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岭南迎春 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 |
| 作者 | 袁学军、曹学群、叶蔚标 |
| 定价 | 28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94516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佛山木版年画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包括门神画(门画)、神像画、观赏画等品种,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红彤彤的色彩是佛山木版门神年画突出特色,有“万年红”的美誉。佛山木版年画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文化特色,是珠江三角洲和东南亚华人地区千家万户的年货。 本书以佛山博物馆和禅城区博物馆馆藏木版年画为依托,精选了佛山地区*富于代表性年画73幅和42块木雕印版。系统介绍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木版年画的题材、艺术风格、发展历程、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研究成果。 |
| 作者简介 | |
| 袁学军,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致力于博物馆学与北京史地文化研究。主持或参与20余个展览策划;参与编辑出版《北京正阳门》、《帝都之门》、《北京都城城垣文献资料汇编》、《巍巍正阳》、《河南安阳木版年画》等图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曹学群,原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南大学教授, 首届“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专家、“湖南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发表历史文物研究论著30多种,主持或参与主持40多个大、中型文博陈列的策划、设计与制作;现任佛山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 叶蔚标,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馆长,佛山市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物博物工作,主持实施了佛山市禅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及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佛山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工程等重大工程和工作。先后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和编著《佛山梁园》等。 |
| 目录 | |
| 前言 一 门神画 门画 门神画 门画 二 神像画 三 观赏画 历史故事画 装饰画 祥瑞画 四 新年画 五 木版与线稿 六 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工艺 七 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与文化 |
| 编辑推荐 | |
| 1.年画*清晰地描绘出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现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2.佛山木版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强烈,不失古朴、稚拙的风格。 3.佛山木版年画是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鲜明而深切地表现了民族心理,人文底蕴深厚。 4.佛山木版年画是华南地区的版画,影响远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是众多游子的乡愁记忆。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次“岭南迎春,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而非简单的作品陈列。当我站在那些巨大的、色彩斑斓的年画前,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年味儿的旧时岭南。展览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入口处的装饰就充满了节日的气息,接着是层层递进的展区,每个展区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比如“家宅安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我尤其对那些描绘神话人物的年画印象深刻,比如威武的门神,他们怒目圆睁,仿佛真的能驱邪避灾;还有那些手持各种法器的神仙,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充满力量感。展览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年画制作工艺的介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雕版、印刷、着色等一系列传统工艺的复杂和精妙。我看到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年画,从早期古朴粗犷的风格,到后来更加细腻写实的风格,展现了佛山木版年画不断发展的脉络。展厅里时不时传来悠扬的岭南音乐,也进一步增强了沉浸感。我注意到很多观众都在驻足观看,并互相交流着对画作的看法,这种共同的文化体验,让我觉得非常难得。这次展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年画不仅仅是过年的装饰,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民俗情感的艺术瑰宝。
评分这次能有机会在“花城”广州邂逅这场名为“岭南迎春,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关于年俗文化深入的追溯。说实话,我之前对佛山木版年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印象,觉得它们是过年时贴在家门口热闹喜庆的装饰,却从未深入探究过其背后的故事和技艺。这次展览,通过展出的精美画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看着那些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寓意吉祥的年画,我仿佛能听到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闻到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每一幅画都讲述着一个故事,从祈求平安的门神,到寓意年年有余的鲤鱼,再到吉祥如意的花鸟,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览的策展也十分用心,不仅按主题分类展示,还辅以文字说明,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题材年画的特点。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夸张的色彩运用,以及独特的民俗符号,都让我惊叹于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让我对岭南地区的传统年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也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参加“岭南迎春,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传统艺术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有些过时,但这次展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那些佛山木版年画,虽然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但在现代的灯光下,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画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带着一定的程式化,但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张力,极具感染力。特别是那些描绘戏曲人物或民间故事的年画,仿佛定格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让人看了津津有味。展览还展出了一些年画的局部细节特写,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版画的刀痕和色彩的层次感,感受到制作者高超的技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年画的色彩搭配虽然大胆,却异常和谐,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这大概也是岭南地区热情奔放的文化特质的体现吧。而且,年画的主题都围绕着人们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望,比如祈求平安、幸福、丰收,这些情感是共通的,因此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次展览,让我对中国传统版画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坚信,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评分这次“岭南迎春,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一直觉得,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而佛山木版年画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展览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从门神、灶神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灵,到吉祥的动植物,再到寓意美好的故事场景,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年俗世界。我尤其被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所吸引,比如描绘节日庆典、家庭聚会的场景,人物的服饰、建筑的风格,都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记,让我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年代。而且,展览的策展思路也很清晰,通过不同主题的划分,让观众能够有条理地了解佛山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解说文字也很专业,不仅介绍了年画的题材、构图、色彩,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次展览,让我对佛山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观展体验。
评分走进这个“岭南迎春,正阳接福——佛山木版年画展”,我几乎被扑面而来的年画海量所震撼。这不是那种在工艺品商店里随便能见到的复制品,而是实实在在,带着时代印记的珍贵原作。每一幅画的纸张、墨色、以及细微的版印痕迹,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市井生活场景的年画,人物表情生动,动作传神,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喧嚣与活力。比如,有一幅描绘家庭团圆的画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小孩嬉戏打闹,大人笑语晏晏,那种温馨和睦的氛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击人心。还有一些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年画,人物造型夸张而富有表现力,色彩对比强烈,充满了戏剧张力。展览的陈列方式也很讲究,灯光柔和,避免了反光,让我能清晰地欣赏到每一幅画的细节。旁边配有解说文字,不仅介绍了画作的背景和寓意,还穿插了佛山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让我对这项传统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那些细小的图案,比如角落里的动物、植物,它们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是古人寄托愿望的一种方式。这次观展,与其说是在看画,不如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的生活和情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