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林茂森山水画集
定价:168.00元
作者:林茂森 绘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41042737
字数:
页码: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茂森的山水作品,他很讲究笔墨,但又不拘泥于笔墨。在他的胸壑中,有中国画这个大的框架,但又不囿于传统法度的束缚。他的作品,勾、皴、点、染,一招一式都很有章法。在细节上,比如在黑白、疏密关系上的处理上也一丝不苟。但在总体造型和布局上,他又大胆于近乎出奋,他充分自由的调动着手中的纸、砚、笔、墨的大军,进行着别出心裁的排列组合。这样,他的作品总体上看就非常有张力,有撼人心魄的效果。他用很传统的笔法,画出了非常具有时代效果的作品,他的画有现代的美感。从某种程度上讲,也起到了丰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的效果。
目录
笔底方显狂飙来
阆苑月华图
情合双江
锦江春色
旧时渔歌
浣花溪畔
大唐丛林
山月
金桂飘香醉
古寺清幽
朗朗清辉
山中一夜雨
心留此处
听雨闻香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呜山更幽
锦东佳秀色
荷风飘香
荷风动·白鹭鸣·家山乡
牧牛放歌图
荷风飘香六七月
西岭积翠
忆巴郎山中行
正是桃红柳绿时
草堂绿荫图
灵山又一天
瑞雪图
万里雪山
双桥清音
月明待情人
幸好我来山未孤水光山色与人亲
无尘山居图
西岭佳气图
西岭春雪
西岭仙居
高山流水
静听松涛悦观瀑
山谷回音
凉山涌翠
古道行歌图
家山灵秀嵒
白石滩
西岭翠微
秋在万山深处红
龙山雨后
居在江岸
嘉山可居
清泉石上流
游青城夜宿
剑山纪游
云涌后海
梦忆大宁河
阆苑神游图
西岭叠翠
蜀中山月
神定挥笔染真情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记前村
万壑树色满千崖秋气高
桃园人家
常与山林近 方知不染尘
汉趣常于民俗传
百里荷塘藏清幽
水清心亦闲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月明醉远客
石影横流水 山云半绕峰
泉饮千岩石云吞万壑松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幽篁图
森华烟云
柏森森
蜀道古韵
长笛声声醉
明月待情人
宁河烟云
金沙江行旅图
后记
作者介绍
林茂森,1960年生,四川成都市人。师承罗其鑫、刘朴二位先生学习中国水墨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四川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四川蜀山画院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国徐悲鸿画院专职画家、成都山水画会副会长,三和艺术馆、三和画廊艺术总监。
    作品分别取材于雄险、深厚、博大的巴蜀山水,构图自然严谨、力求创新、意境深邃,清新富于朝气,恬淡而不失秀美,秀美而不失磅礴之势,手法多变而不囿于成法,尤擅长水墨山水画。作品《静风》荣获“第五届国际书画作品展”金奖。《山神》、《秋声》、《夕阳》、《山风》、《神女无言》等作品被选人外大型画展,并被发表,收藏。传略载人《世界书画家铭》、《升值潜力无限的中国美术名家》、《中国艺术大家》、《影响中国1 00位艺术大家》、《中国艺术鉴藏》、《艺术市场》等,曾编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林茂森·专辑》等。
    1999年 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3年 应邀参加四川当代十人中青年画家精品展
    2004年 应邀参加“西风烈”四川中国画家学术展
    2003年 2004年 2005年应邀参加“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
    2006年 应马来西亚创价学会邀请,在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
    2007年 应邀参加“水墨江山”全国水墨名家学术提名水墨展(成都)
    2007年 应邀参加“墨韵微风”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淮北)
    2008年 应邀参加“水墨夏都”中国画名家作品学术邀请展(西宁)
    2008年 应邀参加“四川名家书画艺术精品”学术邀请展(成都)
    2009年 应邀参加“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画家”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北京)
    2010年 应邀参加“回归源点”中国画精品展
    2010年 应邀参加“庆世博”--中国画百家扇面画精品展(苏州)
    2010年 应邀参加“中国画全国名家扇面画精品邀请展”(北京)
文摘
序言
笔底方显狂飙来
阆苑月华图
情合双江
锦江春色
旧时渔歌
浣花溪畔
大唐丛林
山月
金桂飘香醉
古寺清幽
朗朗清辉
山中一夜雨
心留此处
听雨闻香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呜山更幽
锦东佳秀色
荷风飘香
荷风动·白鹭鸣·家山乡
牧牛放歌图
荷风飘香六七月
西岭积翠
忆巴郎山中行
正是桃红柳绿时
草堂绿荫图
灵山又一天
瑞雪图
万里雪山
双桥清音
月明待情人
幸好我来山未孤水光山色与人亲
无尘山居图
西岭佳气图
西岭春雪
西岭仙居
高山流水
静听松涛悦观瀑
山谷回音
凉山涌翠
古道行歌图
家山灵秀嵒
白石滩
西岭翠微
秋在万山深处红
龙山雨后
居在江岸
嘉山可居
清泉石上流
游青城夜宿
剑山纪游
云涌后海
梦忆大宁河
阆苑神游图
西岭叠翠
蜀中山月
神定挥笔染真情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记前村
万壑树色满千崖秋气高
桃园人家
常与山林近 方知不染尘
汉趣常于民俗传
百里荷塘藏清幽
水清心亦闲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月明醉远客
石影横流水 山云半绕峰
泉饮千岩石云吞万壑松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幽篁图
森华烟云
柏森森
蜀道古韵
长笛声声醉
明月待情人
宁河烟云
金沙江行旅图
后记
在我看来,《XH 林茂森山水画集》不仅是一本艺术品鉴的读物,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的哲学思考。林茂森先生的山水画,总能营造出一种“可游可居”的意境。他笔下的山,并非仅仅是石头和泥土的堆砌,而是蕴含着生命的气息;他笔下的水,也并非仅仅是流动的液体,而是承载着自然的灵动。我尝试去理解他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几株挺拔的松柏,是否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那半遮半掩的茅屋,是否寄托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那些巧妙分布的留白,又是否暗示着无限的可能性?这让我不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情感和意念,通过具象的山水画表现出来的。画集中的许多作品,都有着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那种留白之处的诗意,那种意境深远的表达,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看完这本画集,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对自然、对艺术、对生活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视觉的冲击力,更在于它能否在观者心中激起涟漪,引发思考。《XH 林茂森山水画集》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林茂森先生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画卷。他的画作,不是那种单纯的自然景色的复制,而是经过艺术家情感过滤和艺术提炼后的升华。我常常会沉浸在他的画面中,想象自己漫步在其中。例如,他描绘的瀑布,并非只是简单地画出水的下落,而是通过墨色的晕染和笔触的勾勒,展现出水流的澎湃和力量,以及飞溅的水珠所带来的清凉感。而他笔下的远山,则常常笼罩在云雾之中,这种“云锁山腰”的景象,既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整本画集,让我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学境界,也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是一部非常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这本《XH 林茂森山水画集》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心灵、展现大美山河的作品。当我翻开这本画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汪洋恣意、挥洒自如的笔墨。林茂森先生的山水,并非那种拘泥于形似的刻板描摹,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气韵。他笔下的山峦,或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层层叠叠,气势磅礴;或连绵起伏,如龙腾虎跃,充满了动感。而水,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或潺潺溪流,婉转低回,诉说着山间的宁静;或浩渺江河,波涛汹涌,展现着大自然的野性。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云雾的方式,那缥缈的云烟,仿佛真的能从纸面升腾起来,将整个画面笼罩在一层神秘而朦胧的光晕之中,让人不禁联想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意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追求宏大叙事的同时,也注重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山石的皴擦,还是树木的形态,都经过精心推敲,生动传神。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邈远的山水之中,感受着自然的壮丽与和谐。
评分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XH 林茂森山水画集》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初次接触到林茂森先生的山水画,我便被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所吸引。他的画作中,有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仿佛是艺术家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悄悄地融入每一笔每一墨之中。我注意到,在他的山水画里,人往往是渺小的,甚至是模糊的,这并非是对人的漠视,而是为了凸显自然的宏伟与永恒。这种视角,让我反思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画集中的构图也非常讲究,常常采用高远、深远、平远的视角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纵深感,又有开阔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我特别欣赏他对色彩的运用,虽然多以水墨为主,但其色彩的层次感和变化却极其丰富,墨的浓淡干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石的质感和光影的变化。整本画集读下来,我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宁静,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可以休憩的心灵栖所。
评分我得承认,刚开始接触《XH 林茂森山水画集》时,我对其期望值并不算太高,毕竟市面上的山水画集琳琅满目。然而,当我深入翻阅之后,我被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深深吸引。林茂森先生的山水画,突破了许多传统山水画的窠臼,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思考。他笔下的山峦,不像某些画作那样过于写实,反而带有一种写意的趣味,这种写意并非模糊不清,而是以简练的笔墨,捕捉到山水最核心的意境。我特别着迷于他笔下的“气韵生动”,那种画面中流动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风声,闻到泥土的芬芳。他对于光线的运用也相当独到,虽然是以水墨为主,却能表现出山石向阳面和阴影面的微妙差异,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此外,画集中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印刷的色彩,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与画作本身相得益彰,整体给人一种高雅而不失厚重的感觉,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