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尔斯·古德哈特 著
图书标签:
  • 巴塞尔协议
  • 银行监管
  • 金融史
  • 国际金融
  • 金融稳定
  • 银行风险
  • 监管历史
  • 金融监管
  •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 金融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74150
商品编码:296915897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

定价:7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25.0元,折扣67

作者:查尔斯·古德哈特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49741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74年至1997的早期历史。前两章为背景介绍,第二章讲述为什么要成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及之前的渊源,第三章介绍委员会的成员和运作方式。接下来的8章则详细介绍委员会是做什么的,以及它的主要工作。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导论
附录A
附录B
第二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溯源
一、简介
二、联络小组
三、欧洲美元市场,赫斯塔特银行和国际金融稳定
四、步
附录A
第三章运作程序:主席、秘书处、成员、会议架构
—、简介
二、主席
三、秘书处
四、参会人员与参与情况
五、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会议架构
附录A
附录B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塑造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奠基之路》 一、 引言:时代背景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全球金融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重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固定汇率制的终结,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加剧的复杂性与联动性,共同催生了一个迫切的需求:建立一个更为稳固、协调一致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以应对跨境银行活动的风险,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1974年,由十大工业国(G10)央行行长共同倡议成立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应运而生。本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塑造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奠基之路》正是聚焦于委员会成立初期至1997年间这段关键而富有活力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性倡议走向全球性影响力的发展轨迹,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形成的共识与采取的行动,最终勾勒出其如何一步步奠定今日全球金融安全网基石的宏伟画卷。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各方博弈的复杂性,以及思想的碰撞与演变。我们追溯委员会成立的最初动议,考察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危机应对者”与“规则制定者”的双重角色。它不仅仅是各国央行之间的技术性会议,更是对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现实的战略性回应,是对未来金融风险管理前瞻性思考的结晶。 二、 奠基之年:初步探索与框架构建(1974-1980年代中期) 委员会成立之初,其职能尚属初步探索阶段。早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国际银行业风险的认知与定义,以及尝试建立一套共同的监管原则与标准。这一时期,各国对国际金融监管的态度和能力存在差异,巴塞尔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多元化的监管体系中寻求共识,并推动各国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 委员会最初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理解和量化跨境银行的风险。例如,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性问题,早期的讨论更多是定性而非定量,试图在各国现有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可以普遍适用的基础。同时,对银行保密性、信息披露等敏感议题的探讨,也为后续的监管合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委员会的努力更多体现在“软约束”和“建议”层面。它通过发布原则性声明、工作文件,促进成员国之间在监管理念上的交流与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的监管实践。例如,关于银行透明度的早期讨论,虽然没有立即形成强制性规定,但却播下了信息披露标准化的种子。 三、 挑战与应对:应对危机与强化监管(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球金融市场迎来了新的挑战。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储蓄与贷款危机(S&L Crisis)等一系列事件,暴露了国际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严峻性。这些危机不仅引发了对现有监管体系有效性的质疑,也为巴塞尔委员会提供了强化其作用和影响力的契机。 正是在应对这些危机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开始从一个信息交流平台,逐步演变为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在此期间,委员会最著名的成就之一便是《国际银行资本衡量与资本标准》(即《巴塞尔协议I》)的制定。这项协议的推出,标志着国际银行监管进入了一个以定量资本要求为核心的新时代。 《巴塞尔协议I》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谈判过程。不同国家在资本定义、风险权重设置、监管执行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委员会通过反复的讨论、模型测试与政策权衡,最终达成了一个既具有普遍适用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风险的框架。它首次为银行的资产风险设定了量化的资本覆盖要求,极大地提升了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效降低了因资本不足而引发的金融危机风险。 除了资本协议,这一时期委员会的工作还涵盖了对衍生品风险、贷款损失准备金、跨境破产等议题的关注。这些早期探索,为后来更复杂的监管框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 巩固与发展:深化合作与应对新挑战(1990年代初-1997) 进入九十年代,全球金融市场朝着更加开放、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金融创新加速,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不断涌现,银行的业务模式也日趋复杂。与此同时,东亚金融危机等新兴市场风险事件的爆发,再次敲响了警钟,凸显了监管协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面对这些新挑战,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深化与拓展的阶段。委员会开始更加关注非信贷风险,如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并探索如何将这些风险纳入到资本要求的框架中。对市场风险的量化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议题,为后来《巴塞尔协议II》中市场风险权重法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委员会还积极推动各国在监管实践层面的合作与信息共享。通过建立“监管者网络”,加强跨境银行的现场检查与信息交流,提升了对跨国银行集团的有效监管能力。对银行合并与收购的监管协调、反洗钱等议题也逐渐被提上议程。 这一时期,委员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其制定的原则和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甚至在非G10成员国中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它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对话与合作不可或缺的核心平台,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 结论:一段奠基之旅的意义与启示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所描绘的这段历史,是一段充满挑战、不断适应与逐步成熟的奠基之旅。委员会在这段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监管框架,更在于其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模式。它证明了,在碎片化的国家监管体系之外,通过对话、协商与共识,可以构建起一个有效的全球性金融安全网。 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金融监管的演进是一个与金融市场创新与风险发展相伴相生的过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风险,监管的反应必须是灵活而前瞻的。同时,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是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委员会的早期实践,为我们理解当前及未来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应对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本书通过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的深入梳理与分析,力求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富有远见的国际组织是如何在复杂的全球金融环境中,以其智慧与毅力,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的。它不仅是金融监管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国际合作精神在维护全球经济利益方面取得成功的生动例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我immediately感受到一种研究的厚重感。从标题就可以推断,作者必然深入挖掘了委员会成立初期的那些关键时刻。我想象着,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监管者们,是如何通过邮件、电话、以及 infrequent 的会议,去协调彼此的立场,去制定那些至今仍在深刻影响全球银行业运行的规则。这份工作本身就充满挑战,需要非凡的耐心和洞察力。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尚未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潜藏风险已然显现的年代,委员会是如何预判并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是怎样的理念和原则,促使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代表着不同金融体系的专家们,能够抛开国家利益的考量,去构筑一个相对公平、有效的监管框架?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键人物,他们的远见卓识,或者他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那些塑造了今日金融监管格局的“幕后故事”,理解巴塞尔委员会是如何在一次次博弈与合作中,逐渐确立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后来的国际监管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这个书名,立刻让我联想到金融监管领域那些至关重要的早期探索。我能够想象,作者必然深入研究了委员会成立初期,那些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如何应对新风险、平衡创新与稳定的关键时期。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全球金融市场尚未完全一体化,各国监管差异依然显著的年代,巴塞尔委员会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国际监管协调的。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委员会在风险计量、资本要求、以及信息披露等核心议题上,是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共识的原则和框架?我想了解,在那个信息传递相对滞后的时代,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们,是如何通过反复的沟通、辩论和妥协,去达成那些深刻影响全球银行业运作的早期协议。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它将带领我们回顾一段金融监管史上的关键篇章,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为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播下种子,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仅仅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这个书名,就足以激发我对于金融监管发展脉络的好奇心。在我看来,这段时期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从萌芽到逐渐成熟的关键过渡阶段。我推测,书中必然会详细记录巴塞尔委员会是如何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监管框架。我想知道,在那个缺乏普适性监管标准的年代,委员会的成员们是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实践差异中,找到共同点,并最终形成一些具有约束力的指导意见。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资本充足率、审慎监管、以及跨境监管合作的早期讨论和决策过程?我期待着,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看到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为全球金融稳定付出努力的监管者们的身影,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政治、经济、以及行业利益的交织中,推动监管标准的不断完善。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能够一窥全球银行业监管体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构建和演变的,其早期奠定的基础,对理解今日的金融监管体系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理解现代银行业监管的基石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虽然我尚未翻阅正文,但仅从书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便足以勾勒出其宏大的叙事图景。我知道,金融市场的每一次重大危机,都像一次深刻的洗礼,催生出更严谨、更精密的规则。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协调的旗帜,其早期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那个时代金融界在应对风险、维护稳定过程中一次次艰难而必要的尝试。我想象着,在冷战末期、全球化浪潮初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年代,各国监管机构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的复杂环境中,尝试构建一套通行的语言和标准。这其中必然充满了无数的妥协、辩论,以及对未知风险的警惕。作者能够将这段历史梳理清楚,必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那些奠定今日巴塞尔协议基础的早期原则是如何一步步成型,又是如何应对当时如火如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监管框架打下坚实地基。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机构形成的历史,更是一次关于金融智慧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升华的生动写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扇通往金融监管决策核心的窗口。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阅读,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期历史(1974-1997)”这个精准的时间跨度和机构定位,已经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内容充满期待。我设想,作者必然会带领我们穿越那段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岁月。在那个全球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但监管框架却依然 fragmented 的时代,巴塞尔委员会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创举。我想了解,在监管效率、风险评估、以及资本充足率这些核心议题上,早期的巴塞尔委员会是如何摸索前进的。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在应对跨国银行的风险敞口问题上,是如何一步步达成共识的?又或者,在如何衡量和管理那些新兴的金融产品风险时,委员会的专家们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理解国际金融监管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那些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监管原则,其背后有着怎样曲折而充满智慧的形成过程,以及巴塞尔委员会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如何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贡献了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