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刘知白(指墨) 9787102057934

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刘知白(指墨) 978710205793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知白 著
图书标签:
  • 刘知白
  • 指墨
  • 中国近现代文学
  • 散文
  • 随笔
  • 文学选集
  • 名家作品
  • 经典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57934
商品编码:296391524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刘知白(指墨) 作者 刘知白
定价 55.00元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102057934 出版日期 2015-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8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近现代名家选粹·刘知白》(指墨)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大境。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笔写泼墨,清奇诡美、大气磅礴。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一生远离画坛,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2012 年年底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重读经典’搜尽奇峰——20 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对刘知白的评语∶“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终法古变今,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代表性的泼墨.


   作者简介
1915 年11 月生于安徽凤阳,2003 年8 月于贵州仙逝。1920 年随外祖父学习书法、经史,1925 年由《芥子园画谱》学习中国画。1933 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1935 年拜顾彦平为师学习吴门画法,同时入住苏州怡园,潜心研习“过画法云楼”所藏历代名画,其间又随师拜访苏吴藏家,得览更多历代名家书画剧迹。耳濡目染,由此奠定坚实传统山水画学基础.

   目录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粹》《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外国名家作品选粹》《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策划的系列书,精选名家作品,系统展现艺术大师、艺术名家的艺术风格,并从艺术史、艺术批评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渊源、艺术创作和对后世的影响做深入的剖析。

   文摘

   序言

宋画的典雅与宋瓷的温润:中国古代艺术的时代风华 本书是一部精选自中国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艺术杰作的集册,旨在深入探究这一时期绘画、书法、陶瓷等领域所达到的艺术高峰,并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情趣。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以其内敛、精微、追求“理”与“意”的独特气质,与唐代的雍容大气、元代的写意抒情,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宏伟殿堂。 第一辑: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营造 宋代山水画的成就,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章。与五代时期雄伟磅礴的“北方山水”不同,宋代山水画更偏向于细腻、写实与理性的结合。我们选取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展现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多元面貌。 一、北宋前期:气势磅礴与细致入微的交织 李成的“寒林平野”,以其苍劲的笔触和对萧瑟秋景的精准捕捉而著称。本辑收录的数幅作品,着重表现了画家如何通过枯树的虬枝、远山的氤氲,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氛围。这些画作不再仅仅是风景的记录,而是画家对自然秩序的深刻理解。 紧随其后的是范宽的“溪山行旅”。范宽的特点在于其“雨点皴”的运用,使得山体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厚重感。我们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摹本,详细分析画家如何运用浓密的墨色来表现秦岭山脉的雄浑与威严,展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人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寄寓在广袤的自然之中。 二、北宋中期与晚期:院体画的精工与文人画的兴起 随着宋徽宗赵佶对画院的推行,院体画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作品强调“格法”,即严格的创作规范和对物象的精确观察。我们收录了数幅花鸟画中的典范,这些作品以其无与伦比的写实功力,展现了宋人对生命细微之处的尊重。例如,对花瓣脉络、昆虫羽翼的刻画,达到了“以写生入格律”的境界。 与此同时,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画开始崛起。米芾的“米家山水”,以其独特的“水墨横点”,突破了传统皴法的束缚,强调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笔法的自由挥洒,预示了后世文人画的走向。本书对此类作品的解析,侧重于“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艺术主张如何影响了水墨的运用技巧。 第二辑:宋代瓷器——“一色”之美的极致追求 宋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人对器物的审美,已不再停留在唐代那种繁缛的装饰上,而是转向了对材质、釉色、造型本身的纯粹追求,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哲学观。 一、汝窑:雨过天青的幻境 汝窑的地位,因其烧造时间短、传世数量稀少而愈发尊贵。本书汇集了关于汝窑的经典研究图版,重点解析其标志性的“雨过天青”釉色。这种釉色,并非单一的蓝色,而是融合了淡青、微黄、甚至带有一丝乳白的复杂色调。我们从不同光线下对釉面开片(蟹爪纹、冰裂纹)的观察,揭示了宋人对“天青”这一理想色彩的执着探索。器型上,以洗、盘、尊为主,线条圆润饱满,体现出一种内敛的谦逊之美。 二、定窑与磁州窑:装饰技法的两极发展 定窑的白瓷代表了宋代追求的典雅细腻。其刻花、划花技艺的精湛,使得白瓷在光线下呈现出“泪痕”般的流动感。本书对比了定窑的覆烧法对器物口沿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泪痕”的形成机制,揭示了技术与美学的统一。 相对而言,磁州窑则展现了民间艺术的蓬勃生命力。它以化妆土和黑白对比的装饰手法,创造出率真、奔放的图案,如婴戏纹、牡丹纹、以及大量的题款文字。这部分内容,着重展现了宋代世俗生活在艺术中的投射,与官窑的内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哥窑与钧窑:釉色变化的化学奇迹 哥窑的“金丝铁线”,是釉面开片交错产生的视觉效果,是人为控制与自然开裂的完美结合。本书通过高倍放大观察,区分了细小的“铁线”和粗大的“金丝”,讨论了这种视觉效果与宋人对宇宙万物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契合。 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则代表了宋瓷在釉料化学变化上的极致探索。紫斑的形成,是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中被激活的结果。我们呈现了不同窑址钧瓷的“窑变”案例,突显了宋代匠人对火候掌控的近乎神迹的把握能力。 第三辑:宋代书法与文人生活——“意在笔先”的哲学实践 宋代书法摆脱了唐楷的法度森严,进入了尚意、尚态的阶段。书法不再仅仅是写字,而是个人性情、学识修养的直接流露。 一、宋四家:个性的解放 苏轼(苏东坡)的书法,重在“意”。其用笔丰腴厚重,结体开阔,有一种“不可强力”的自然气象。本书选取苏轼手札,分析其“欹侧取妍”的结构处理,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如何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黄庭坚的书法,则强调“筋骨”。他的长枪大戟式的结体和特有的“掽笔”,使得字形向上、向外舒展,充满动势。我们将解读黄庭坚如何将草书的笔法融入楷书的结构之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姿态”。 米芾的“刷字”,体现了其洒脱不羁的性格。他用笔迅疾,墨色淋漓,注重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写意画和行书创作。 蔡襄的书法,虽然不像宋四家那样以“怪”取胜,但其严谨与优雅并存的风格,是宋代院体书风的代表,对于理解宋代早期书风的过渡至关重要。 二、文人雅集与器具审美 宋代文人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四艺”)成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哲学。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通过对宋代文房清玩、茶具、香炉的图录展示,论证宋代艺术“尽善尽美”的审美观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们所见的每一件器物,都体现了对“古雅”与“天真”的共同追求。 通过对这些宋代艺术精华的梳理与呈现,本书旨在为读者搭建一个通往千年之前,那个以理性、内敛、精微为美的艺术高峰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汇编,更是一次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访。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那种纸张的触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品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书中的具体作品,但仅从书名“刘知白(指墨)”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我对于“指墨”这种表现形式一直充满着好奇,相较于传统的笔墨,指尖的触感似乎更加直接,也更加富有情感的温度。我想象着刘知白先生在创作时,他的手指在宣纸上游走,感受着墨汁的浓淡干湿,是如何将心中的丘壑、情怀,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创作方式,一定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对材料的极致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不仅是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更是一种对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探索。它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表现力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指墨”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充满了期待,渴望从中领略那种别样的艺术魅力。

评分

一看到“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这个系列名,就觉得分量十足,再看到“刘知白(指墨)”的名字,更是心中一动。虽然我并非专攻书画的大家,但对中国传统艺术总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好奇。这次拿到这本书,主要还是被“指墨”这个独特的技法所吸引。手指作画,这需要何等的功力和心性?我想象着刘知白先生是如何用指尖的温度与墨的韵味交织,在纸上勾勒出山川草木,人物故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对艺术探索精神的感悟。它让我思考,艺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创意是否能打破传统工具的束缚,升华为一种更加纯粹的表达。阅读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关于“指墨”的想象,或许是粗犷淋漓的山峦,或许是细腻婉转的人物,亦或是意境深远的写意花鸟。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这位艺术大师独特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技艺,即便书中具体内容如何,光是“指墨”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引发无数关于艺术创造的联想。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刘知白(指墨)”——本身就带有一种庄重而引人入胜的魅力。作为一个对中国艺术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于“名家”二字总是心存敬畏,而“选粹”则意味着浓缩精华,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上乘之作。更何况,“刘知白”这个名字,以及他独特的“指墨”技法,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艺术家的创造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如何突破常规,如何用最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指墨,这种用手指代替毛笔的创作方式,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实践。它传递出的,不仅仅是技艺上的精湛,更是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与材料之间,那种更加纯粹、更加赤诚的连接。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其可能呈现的艺术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艺术探索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能引发的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思考,关于传统与创新,关于技法与情感的融合。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激动。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艺术的高度和传承,另一方面,“刘知白(指墨)”这个组合,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指墨”二字,仿佛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创新的力量,让人不禁想象,艺术家是如何摒弃传统的画笔,而是用自己的指尖,去感受墨色在纸上的晕染、渗透,去捕捉那份最本真的艺术冲动。这是一种多么大胆而又细腻的创作方式啊!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一种对艺术边界的拓展,是对传统绘画表现力的再一次挖掘。我想象着,通过翻阅这本书,我将有机会领略到刘知白先生独到的艺术视角,感受他指尖下流淌出的艺术生命力,以及他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即使我对书中的具体作品内容尚不了解,但这份对艺术的求知欲和对创新精神的赞赏,已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我始终认为,一本好书,不仅仅是文字或图像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种思想的碰撞。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刘知白(指墨)”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感觉。指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让我想象着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手指,蘸取墨汁,在纸上挥洒出情感的律动,描绘出自然的万象。这种创作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笔墨,似乎更加直接,也更加饱含着艺术家的体温与生命力。我想象着,在这本书中,我将看到怎样的山水,怎样的人物,又会是怎样一种意境的表达。它不仅仅是一次对刘知白先生艺术生涯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独特表现形式的探索。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走进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指尖流淌出的艺术哲思,以及他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即便我还不了解具体内容,但这份对艺术的敬意和对探索的向往,已经足够让我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