遺傳疾病方麵的巨大潛力,這無疑為許多麵臨遺傳睏境的人們帶來瞭新的希望。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我們究竟是什麼?是基因的堆砌,還是環境塑造的産物,抑或是兩者之間不斷互動的結果?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視角,讓我對這些終極問題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邏輯清晰度和知識的係統性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沒有僅僅羅列一些零散的遺傳學知識點,而是構建瞭一個非常完整的知識體係。從最基礎的遺傳物質、基因結構,到復雜的基因調控、遺傳病的診斷和治療,每一個章節都承接前一個章節的內容,層層遞進,讓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對遺傳學宏觀和微觀層麵的理解。書中對於一些經典遺傳學實驗的設計和結果分析的描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實驗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你一步步去理解科學傢是如何進行實驗設計,如何分析數據,又是如何從實驗結果中得齣科學的推斷。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遺傳學問題,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遺傳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的章節,它將遺傳學與生態學和進化論緊密結閤,展現瞭基因在漫長生命演化過程中的作用,讓我對生命力的頑強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生命本質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覺得遺傳信息就如同我們寫在書本上的文字一樣,是固定不變的。然而,《遺傳學實驗》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書中關於錶觀遺傳學的討論,讓我意識到,除瞭DNA序列本身,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甚至情感經曆,都可能以一種“後天”的方式影響基因的錶達,而這些影響是可以傳遞給下一代的。這簡直太令人震撼瞭!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思考它們可能對我的健康以及未來子孫産生的影響。書中對於基因工程倫理的探討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呈現瞭多方麵的觀點和爭論,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復雜性。這讓我認識到,科學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倫理的挑戰,而作為個體,我們也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去理解和參與這些討論。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僅僅被動的生物體,而是能夠主動去理解和影響自身遺傳命運的參與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