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姿百态画骏马 9787806784846

千姿百态画骏马 97878067848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祖略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
  • 绘画技法
  • 动物
  • 素描
  • 速写
  • 绘画教程
  • 艺术设计
  • 绘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4846
商品编码:296245647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千姿百态画骏马

定价:15.00元

售价:11.0元,便宜4.0元,折扣73

作者:吴祖略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806784846

字数

页码: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代画马多为工笔画,写意画马的出现燕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应该始于近代的徐悲鸿先生。徐悲鸿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在生宣纸上画出了马的准确结构、千姿百态的动势和剽悍神骏的风采。其后,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以及尹瘦石等,也都是当代画马名家。
  本书的作者,在吸取了徐悲鸿等前辈写意画马精髓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心得和创新。同时,书中还对马身体的各部位加以明细解析,并介绍了各种姿态马的画法步骤,使读者易于理解、临摹、掌握。应该说,该书是一本十分精彩实用的画马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中同美术史上,几乎每个朝代的艺术作品都有以马为题材的杰作。如先秦时代青铜器盠驹尊,秦始皇陵出土的大批陶马俑、四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唐代画马高手韩斡笔下的《神骏图》、韦偃画了两千余匹千姿百态骏马的《牧放图》、宋代李公麟的名作《五马图》、元代赵孟頫的《浴马图》,明代仇英的《秋园猎骑图》、清代王致诚的《十骏马图》,直至近代徐悲鸿的大量奔马立马图……由此可见,马是中国历代艺术家热衷的题材之一。
  在火车和汽车没有发明之前,马是陆地上主要的运输和骑载工具,因此,马是人类十分亲密的朋友。同时,马本身有许多宝贵品质,值得人们崇尚,如一往直前、吃苦耐劳、忠于主人、热爱故土等等,所以,中国许多赞誉性的成语是与马有关的,如: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马到成功、老马识途、汗马功劳、马不停蹄、老骥伏枥……人们喜爱以马为题材的绘画,也是希望画中有以上这些吉祥寓意。
  古代画马多为工笔画,写意画马的出现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应该始于近代的徐悲鸿先生。徐悲鸿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在生宣纸上画出了马的准确结构、千姿百态的动势和剽悍神骏的风采。其后,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以及尹瘦石等,也都是当代画马名家。


《江山如此多娇: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与技法探索》 一、 引言:山水寄情,写意人生 中国山水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摹,更是画家胸中丘壑、襟怀抱负的物化呈现。自魏晋肇始,历经唐宋的鼎盛,直至明清的演变,山水画始终是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立且富有生命力的画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体系、核心技法及其蕴含的文化意蕴,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东方美学意境。我们不求面面俱到地罗列历代名家,而是聚焦于那些奠定山水画基调的关键观念和技法革新,探寻“笔墨当随时代”的内在逻辑。 二、 哲学基石:天人合一与虚实相生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高度,仰赖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法自然”与儒家“中和之美”的滋养。山水画的本质,在于表现“气韵生动”——这不仅是形似,更是神似。 1. 道家思想的渗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画家却能于天地间捕捉到“道”的运行轨迹。山体之磅礴,水源之不息,皆是“气”的流动。因此,山水画强调的不是精确的测量,而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感悟和提炼。瀑布的飞流直下,云雾的缭绕升腾,都是“气”在不同形态下的展现。 2. 虚实相生: 留白,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油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有无相生”的辩证观。虚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虚景”,是可供观者想象和呼吸的空间。留白使画面产生无穷的纵深感和灵动性,将观者的精神引入画中,实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例如,宋代李唐的巨碑式山水,即使气势逼人,也必然在云水处留下大片的空白,以示天地之辽阔与人的渺小。 三、 笔墨语言:线条的结构与墨色的层次 山水画的技法核心在于“笔墨”,即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这套语言体系,从早期对轮廓线的依赖,发展到后世对笔触内在精神的强调。 1. 骨法用笔与线条的性格: 顾恺之提出的“骨法用笔”,强调线条本身所蕴含的力度和结构感。后世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便是对山石肌理的符号化提炼。不同的皴法,如同不同的笔性,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倾向。例如,雄浑的斧劈皴往往用于表现北方山脉的坚硬与险峻,而柔和的披麻皴则适合描绘江南的温润与秀气。线条不再仅仅是勾勒轮廓,它成为了山石的骨骼、树木的脉络,是画家“写”内在精神的直接载体。 2. 墨法的变化与层次构建: 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色彩。它涵盖了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通过“墨分五色”的运用,画家得以在单一色相中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质感。浓墨用于表现近景的实体与确定性,淡墨则用于烘托远景的朦胧与空气感。尤其是对湿墨、破墨等技法的运用,使得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晕化、渗化,创造出雨雾迷蒙、浑然天成的自然效果,这是其他画科难以企及的妙处。 四、 时代流变与地域风格的差异 山水画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的更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1. 北派山水的雄强气象: 以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为滥觞,经由五代荆浩、关仝,直至北宋范宽,形成了以表现北方山川的雄伟、森严为特征的画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便是典范,他注重用密集的皴笔表现山石的厚度和块面感,使画面充满压迫感和宗教般的崇高感。 2. 南派山水的清雅内敛: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更注重表现丘陵的温润、植被的茂密和水气的氤氲。他们多采用披麻皴,追求“平远”的视角,强调笔墨的韵味与诗意,为后来的“元四家”乃至“四王”奠定了文人画的审美基础。 3. 文人画的兴起与精神回归: 元代以后,山水画彻底脱离了宫廷和院体的约束,成为士大夫阶层抒发个人情怀的主要载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成为新的美学标准。他们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追求意在笔先,画作成为“胸中之丘壑”的直接流露,强调的是“书画同源”的哲学高度。 五、 结语:当下与传统的对话 研究中国山水画,就是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视角,使我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时,仍能从那方寸之间的墨韵中,寻找到永恒的秩序与慰藉。本书的价值,便在于梳理这些源远流长的笔墨传统与哲学思想,为当代艺术探索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鉴赏中国山水美学的坚实平台。通过对这些经典图式的重温,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生命力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千姿百态画骏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是震撼与沉思并存的。我之前一直认为,要表现骏马的“千姿百态”,无非就是画出它们站着、跑着、跳着等几种常见姿态。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姿态变化,更是马匹在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下的神态与姿势。我看到了骏马在广袤草原上悠闲漫步的舒缓,在战场上嘶鸣奋蹄的激昂,在夕阳余晖下回眸凝视的深沉,甚至还有它们嬉戏打闹时的顽皮。作者对于光影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每一匹马的轮廓都显得如此立体,仿佛随时能从画面中跃出。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很多画面都不仅仅是静态的描绘,而是充满了叙事性。我能够想象出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到马匹与自然、与人类的情感连接。比如,有一幅描绘孤寂骏马望向远方的画面,寥寥几笔,却道尽了苍凉与坚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千姿百态画骏马》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是一部视觉的史诗,也是一部关于生命与力量的哲学思考。

评分

我必须要说,这本《千姿百态画骏马》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常常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会困惑于如何才能让画面中的动物,尤其是像骏马这样充满动感的生物,显得生动且富有感染力。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作者的笔触,我感觉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融合,既有扎实的写实功底,能够精准地勾勒出马匹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蹄子的弯曲度、四肢的比例,又能在这些细节之上,赋予画面一种写意的美感。有些画面,我甚至觉得作者并非简单地“画”马,而是“捕捉”马在运动中的瞬间,将那种流动的力量凝固在画面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描绘马群穿越河流的场景,水花飞溅,马匹的身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扭曲,但整体构图却又异常稳定,给人一种既紧张又充满力量的美感。还有一些特写,比如马匹在阳光下奔跑时,鬃毛和尾巴被风吹起的飘逸感,那种光影的运用,实在是太出色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欣赏绘画,更是在学习如何去观察和理解生命的活力,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艺术语言。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自己绘画技巧,或者仅仅是欣赏高超艺术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这本《千姿百态画骏马》真是令人惊艳!光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力量与美的融合。我一直都对马情有独钟,但很多画册里的马,虽然技法精湛,却总感觉缺少了点“灵魂”。这本画册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每一幅画作都不仅仅是描摹了马匹的外形,更是捕捉到了它们动态的精髓,无论是腾跃时的肌肉线条,奔跑时的风驰电掣,还是休憩时的悠然自得,都仿佛能够透过纸张传递到我的感官。作者在对马匹骨骼、肌肉结构的理解上,达到了一个令人叹服的高度,但这种严谨的解剖学知识,却丝毫没有让画面变得僵硬,反而赋予了骏马更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特写镜头,比如马匹扬起的鬃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眼睛,甚至是鼻孔中喷出的热气,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在耳边回响,感受到草原的微风拂过。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描绘不同品种骏马的章节,从阿拉伯马的优雅矫健,到纯血马的速度与激情,再到蒙古马的粗犷豪放,每一种都展现了不同的美学特质,并且通过画面,我对这些品种的性格和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爱马人士的视觉盛宴,更是对马匹艺术描绘的一次极致探索,我绝对会将它视为我的珍藏。

评分

《千姿百态画骏马》这本书,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让我的艺术审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一直觉得,要画好马,尤其是表现马匹的动态美,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本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技艺与匠心。它不仅仅是展现了马匹的各种姿态,更重要的是,它捕捉到了马匹在不同情境下的神韵。我看到了马匹在沙漠中奔跑时的雄浑,在雪地里嘶鸣时的孤傲,在林间穿梭时的矫健,甚至还有它们在月光下静默时的神秘。作者对于光影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马匹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鬃毛,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光泽。我尤其喜欢书中几幅大型作品,那种开阔的视野,宏大的叙事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马匹奔腾的现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激情与力量。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为作品增色不少。合上书本,我依旧能清晰地回想起那些跃然纸上的骏马,它们矫健的身姿,它们奔放的灵魂,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是一本我一定会向所有喜欢艺术和马匹的朋友推荐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千姿百态画骏马》并没有抱有过高的期待,毕竟描绘骏马的画册市面上并不少见。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描绘骏马”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不同姿势的马匹,而是通过极具表现力的笔触,将马匹的生命力、力量感以及它们所蕴含的贵族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饱含着作者对马匹深沉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绘马匹的运动轨迹时,使用了非常流畅且富有张力的线条,让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马匹奔跑时的风阻、肌肉的收缩以及力量的爆发。这种动态的表现力,是我在其他画册中很少见到的。此外,书中的色彩运用也相当讲究,无论是马匹本身的毛色,还是它们所处的环境,都搭配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艺术氛围。我甚至觉得,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匹匹真正的骏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们的故事,它们的精神,都通过画面,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我的脑海。这是一本能够让人久久回味,并从中获得精神滋养的艺术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