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画史记丛

【XH】 画史记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新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史
  • 艺术史
  • 中国绘画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绘画
  • 图录
  • 艺术作品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2562
商品编码:2951446084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画史记丛

定价:39.00元

作者:刘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9592562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画史记丛》是一部饱含作家见解与思考的美术史专著,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有利于美术史研究,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适于相关从业人员及美术爱好者的学习与阅读。

n


内容提要


这本《画史记丛》里收录的是刘新从未在其他场合发表过的几十篇杂文合集;文体包括讲义、论文、札记、随笔等;内容包括苏立文、鲁迅、陈师曾、徐悲鸿、刘海粟、齐白石、许幸之、张在民、张倩英、雷时康、丁聪、丰子恺、蒋兆和、周思聪和德国木刻研究、苏联时期木刻、美洲版画、英国木刻等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活跃的艺术人物和艺术种类。

n


目录


目录

n


n

[卷一]

n


n

从 “国立”到 “中央” _3

n


n

——中国早期西画演进的北方路线及中心格局的再发现

n


n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的装饰绘画体系 _18

n


n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文脉和绘学传统

n


n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与学科中的李树声 _31

n


n

苏立文的叙述史学 _40

n


n

——读苏立文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n


n

鲁迅与厨川白村 _52

n


n

陈师曾与大村西崖 _59

n


n

从史料到史识 _66

n


n

[卷二]

n


n

明季吴兴版画一瞥 _77

n


n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美术思想环境 _80

n


n

上海百年美术的一个轮廓 _95

n


n

黑暗中的一道亮光 _99

n


n

风光这边独好 _105

n


n

《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略读笔记 _111

n


n

理性与粗犷的视觉灵光 _118

n


n

——德国黑白木刻散记

n


n

浪漫青年的艺术 _124

n


n

——苏联时期的木刻版画

n


n

人类颂歌与现实抗争的版画谱系 _130

n


n

——我知道的美洲版画

n


n

俊秀之风 _135

n


n

——英国版画琐记

n


n

[卷三]

n


n

恢宏豪气世纪风 _141

n


n

——读刘海粟随记

n


n

不要忘了许幸之 _148

n


n

叶浅予笔下的活的中国 _152

n


n

曾经是木刻家的张在民 _158

n


n

找回的张倩英 _162

n


n

寄往天国的书 _165

n


n

纪念雷时康老师 _174

n


n

我看谌北新的风景画 _182

n


n

德加的色粉画 _189

n


n

[卷四]

n


n

远古的浪漫 _197

n


n

乡土的知觉与价值 _201

n


n

漫谈绘画学习中的速写价值 _203

n


n

中国油画史中的 “写意”语境 _221

n


n

——“文脉传薪:2015中国写意油画”学术研讨会发言追记

n


n

我们的 “特点”在哪? _229

n


n

凃克的贺年画 _234

n


n

丁聪与 《阿Q正传》插画 _237

n


n

图解丁聪 _240

n


n

丰子恺的《艺术教育》 _243

n


n

丰子恺的新旧两张画 _246

n


n

大放 “卫星”的蒋兆和 _249

n


n

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 _252

n


n

两岸书 _254

n


n

后 记 _257

n


作者介绍


刘新,批评家、编辑、画家、策展人,主要研究方向:视觉文化研究、美术史、艺术学、美术批评与方法研究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面甚有建树。

文摘


《画史记丛》:
  这个社团是杭州国立艺专学生成立的“一八艺社”,那个大文豪则是鲁迅。事实上,“一八艺社”并不是一个专门倡导木刻艺术的团体,而是一个包含国画、油画和图案等多种画种的校方团体,后来一些受左翼文艺影响的学生对它重新进行组织,改变了它的艺术性质,突出了普罗美术的内容,强化了木刻于其中的地位。里面的几位主要成员陈耀唐(陈铁耕)、陈广(陈卓坤)、胡以撰(胡一川)、汪占非、姚馥(夏明)、卢鸿基等,后来都成了新兴木刻运动的健将。标志着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正式发端的“上海木刻讲习班”,即是“一八艺社”的部分成员与上海的进步美术青年周熙(江丰)、黄聊化(黄山定)和左翼美术家联盟结合后,由鲁迅先生挑选人员,于1931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有了“左联”和鲁迅的思想引导,普罗艺术在进步青年中的影响迅速推及社会,成为学院艺术无法相比的一种社会性思潮,甚至到了木刻即是左翼和进步的代名词的程度,尤其抗战以后,这种态度和指向更是这样。总之木刻运动的思想基础一直是左翼文化运动,也当然一直是中国党所保护和提倡的艺术。
  ……

序言



《东方艺术千年:图像叙事与精神流变》 本书并非一部描绘中国绘画史上的某个特定流派或名家的精微剖析,也非一次对某类艺术品类(如青绿山水、水墨花鸟)的系统梳理。相反,它着眼于一个更为宏大且普遍的视角,旨在探究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图像如何承担起叙事的功能,以及这些视觉叙事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流变。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超越技法、超越风格,直抵文化肌理的艺术作品,试图揭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语境下,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图像语言来诉说故事、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以及这些图像叙事如何折射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基因的演变。 第一章:视觉的史诗——从古代神话到英雄传说 在文字尚不普及或传播受限的远古时代,图像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凡人与神灵的桥梁。本书的第一章将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壁画、岩画以及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它们承载着先民们对宇宙洪荒的想象,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从神秘莫测的图腾符号,到描绘天地开辟、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创世神话的早期图像,再到战国时期墓葬壁画中跃然纸上的神灵、仙人以及充满奇幻色彩的出行场景,我们看到了早期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简洁而极具象征意义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心中的宇宙秩序与精神信仰。 随着历史的推进,英雄传说和历史故事开始成为图像叙事的重要载体。西汉的帛画,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幅色彩斑斓的画作,以其精巧的构图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墓主人升天的过程,其中既有现实的描绘,也有超现实的神话元素,展现了古人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和对灵魂不朽的追求。唐代壁画,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将历史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乃至日常生活场景,以宏大的篇幅和生动的笔触,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它们以视觉化的语言,向后人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塑造着人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和道德楷模。从“鸿门宴”的戏剧性瞬间,到“昭君出塞”的悲壮离别,再到佛教故事中的因果报轮回,图像在此刻承担起超越文字的传播力量,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刻印在世代人的心中。 第二章:文人的情怀——山水寄情与人格理想 当中国社会进入文人阶层逐渐崛起并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时期,艺术的重心开始从宏大的叙事转向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人格追求。本书第二章将聚焦于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如何成为文人抒发胸中丘壑、寄托高远情怀的重要媒介。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山水画逐渐兴起,并与文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连。历代文人画家们,如王维、董源、巨然、范宽、李唐、马远、夏圭,乃至后来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和明清的画家们,他们笔下的山水,并非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摹写,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山水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投射,是逃离尘嚣、寻求宁静的避风港,也是表达对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愤懑与无奈的隐喻。 本书将深入探讨山水画中的“意境”营造。山水画的构图、用笔、设色,无不体现着画家的哲学思考和人格情怀。高耸入云的山峰,象征着坚毅不拔的品格;浩渺的江河,寓意着豁达的胸襟;幽深的林泉,寄托着隐逸避世的理想。文人画家们通过笔墨的挥洒,将个人的情感、哲学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体察,融入到山水之中。例如,倪瓒的“疏林、残桥、枯木”,以其极简的笔墨和空灵的意境,传达出一种孤高清冷的文人气质,以及对世俗功名的疏离。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则以其雄浑壮阔的山势,展现出一种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以及对天地自然的敬畏。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文人画中“士人画”的特质,即强调笔墨趣味、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以及其对“气韵生动”的追求。山水画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一种与古人对话、与自然沟通的方式。这些图像叙事,传递的是一种内敛、含蓄、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东方美学精神。 第三章:世俗的镜子——民间艺术与生活万象 艺术并非只属于宫廷庙堂和文人雅士,它更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在广袤的民间。本书第三章将把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探讨它们如何以一种更为质朴、直接、生动的方式,记录和反映世俗生活,传递人们的喜怒哀乐、祈愿与想象。 年画、剪纸、陶瓷彩绘、刺绣、皮影、戏剧脸谱……这些看似“小众”的艺术形式,实则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为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最为普遍的精神诉求。它们没有文人画的笔墨雅趣,也没有宫廷画的宏大叙事,但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描绘着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节日庆典、神话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书将分析年画如何成为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视觉叙事载体。门神、灶王爷、年画中的仕女、娃娃、福禄寿三星,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求福运、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而那些描绘乡村生活、婚嫁喜事、戏曲故事的年画,则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情感生活。 剪纸艺术,以其精巧的刀工和吉祥的寓意,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以对称、镂空的独特形式,展现出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繁衍的象征和崇拜。刺绣中的花鸟虫鱼,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它们不仅是生活用品的装饰,更是寄托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皮影戏、戏曲脸谱等表演性艺术中的视觉叙事。皮影的剪影形象,虽然简单,却能栩栩如生地演绎故事情节,传递人物性格。而戏曲脸谱,以其色彩和图案的约定俗成,在瞬间便能传达出角色的忠奸善恶、性格特征,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视觉语言。 这些民间艺术的图像叙事,虽然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命力,它们是普通人情感的宣泄,是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一种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延续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第四章:东方精神的折射——图像与信仰、哲学、伦理的交融 贯穿全书的,是对于图像叙事背后所蕴含的东方精神的探索。本书第四章将尝试从更宏观的维度,审视图像如何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深刻的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东方艺术的独特精神气质。 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便是图像叙事与信仰深度融合的典范。从北魏石窟寺中的佛陀造像,到唐代密宗壁画中的坛城,再到宋元时期水墨禅画中的写意禅机,佛教图像以其庄严、神圣、神秘的特点,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佛陀的慈悲、菩萨的救度、罗汉的超脱,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生死解脱等观念,都被艺术家们转化为视觉语言,传递给信徒和社会大众。 道教艺术同样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天师、神仙、八仙过海、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故事,都被艺术家们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出来。道教对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的追求,对自然和谐的崇尚,也体现在其艺术作品中。 儒家思想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伦理、人生哲理的图像化表达上。孝子图、二十四孝图、节妇烈女的故事,以及对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关系的描绘,都体现了儒家强调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如何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得以体现。艺术家们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试图表达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感悟。 本书最终要强调的是,东方艺术的图像叙事,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哲学思考、伦理观念、审美追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东方艺术独特而深邃的精神内涵。这些图像,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们以其丰富的层次和无穷的魅力,不断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加深着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东方艺术,不局限于具体的作品或艺术家,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更深层的精神维度,去感受图像叙事的力量,去追溯东方艺术千年不息的精神流变。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读完《XH画史记丛》中的一部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其说它是一本介绍画作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看见”的书。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画作,却又挖掘出了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关于唐代仕女画的那些章节,我一直以为那些丰腴的女子只是时代审美的体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她们眼神中的故事,她们服饰上精巧的图案所蕴含的时代信息,以及她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它不仅仅是描绘了“美”,更是解读了“美”背后的文化逻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色彩运用的分析,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蕴含着画家对光影、空间以及情感的精准把握。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画作,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副透视眼镜,看到了画面之下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意义。这套书让我对“欣赏”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赞叹,而是能够深入到创作者的意图,理解艺术的脉络。

评分

《XH画史记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向导,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画派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时候,那种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而是能够跳脱出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艺术的发展。比如,在讲到抽象艺术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看不懂”,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抽象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所表达的理念。我之前一直对抽象艺术有些抗拒,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能够理解其中的一些逻辑和美感。它让我明白,艺术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被单一的标准所衡量。这套书让我对艺术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评分

《XH画史记丛》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一直觉得艺术史是很遥远的东西,是专家学者们的领域,普通人很难真正理解。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我读到关于民间艺术的部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那些没有被学院派所“正统”的画作,却充满了生命力和原始的创造力。作者没有居高临下地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发现和赞美这些充满活力的艺术表达。我记得有关于年画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不同地区年画的风格、题材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我之前对年画的印象只停留在红红火火的喜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们承载了那么多民俗信仰、祈愿祝福,甚至还有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和戏谑。这套书让我意识到,艺术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博物馆和画廊,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 everyday life 中。

评分

《XH画史记丛》这套书,说是画史,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枯燥的学院派说教,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沉寂在历史尘埃中的画作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人画的那几章,作者不仅梳理了历代文人画家们笔下的山水、花鸟,更深入剖析了他们创作时的心境、哲学思考,以及那些画作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背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古人抚琴弄墨的声音,感受到他们遗世独立的清高,体会到他们寄情山水的闲适。那些留白之处,不是空洞,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每一幅画都活了起来。它让我明白,绘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我常常会在午后阳光正好时,捧着这本书,沉浸在那些墨色与色彩交织的世界里,感受那份宁静与超然。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灵魂的洗涤。

评分

说实话,《XH画史记丛》这本书,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它不像某些书那样,让你一口气读完,而是需要你慢慢地去咀嚼,去体会。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一些著名画作时,所营造的那种氛围。比如,在讲到一些山水画时,作者仿佛就置身于画中,为你细细地描绘出那山,那水,那云,那雾。我仿佛能听到松涛阵阵,闻到泥土的芬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我在其他任何画史读物中都未曾有过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幅画是谁画的,画的是什么,更是让你感受到画中的情绪,体悟到画家的心境。有时候,我会在读到一幅画的时候,就直接去找这幅画的原作来看,那种从文字描述到视觉冲击的瞬间对接,感觉妙不可言。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让你重新发现这个世界的细腻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