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体素描解剖完全教程---西方经典美术技法译丛
定价:45.0元
售价:28.4元,便宜16.6元,折扣63
作者:[英]约翰瑞内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2292998
字数:1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
1)本书从面部表情的捕捉到创造性地使用光影对比和色彩都做了一一阐述。
2)逐步讲解如何将体型、重量和姿势的平衡准确地展示在画纸上。
3)分析骨骼和肌肉对人体体表外观的影响,并教授如何表现提、推、转、扭等动作。
4)涵盖了包括肥胖者、偏瘦者、年长者等在内的不同人群,其各种体型和身材比例。
点击购买以下《西方经典美术技法译丛》系列丛书
href='#'>牛津艺用人体解剖百科
href='#'>牛津艺用人体解剖学(经典版)
href='#'>牛津素描指南
href='#'>人体绘画基础:解剖学、透视与构图
内容提要
本书是屡获艺术大奖的画家约翰瑞内斯为读者奉献的又一力作。书中向读者呈现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男女骨骼和肌肉的素描作品,通过对各种姿势的描摹展示了人体面部、躯干、四肢和手脚等部位的结构,并配有全面而又详细的解剖学理论说明和术语解释,囊括了进行准确的人体素描所的要点。作者教授读者分析观察并作测量,将人体面部和身体微妙而又千差万别的各种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本书作者以出色的作品和专业的建议为不同水平的人体画家带来启发性的引导,帮助读者提高人体素描的绘画技法。
目录
作者介绍
约翰瑞内斯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位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插图画家。他曾在李奇蒙特、萨姆塞特和康威尔等艺术设计院校任教,并任艺术评级的专业资格考官。他出版了16部教如何学习绘画的专业书籍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人体解剖与素描表现》、《人体解剖与写生》、《美术设计透视全书》等书至今已多次再版,并赢得艺术家推荐为“年度佳艺术指导书”。
文摘
序言
很多准画家发觉他们碰到的棘手的任务莫过于人体素描。这个难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辨识的敏锐性造成的:当一幅人体素描作品摆在面前,每个人都能一眼看出不足之处,即使他们可能说不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更无从指出如何纠正。这种敏锐性在涉及到相似度的问题时尤为明显―每个人都能看出素描与本人相似与否。
将人的面部和身体微妙而又千差万别的各种形态分门别类绝非易事,因而把这些工作简单化既不恰当也有悖于绘画创作的原则。正如临摹其他物体一样,若想以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和呈现那些熟悉的形态,你需要细心观察分析并作测量。
然而,就人体大量的凹凸部位、流畅的曲线以及分明的棱角而言,我们该如何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素描创作的重要性呢?哪些需要被测量呢?显然,对诸如眼睛、鼻子、嘴和耳朵等面部器官的测量必不可少,而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些器官的准确定位。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仔细观察五官之间的部位―前额、颧骨、太阳以及下巴―支撑这些部位的骨骼仅仅被一层皮肤组织覆盖,因此它们的外形由颅骨和下颌骨决定。在人体的其他部位,骨骼大都在表皮之下更深处,但是也有一些部位的骨骼于皮肤之下可见,呈现为嵴状(延伸的凸形结构)或结节、凹痕或凹槽,这些显著的特征对于确定主要骨骼的位置很有帮助。如上是你需要寻找的类线索。
你该庆幸,或至少大部分这样的点是易辨认的。若没有发达的肌肉组织和足够的脂肪储备的支撑,这些皮肤表层的突出部分,将以存在于肌肉间的凹槽的形式被认识。即使是在超重的个体中,这些标志依然存在,只是不太容易准确定位。
一旦你练就了发现这些重要标志的慧眼,剩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人体肌肉通过肌腱的连接完成拉伸、扭曲等各种动作。
要掌握人体素描的要领,你需要研究每个关节的准确运动形式以及肌起端和肌止端的问题(肌起端指的是这块肌肉固定的肌连接,而肌止端指的是其相对不固定的点。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连接形式都能产生运动,该术语也沿用至今)。当然,对这些问题是否作深入的研究全凭个人选择。可以肯定的是,获取一些脊柱的运动方式以及胸廓和骨盆如何与脊柱连接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同样,你若有识别主要肌群的能力,便能更好地判断出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结构组织中,哪些对素描创作才是重要的。绘画不只是简单地记录眼睛所捕捉到的每一个细节―的作品的产生通常需要经过画家筛选、区分和深入分析所见之物的过程。
我们无法确定对人体解剖学知识掌握多少才能培养出过硬的人体素描技术,但是你会发现,一旦你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你将不得不一直深入研究下去。举例来说,人的肌肉是分层的,人体许多部位的肌肉层达到三层以上。不仅如此,肌肉的外层通常是一层薄片组织,它的形态是由内部更加发达的肌肉层决定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浅层肌肉的状态,你可能需要了解深层肌肉的活动。
依据人体指令,单块肌肉或肌肉群通过收缩和放松,与各个关节协作完成人体的各种动作。环顾人体,你会发现各种能在运动时起到缓冲震荡和自我润滑等作用的器官组织,它们经过进化,使人体能更好地缓解运动压力。
每个人的机体活动方式是相似的,都具有独属于人的生理特征。举例来说,人与动物(如大象或猫)都有大腿骨(股骨),然而二者却有显著的不同。人类的骨盆通过独特的进化,得以支撑我们直立行走,这与我们的灵长类近亲是大有区别的。再者,与这些灵长类动物相比,我们的臀部肌肉(臀大肌)更加发达,这与两足动物的进化也是有关联的。
人体的特征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明显地表现在体型方面。人体内的每块骨头都显示了个体在高矮和胖瘦方面的差异,因而人的体型也就各不相同。性别、种族、出身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也都是导致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另外,繁重的劳作锻炼出更加健硕的肌肉,从而使骨骼更加坚固强壮。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工作时的姿势都会对骨骼发育产生影响。
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依然坚持人体写生―毕竟在完成了成百上千幅人体素描之后,我完全可以凭记忆勾勒出人体。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每个人独特的形体和姿态都有待我们去挖掘研究。本书的主题即是帮助你发现这些独特性和差异性,并将其真实地展现在画纸上。
我一直对人体艺术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准确捕捉人体动态和力量的作品。然而,自己在尝试创作时,总觉得画面中的人物显得不够“真实”,特别是肌肉的线条和骨骼的支撑感,总是画得软绵绵的,缺乏应有的张力。这本书的到来,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人体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解剖图谱,而是将人体解剖知识,以一种非常适合艺术家学习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每一个插图都绘制得极为精细,并且标注清晰,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骨骼的形状、肌肉的附着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人体不同姿势下,肌肉和骨骼变化的讲解。它会告诉你,当手臂抬起时,哪些肌肉会收缩,哪些会拉伸,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到最终的轮廓。这种对动态解剖的深入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人体的运动轨迹和力量传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美术学习的固有观念。我一直觉得,学画画就是要不断地对着模特写生,一遍遍地重复,才能逐渐掌握技巧。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一种非常有条理、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我深入了解人体的内在结构。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画”,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画”。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将解剖学知识与实际绘画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会解释,比如三角肌的形状是如何影响到肩部线条的,肱二头肌的隆起在手臂弯曲时会如何改变轮廓。这些信息,对于我在绘画中准确表现肌肉的体积感和力量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发现,当我理解了肌肉和骨骼的联动关系后,再画手臂、腿部或者躯干,就再也不会觉得“凭感觉”了,而是能够有目的地去塑造形体。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层次的结构,无论是骨骼、主要肌肉群,还是细微的肌腱,都讲解得非常到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拉回了大学的解剖课,只不过这次的学习体验完全不同。记得当年在画室里,老师一遍遍地讲解骨骼、肌肉的起伏,我们则手忙脚乱地在纸上勾勒,总觉得抓不住那种立体的感觉。拿到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素描解剖”的精髓。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把人体硬生生拆解成一个个零件,而是从绘画的视角出发,讲解如何观察、理解和表现人体的结构。 我最喜欢它对人体动态的剖析。书中很多例子都展示了同一个姿势,在不同光影和角度下的表现。它会告诉你,当肌肉收缩时,表面的皮肤会产生怎样的褶皱和张力,骨骼的转动又会对轮廓线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对于我这种喜欢画人物动态的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以前画人物,总感觉少了点“生命力”,尤其是手臂和腿部的弯曲,总显得僵硬。这本书里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关键在于把握住骨骼的轴线和肌肉的走向,然后才能在上面叠加更细腻的体积和光影。它教会我如何“看”人体,而不是仅仅“描”人体。
评分作为一名喜欢写意人物画的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比较侧重于神韵和意境的表达,对于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我总是觉得有些枯燥和遥远。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严谨的解剖知识,也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写意人物画的“骨感”。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解剖知识孤立出来,而是将其融入到绘画技法的讲解之中。它会通过大量的素描实例,展示如何将解剖学的理解转化为笔下的线条和明暗。例如,在描绘背部肌肉时,它会详细讲解脊柱的走向、肩胛骨的位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背部肌肉的起伏变化。这种将解剖学与绘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画出的背部会显得“空洞”,或者为什么人物的动态不够有力。 它不仅仅教我“画什么”,更是教我“为什么这么画”。书中的插图非常丰富,从骨骼到肌肉,再到皮肤表面的表现,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发现,当我理解了人体内部的结构之后,再进行写意创作时,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即使不画出每一块肌肉,也能在笔触之间感受到人物的身体支撑和力量感,让画面更加具有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写意并非完全脱离结构,而是建立在对结构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形随心动”。
评分我是一个美术爱好者,平时喜欢在家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古典时期的肖像画。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画面中的人物表情和神态非常打动我,但自己尝试画的时候,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总觉得人物的脸部结构不够准确,特别是鼻子和眼睛的立体感,总是画不好。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肌肉骨骼图,而是非常详细地讲解了人脸的每一个结构,比如眼窝的深度,鼻骨的走向,嘴唇的厚度等等,并且会用非常生动的素描图例来展示。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头骨和肌肉的讲解。它会告诉你,在我们看到的皮肤下面,其实是复杂的骨骼和肌肉层,而这些结构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最终看到的脸部轮廓和表情的。书中提供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绘制的头骨和肌肉示意图,并且会清晰地标明它们的名称和作用。这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一张脸会有不同的表情,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个人笑起来特别有感染力,或者悲伤的时候会显得特别憔悴。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让我临摹的时候,不再是盲目地复制线条,而是能够理解线条背后的结构,画出来的脸部也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