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总第15期) 9787504978851

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总第15期) 97875049788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学
  • 金融评论
  • 经济学
  • 学术期刊
  • 2015年
  • 第1期
  • 总第15期
  • 9787504978851
  • 理论研究
  • 专业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78851
商品编码:296913964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总第15期)

: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上海新金融研究院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049788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纪志宏: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苗长兴:化解产能过剩途径和措施研究张燕生: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视野及政策效应分析沈建光: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李伏安: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发展探索鲁政委 郭嘉沂:人民币之鲤的SDR龙门刘春航: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反思温信祥:从富国银行看大银行如何提供小微金融服务林采宜 张超:中国的信用利差为什么这么高?

目录

专题
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
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视野及政策效应分析
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宏观经济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专题
我国产能过剩风险及治理
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视野及政策效应分析
以“创造性破坏”化解中国式产能过剩
宏观经济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修订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
改革实践
新型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发展探索
国际金融
人民币之鲤的SDR龙门
金融实务
国际银行监管框架的反思——兼论简单性、可比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平衡
从富国银行看小微金融的商业化经营
中国的信用利差为什么这么高?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 总第15期) 聚焦经济转型与金融创新:洞悉中国金融业发展新趋势 2015年伊始,《新金融评论》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野,精心策划了2015年第1期(总第15期)的专题内容。本期杂志聚焦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金融业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一系列权威、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杂志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机构决策者、业界精英以及对中国金融发展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提供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思想盛宴。 专题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业改革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成为核心议题。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新金融评论》本期将重点探讨“新常态”下的金融业发展逻辑。 宏观经济分析与金融风险洞察: 资深经济学家将深入剖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特征,包括增长L型触底的可能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与挑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点。文章将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传导、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路径、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同时,还将审视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例如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等。 金融监管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金融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期杂志将对中国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探讨如何在新常态下构建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文章将关注金融监管的协调性问题,例如如何平衡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以及如何应对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挑战。同时,还将探讨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趋势,如巴塞尔协议III的深化、影子银行的监管等,并思考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借鉴意义。 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 金融业的最终使命是服务实体经济。在新常态下,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地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是本期杂志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文章将探讨普惠金融的发展,包括小微企业融资、农村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在提升服务效率和降低服务成本方面的作用。此外,还将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分析其在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和风险管理机制。 专题二:金融科技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金融科技(FinTech)已成为全球金融业不可忽视的趋势。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金融服务的形态和模式。《新金融评论》本期将深入剖析金融科技对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创新: 本专题将邀请业界领军人物和技术专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在支付、信贷、投资、财富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文章将重点分析移动支付的普及对传统支付体系的冲击,大数据在风险评估和精准营销方面的潜力,以及人工智能在智能投顾和自动化交易中的应用前景。同时,还将审视金融科技如何重塑客户体验,以及如何为传统金融机构带来转型升级的动力。 监管与创新的博弈: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和控制与之伴随的金融风险,成为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杂志将就此展开深入讨论,分析现有监管框架在应对金融科技创新时的不足,并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灵活、包容的监管模式,例如沙盒监管机制、技术中立原则的应用等。文章还将关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核心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加以解决。 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面对金融科技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如何顺势而为,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严峻考验。本期杂志将从战略、技术、人才等多个维度,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应对建议。文章将探讨传统金融机构如何拥抱科技,例如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自主研发技术平台、构建开放式生态系统等。同时,还将关注人才培养和组织文化变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敏捷的创新机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专题三: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服务国家战略 资本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对于支持国家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期《新金融评论》将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与改革举措。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文章将梳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板块(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现状。重点将放在“新三板”作为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重要融资平台的作用,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还将探讨科创板的设立及其对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影响。 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与市场影响: 注册制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期杂志将深入探讨注册制改革的逻辑、路径以及对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等方面的影响。文章将关注注册制改革如何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如何防范注册制下的潜在风险。 投资风险管理与投资者保护: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风险管理和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期杂志将就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如何完善证券执法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还将关注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他重要议题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专题,《新金融评论》本期还将涵盖一系列与金融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其他重要议题,包括: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影响,以及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融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升级: 探讨保险业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分析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最新政策,以及如何吸引外资,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业人才战略与发展: 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如何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以支撑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 《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 总第15期)致力于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洞察中国金融发展脉络的权威平台。本期内容精彩纷呈,涵盖宏观经济、金融改革、金融科技、资本市场等多个前沿领域,为读者呈现一幅中国金融业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勇于创新的宏伟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收到的《新金融评论》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也读过不少金融类的期刊,但这一期的整体内容呈现方式,尤其是对一些前沿概念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论文那样,只堆砌理论和数据,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来阐述复杂的金融原理。比如,其中一篇关于数字货币发展趋势的文章,就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传统金融体系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且还探讨了监管层面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另外,关于普惠金融的探讨也相当有深度,作者们结合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新金融评论》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内容非常有“厚度”。无论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度解读,还是对微观市场行为的精妙剖析,都透露出作者们扎实的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金融科技创新部分的文章,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进一步挖掘了技术驱动下金融服务模式的演进路径,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而审慎的预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前金融行业的变化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持也相当严谨,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感觉,让我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进行有价值的金融研究。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前瞻性”非常强。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们对未来金融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和积极探索。不只是停留在对当下金融热点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而是更侧重于挖掘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潜在的长期影响。例如,关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就展现了一种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不仅关注了经济效益,也强调了环境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种超越时空的视角,让我对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轮廓,也为我个人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提供了不少启发。感觉就像提前看到了金融领域的“风向标”,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的太喜欢了!封面采用的是一种哑光的纸质,触感非常温润,整体色调是沉静的深蓝色,上面印着烫金的“新金融评论”几个字,既显专业又不失格调。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注意到,每一篇文章的排版都很规整,段落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让阅读体验更加舒适。在目录的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清晰地标注了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和作者,方便查找。而且,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翻页的时候不会有松散的感觉,感觉可以陪伴我很久。整体来说,从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到翻阅过程中的细微之处,这本书都给我一种“精致”和“用心”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是对内容本身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这本书的,毕竟“金融评论”这类内容有时会显得比较晦涩。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新金融评论》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易于理解。作者们似乎很擅长将一些高深的金融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并且穿插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很快地把握住核心要点。有一篇文章在讨论风险管理的时候,就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情境,让我对复杂的风险模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递方式,我觉得非常赞,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