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石斋画谱:下卷(荷花谱 金鱼谱 芙蓉谱 山水谱)9787514013894 北京工艺美术

云石斋画谱:下卷(荷花谱 金鱼谱 芙蓉谱 山水谱)9787514013894 北京工艺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心甫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中国画
  • 传统绘画
  • 荷花
  • 金鱼
  • 芙蓉
  • 山水
  • 工艺美术
  • 艺术
  • 图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13894
商品编码:2945784289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云石斋画谱:下卷(荷花谱 金鱼谱 芙蓉谱 山水谱)
作者 龚心甫
定价 150.00元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14013894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407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画是在继承变革中不断发展,而且一直在变革发展。
  早在三百年前,清代,王概等人撰著的《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绘画的经典著作,被后人所推崇,一直不衰,是学画必修教材。
  《云石斋画谱》,龚老经过几十年的思考策划,又经过近三年的辛苦撰著,终于出版发行。《云石斋画谱》不仅介绍中国画用笔,写形和构图技法,更重要的是说明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如何修炼笔墨,师意自然,画出至真、至善、至美的画幅。
  龚老说:“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书道与画道相结合。”他又说:“这就是中国画的精髓。据历史考证,书道有五千年的文化史,画道亦有五千年的艺术史。”这些话,既说明了中国画精髓的本源,又说明了攀登中国画高峰之路,具有时代意义。龚老谈到中国画的高境界,也是高追求,难达到的,说了八个字,“气韵生动,简洁清逸”。这精辟论述,是他长期淡泊情怀,多读书所得。
  龚老在画谱里发表的画学理论,对学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画精髓,能起指引作用。他说:“我谈的画学理论,是我长期读书的体会。”
  《云石斋画谱》,从画学理论,画学介绍来看,在某些方面弥补了《芥子园画谱》(由于历史缘故)即后人所谈的“未写出如何运用写生作画”之不足。可以说,《云石斋画谱》是近代美术史具有实用价值、研究价值的重要著作。
  中国画水墨兰竹是花鸟画中高层次的题材,艺术欣赏价值也是高的。查阅中国绘画史,中国画水墨兰竹略分四个阶段,其重点人物即宋,文同;元,李衍、高克恭;明,夏昶;清,郑板桥。这些画家画的水墨兰竹,理法深邃,但在表现手法上各不相同,元李衍《墨竹谱》日:“须一笔笔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
  龚老画的水墨兰竹,是纯粹从自然中而来,他能借古开今,熟练掌握古法笔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突破古人,又一次变革。仔细观察龚老画的竹叶,每片竹叶都有阴阳开合之理法,既形似又神似,画的风竹、雨竹,合自然之态。特别是风竹,竹叶的简洁已达高峰,表现风竹的自然意态,达到绝妙的境界。中国写意画,高层次笔墨是很难模仿的。龚老的兰竹,就是如此。可以说,他是继郑板桥之后,又一位画兰竹高手。龚老说:“我不知道竹子怎么会画出来的。”这说明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
  欣赏龚老梅、兰、竹、菊作品,有一种清逸之感;观赏他的荷花作品,笔墨简洁,泼墨大胆,收拾细心,给人“贞节”之感;再细看他的金鱼画作,寥寥数笔,画出小动物的神态,具有清雅生动之感。
  龚心甫说:“画中国画不能自己说好,要别人看后,说好,为社会所肯定,被历史所承认,自己说好是没有用的。”这朴实语言,对品读中国画来讲,阐明了终标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作者简介
龚心甫,字甫之,号云石、心溥。1939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20世纪60年代曾受傅抱石先生亲授,作品入编《1978-1998中国美术选集》,1998年作品入选“韩国世界美术大展”等。金鱼作品,形神兼备,古朴淡雅,天然纯真,章法考究,清逸简洁,目前画一条金鱼简练到十一笔至十五笔,作品贯穿古今,别开生面,后未见来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曾有多幅艺术佳作在国家刊物上发表。其作品以凝练灵动的笔墨,描述博大精深的内涵,突显他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作品个性鲜明,神采飞扬,用笔简洁流畅、章法考究规范、意蕴深远隽永。无论是谋篇造势还是笔墨渲染,都显示出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历史人文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激情与灵感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在创作实践与丰富新理论方面,兼容并蓄,大胆创新,精心创作多幅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的上佳作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在艺术收藏界引起广泛关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宝贵的艺术实践,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传统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借鉴依据,对我国相关艺术领域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录
荷花谱
金鱼谱
芙蓉谱
山水谱
附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云石斋画谱:下卷》 《云石斋画谱》下卷,精选了云石斋先生在荷花、金鱼、芙蓉、山水四大主题上的绘画杰作,集结成册,献于同道。此书不仅是画家艺术生涯的珍贵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品味的深度诠释。 卷首语 历代丹青妙手,于自然万物中寻觅灵感,以笔墨勾勒山河草木,绘就一幅幅人间绝美图景。云石斋先生,亦是其中翘楚。先生胸怀丘壑,目染山川,尤擅写意,于花卉、鱼藻、山水无不精妙。今所辑《云石斋画谱》下卷,乃先生晚年得意之作,集荷花、金鱼、芙蓉、山水四谱于一帙,以飨读者。 卷一:荷花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以其高洁的品格,自古以来便为文人墨客所钟爱,成为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云石斋先生笔下的荷花,更是别具一番风情。 先生画荷,不拘泥于形似,而求其神韵。其笔下的荷叶,或舒展如盖,或卷曲欲折,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万千,仿佛能闻到雨后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的清香。荷花更是神来之笔,或含苞待簇,羞涩欲语;或怒放盛开,雍容华贵;或残败凋零,尽显生命轮回之美。先生运笔娴熟,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勾勒出花瓣的轻柔卷曲,渲染出花蕊的娇嫩欲滴。色彩的运用亦极为考究,或用淡雅的青绿色调,烘托出荷花的清雅脱俗;或辅以饱满的粉色、红色,展现荷花的艳丽动人。 在构图上,先生常常将荷花置于水面之上,或独立,或成片,辅以摇曳的荷叶、挺拔的荷梗,以及偶尔掠过的蜻蜓、栖息的青蛙,构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夏日图景。他注重画面的留白,使得画面气息通透,意境悠远。观其荷花,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脱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先生在荷花谱中,不仅展示了描绘荷花形态的技巧,更在于传达了荷花所象征的精神。每一朵荷花,都仿佛是先生寄托的情感,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化。它们在水中静静绽放,不争不抢,自有风骨,这正是先生所推崇的君子品格的体现。 卷二:金鱼谱 “鲤鱼跃龙门”,金鱼以其灵动活泼的姿态,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另一喜闻乐见的题材。云石斋先生的金鱼画,更是将鱼的动态美和色彩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先生笔下的金鱼,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他善于捕捉金鱼游动时的瞬间姿态,或昂首摆尾,或蜿蜒前行,或群体嬉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先生对金鱼鳞片的描绘尤其精妙,用笔或细致勾勒,或粗犷写意,都能表现出鳞片的质感和光泽。鱼鳍、鱼尾的飘逸灵动,更是通过流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得以完美呈现,仿佛能感受到水流拂过鱼身的轻柔。 在色彩的运用上,先生可谓是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他能将金鱼的红、黄、橙、白等色彩画得鲜艳而富有层次,既有宝石般的光泽,又不失其作为生物的生动感。他常常将金鱼置于水中,以淡雅的墨色或浅绿色渲染水波,营造出深邃而清澈的游动环境。有时,他也会在水中点缀几片飘落的花瓣,或几株摇曳的水草,为画面增添趣味和生机。 先生画金鱼,不仅在于写实,更在于传达一种生机勃勃、富贵吉祥的寓意。他画的金鱼,总是显得神采奕奕,充满活力,仿佛能为观者带来好运和福气。看着这些在水中欢快游动的金鱼,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美好与乐趣。 卷三:芙蓉谱 芙蓉,又称木芙蓉,其花色丰富,有红、白、粉等,且花期长,常在秋季盛开,与菊花一同被视为“秋日三友”。云石斋先生的芙蓉画,展现了芙蓉花的娇艳与温婉。 先生画芙蓉,注重表现其花朵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他常常用重彩描绘芙蓉花,将其鲜艳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粉嫩的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先生对花瓣的明暗和光影处理也十分到位,使得花朵显得饱满而富有立体感。 芙蓉的枝干和叶片,先生也描绘得 equally 细致。枝干的遒劲有力,与柔嫩的花朵形成对比,更显其生命力。叶片的脉络清晰,墨色浓淡相宜,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在构图上,先生常常将芙蓉花置于瓶中,或直接点缀于枝头,辅以远山、近水,或搭配文人雅玩的器物,营造出一种雅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他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色彩的搭配既鲜明又统一,给人以舒适而愉悦的视觉感受。 云石斋先生的芙蓉画,不仅仅是对花卉形态的描摹,更是对秋日之美的礼赞。它们代表着成熟、丰收,以及一种温婉而坚韧的生命力。 卷四:山水谱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情怀。云石斋先生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意境,展现了其对自然山川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先生的山水画,风格多样,或雄浑壮阔,或清秀雅逸,但都贯穿着一股浑然天成的笔墨气息。他善于运用皴法,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或披麻皴、斧劈皴,或雨点皴、解索皴,变化多端,各具特色,将山石的坚硬、巍峨、层叠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水墨的运用上,先生更是炉火纯青。他能根据不同的景物,运用不同的墨色,或浓、或淡、或枯、或湿,表现出山水的不同层次和空间感。水墨的晕染,使得山峰、云雾、流水等景物既有清晰的轮廓,又富有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先生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更是其内心世界的精神投射。他笔下的山水,常常寄托着他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或幽深宁静的山谷,暗示着内心的平和;或雄伟壮丽的山峰,象征着高远的人生志向。 在构图上,先生善于运用“高远法”、“深远法”、“平远法”等传统山水画构图原则,将广阔的山川景致收纳于尺幅之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他常常在画面中点缀亭台楼阁、茅屋隐士,或是渺小的人物,以衬托出山水的宏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云石斋先生的山水画,不仅展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传递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够体悟到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真谛。 结语 《云石斋画谱》下卷,四谱俱全,各具特色,是云石斋先生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本书不仅是画家、学生学习绘画技法的宝贵教材,更是广大书画爱好者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绝佳读物。翻开此书,仿佛置身于云石斋先生的画室,与先生一同品味艺术,感悟生活。愿此画谱,能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添砖加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寻找学习资料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开始只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但翻开之后,我就被深深地折服了。书中的画作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了灵性。那些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都展现了非凡的功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花瓣的脉络,叶片的纹理,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们学习写实绘画有着极大的启发。而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多种绘画题材,为我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范本。我常常对着其中的画作临摹,从中学习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表现手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活的教材,为我的艺术学习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养分。

评分

当我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被它的精致所打动。作为一本工艺美术领域的画谱,它在细节上的处理真的是无可挑剔。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纸张选择,再到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高水准。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我曾经在一些展览上看到过类似的艺术品,但这本书将它们汇集在一起,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欣赏到如此高品质的艺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学到很多关于色彩搭配、构图安排的技巧,这些对于提升我的审美能力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领域。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书画颇有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宝藏。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展现某个主题的画谱,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书中的每一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艺术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不同绘画技法的细致展现,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这些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更是画家们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表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代的艺术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们的笔墨之间,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一点尤其令人着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艺术性、学术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韵味,一看就让人心生好感。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当时被它精美的装帧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艺术气息。书中的画作,尤其是那些描绘自然景物的,仿佛能够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画师的心血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那些山峦的起伏,云水的变幻,都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山水画,不仅有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能够感受到画家想要传达的那种意境。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欣赏画作,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与古人的艺术智慧进行交流。它让我暂时抛开了生活的烦恼,沉浸在一种平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里。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也很高,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能够展现东方美学意境的作品。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高品质画册的所有期待。每一幅画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无论是构图的巧妙,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堪称一绝。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绘生动细节的作品所打动,仿佛能听到花瓣簌簌落下,或是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的画面。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许多现代画册难以企及的。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无论是作为收藏还是作为礼物,都显得十分有品味。它不仅展现了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这正是优秀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