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家长
(1)这是一套全新的面向少儿美术教育的教材,为学校基础艺术教育及广大的校外美术教育机构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路。
(2)由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通过长期的美术教学探索,形成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少儿美术教育观并付诸实践,本套书是对工作室真实教学的课程总结。
(3)课程设置系统全面,多方位地展现快乐的艺术教学的优势。
(4)关注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美术教育规律,积极倡导正确教育理念,推广科学教育方式,担负起引领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5)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积极地进行研究,以科学发展课程观为导向的少儿创意美术教育体系,为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提供可贵的经验。
《快乐美术课堂》是“制造快乐”的美术课堂,这里正在营造“快乐的美术课堂”!快乐是什么?如何获得快乐?快乐的美术课堂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快乐美术课堂感受快乐。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爱和奉献。小草说,快乐是尽我的力量去给大地妈妈换上绿装;花儿说,快乐是为人们张开灿烂的笑脸,释放宜人的清香;太阳公公笑呵呵地说,快乐是让我看见你们茁壮成长。快乐就是奉献。快乐的美术课堂充满了爱和关怀。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当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便能通过画纸上简单幼稚的涂鸦来传达自己对这个广阔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经验。那些原生的视觉形象,无不展现出他们对想象力的表现和审美的需求。作为教育者,对孩子的了解与爱,是艺术教学的基础,这样,我们才能以宽容和鼓励的心面对每一位奇思妙想的儿童,时刻让他们感受到在群体的协作下互相帮助、彼此分享的温暖。
如何获得快乐?
其实快乐就在画画和其他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牵着一根线条在画纸上漫步,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快乐;看到各种颜色碰撞的绚丽,你会感受到色彩的快乐;画心中所想,绘眼中所看,你会感受到放飞心灵的快乐;将一张报纸和废旧材料变成新的艺术品,你会感受到变废为宝的快乐;在宣纸上体会墨分五色的变化和纸上氤氲的魅力,你会感受到水墨变化不可思议的快乐。快乐是看到神奇画笔在手中变出美丽图景的成功和喜悦!更是烦闷的心通过创作的宣泄又回到快乐的过程。快乐其实很简单,在艺术创作中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快乐!懂得快乐、善于发现快乐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气魄。快乐就是在画画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中,让你感到无比幸福!它就是奉献、感受生命和付出之后的收获。哲学家罗素说,快乐,是人类的一种共同追求。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希望从中获得快乐。快乐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与人共处也能够从中获得快乐,所以我们在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的过程中,在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时,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创造性的表达带来快乐
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灵魂。学校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更是在于培养具有乐观、自信、敏锐、健康态度和创造力的人才。创造艺术的活动是一种手、脑、眼多种器官共用的活动,对训练感觉、想象力等方面都十分有利,它还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综合能力便是创造力的内核。
快乐的艺术教学注重教学艺术
艺术教学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或学画简单的图形和实物。艺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是仅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儿童的兴趣、发明、想法以及自己所经历的艺术史,都应该是学校安排艺术课程的参考和依据。艺术教学需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充满想象和经验丰富的儿童,以保存他们所展现的艺术家气质。
郑勤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教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创办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现为工作室负责人,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中央美术学院“高等院校参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项目实验课程学术主持,在少儿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成果颇丰,广受瞩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中国美术教育史略》《林风眠画传》《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画艺术》《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主编国家教育部规划编写的教科书《普通中学美术——篆刻》,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动画概论》《经典动画导读》,编写高校教材《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主编并主持翻译的《绘本中华故事》《365个艺术创意》《走进艺术》等150余册绘本及国内外少儿艺术教育系列丛书广受读者喜爱。
懂得快乐是什么的艺术教育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想象,对他人有善良和关怀的心,在孩童时期唤醒其对自然世界、人性美的内在感悟。---主编.郑勤砚
..............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市面上类似的少儿绘画书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绘画步骤,而是更注重于“启发”和“引导”。它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画”,而是问你“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怎么画?”这种开放式的提问,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的思路。书中有很多创意十足的练习,比如,它会给你一堆零散的线条,然后让你去组合,看看能变成什么。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绘画的技巧。而且,书中的插画风格非常可爱,色彩搭配也非常舒服,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看到我的孩子,以前画画总是很拘谨,不敢下手,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再只是模仿,而是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是一个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宝藏,绝对是我为我家宝贝的一次超值投资。
评分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孩子艺术教育的家长,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激发孩子绘画兴趣,同时又能提供系统性指导的书籍。这本书的面世,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巧妙地将“启发”、“创想”、“拓展”三个层面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初期的“启发篇”着重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基础造型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范例,让孩子了解线条、形状、色彩的基本运用。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并没有过分强调写实,而是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表现事物,这一点对于保护孩子的童真和创造力至关重要。到了“创想篇”,则更是将孩子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通过各种富有想象力的主题和游戏化的练习,引导孩子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手法。而“拓展篇”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孩子的艺术理解,引导他们尝试更复杂的构图和表现技巧。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互动和引导,让孩子在玩乐中自觉地学习和成长。我看到我家孩子,从一开始的胆怯模仿,到现在能够主动构思、独立创作,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快乐和自信,这对我来说,比任何赞美都更有意义。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绝对是我为我家宝贝选择过的最棒的艺术启蒙读物之一!它不是那种只是教孩子画几个简单图案的书,而是真正地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把复杂的绘画技巧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插图,孩子一看就懂。我最喜欢的是它关于“想象力拓展”的部分,它不是给你一个固定的模子,而是给你一个起点,然后鼓励孩子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延伸。比如,它可能只画一个简单的圆,然后引导孩子思考,这个圆可以变成什么?是太阳?是一个气球?还是一个圆滚滚的小动物?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潜能,让他们不再被动地模仿,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和表达。我看到我的孩子,不再满足于画出“像”的东西,而是开始尝试用颜色和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这是多么宝贵的成长啊!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非常高,纸张厚实,色彩鲜艳,孩子用起来也很舒心。
评分我必须为这本书点个大大的赞!我平时工作很忙,没太多时间专门教孩子画画,但这本书真的帮了我大忙。它就像一个超级耐心又充满创意的老师,完全不需要我过多指导。书中的内容设计得非常贴合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它会从孩子熟悉的动物、植物、玩具入手,教他们如何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神态,如何用鲜艳的颜色点缀出活力。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最基础的线条和形状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掌握画画的基本功。而且,它不会强求孩子画出多么“像”的东西,而是更注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我看着我的孩子,不再害怕下笔,而是乐于尝试,敢于出错,并在错误中学习。这本画册不仅教会了孩子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书的装帧也很精美,作为礼物送人也很有面子。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孩子爱上画画的家长们!
评分哇,我最近入手了一本让我惊喜连连的画册!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手残党”,但自从有了它,我对画画这件事的热情可以说是一下子被点燃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的太友好了,完全是为零基础入门的小朋友设计的。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感受、去表达。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观察力”的训练,它不是直接告诉你画什么,而是鼓励孩子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一片落叶的纹理、一只小猫的姿态,然后用简单的线条去捕捉这些瞬间。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让孩子在玩乐中就掌握了基础的造型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给了孩子极大的自由度,不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我看着我家小家伙,从一开始小心翼翼地描摹,到后来大胆地涂鸦,脸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是我最开心的时刻。而且,书里的色彩搭配建议也很棒,简单明了,即使像我这样的新手也能轻松上手,画出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总之,这本书真的像一个温柔的领路人,带着孩子开启了奇妙的艺术之旅,让我这个当妈的也跟着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