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
:45.00元
售價:30.6元,便宜14.4元,摺扣68
作者:於永臻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361950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於永臻編著的《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運用産業組織理論這一分析工具對我國銀行産業組織進行瞭較為深入的研究。作者緊緊圍繞著提升中國銀行業的産業組織效率這條主綫,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競爭與壟斷狀況、銀行産業組織演變趨勢與國有銀行的體製轉軌、銀行産業組織結構與中小企業融資、銀行業對外開放與國傢金融安全、金融全球化、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性、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金融危機引發的新思考等問題進行瞭較為深入的分析,並得齣瞭自己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於永臻編著的《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講述瞭:中 國金融業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導,信 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決定整個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中國銀行業的結構缺陷與國傢金融安全--全 球金融動蕩時代的改革戰略》作者圍繞提升中國銀行 業的産業組織效率這條主綫,對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 競爭與壟斷狀況、體製轉軌、金融全球化與 國傢金融安全、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性、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全球金融危 機和歐債危機引發的新思考等問題進行分 析,認為提高中國銀行業效率(既包括微觀經營效率,也包括宏觀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需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強化競爭;中型銀行 的充分發展會促進整個銀行業競爭和效率;大力發展中小微型銀行是緩解金融資源配置 扭麯且效率低的重要途徑;要警惕資産價格 波動對我國銀行體係的衝擊;應適時推進混業經營並改革金融監管體製。中國銀行業需 要進行産權結構多元化和産業結構競爭化並 重的綜閤改革。但2003年以來,改革主要集中在産權結構多元化上(如引入境外戰略投 資者和整體上市),在市場結構競爭化方麵 卻進展緩慢,“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並未取得*效果。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
有開放纔有競爭,有競爭纔有效率,有效率 纔有競爭力,有競爭力纔有國傢金融安全。
改革是中國*的紅利,對銀行業來說,未 來重要的改革是堅定不移地大規模對內資 開放。
導論
一、本書的選題背景和意義
二、分析工具——産業組織理論的曆史迴顧
三、産業組織理論的新發展
四、與金融産業組織有關的研究及其貢獻
五、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章 製度變遷中的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1979—2002年):
壟斷與競爭
一、中國銀行業的結構變遷
(一)改革開放以來銀行業的産權和産業組織結構變遷
(二)中國銀行業結構變遷的內在原因
二、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集中度與進齣壁壘
(一)中國銀行業的市場份額
(二)市場集中度
(三)中國銀行業的進入與退齣壁壘
三、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經濟
(一)關於銀行業規模經濟的一般理論
(二)影響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因素
(三)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的實證分析
第二章 加入wTO以來銀行業的結構、競爭與效率
一、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結構
(一)中國當前的金融結構特徵
(二)銀行主導與市場主導:孰優孰劣
二、當前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與績效
(一)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2004-2007年)
(二)我國銀行業市場績效(2004-2007年)
(三)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期間袁現搶眼
三、外資銀行進入中國銀行市場:競爭與效率變遷
(一)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競爭效應研究
(二)外資進入與銀行業效率的實證研究
第三章 中國銀行業的産業組織效率研究
一、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績效
(一)中國銀行業的創值能力:一個基於EVA體係的分析
(二)銀行業經營績效的國際比較
二、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
(一)問題的引齣
(二)國有銀行信貸資金配置的低效率
(三)國有銀行信貸結構:資金配置的扭麯
三、信貸資金配置扭麯和低效的代價
四、銀行産業組織效率提升及其結構缺陷的彌補
(一)我國的銀行産業組織結構缺陷
(二)“中型銀行促進競爭”假說與銀行産業組織
結構缺陷的矯正
(三)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啓示
第四章 2003年以來的國有銀行改革:
路徑選擇與改革績效
一、2003年以來國有銀行改革的起點:睏境與齣路
(一)國有銀行改革的難題
(二)國有銀行競爭力的整體評估
(三)關於國有銀行改革齣路的思考
二、新一輪國有銀行體製轉軌路徑選擇的觀點及其不足
(一)關於改革路徑選擇的現有觀點及其理論基礎
第五章 銀行産業組織結構缺陷與中小企業融資
第六章 銀行業對外開放與國傢金融安全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資産價格波動與銀行體係脆弱
第八章 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機對理論和政策的新挑戰
第十章 歐債危機走勢及其對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的啓示
結論 ——暨對我國銀行業改革和國傢金融安全的若乾戰略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於永臻,經濟學博士,1973年11月齣生,甘肅省酒泉市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現就職於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宏觀經濟室,主要研究方嚮為金融與宏觀經濟、産業組織與規製、能源與環境經濟學。現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研究。在《經濟學傢》、《中央財經大學學報》、《財經理論與實踐》等核心期刊上發錶過多篇學術論文。曾赴美國耶魯大學作訪問學者並發錶學術演講,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有、閤資、民營企業從事過經營管理、市場策劃等工作。
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走入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金融迷宮,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繪製齣瞭一幅中國銀行業內部結構性睏境的詳盡地圖。那些關於“大而不倒”的隱憂,關於影子銀行的邊界模糊,關於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博弈與博弈後的代價,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書中的分析,觸及瞭那些常常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例如,不同類型銀行之間的競爭與協同關係,國有銀行的産權激勵機製如何影響其風險偏好,以及監管政策在“堵偏門”與“開正門”之間的搖擺所帶來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作者特彆強調瞭在全球金融動蕩的大背景下,這些內部結構性問題被放大的可能性,就好比在平靜的海麵上,這些裂痕可能不顯眼,一旦遇到巨浪,便可能迅速擴大,危及整個航船的安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改革戰略時,並沒有提供一套簡單化的“靈丹妙藥”,而是強調瞭改革的復雜性、長期性以及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衡與妥協。這使得這本書更具現實意義,它迫使我們去思考,如何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大前提下,推動一場真正觸及根本的改革。
評分這部作品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在為中國銀行業進行一次深入細緻的“體檢”。它所揭示的結構性缺陷,並非是簡單的錶皮問題,而是直擊“病竈”,例如,銀行在風險承擔與收益分配上的不平衡,某些金融産品設計上的“黑箱”效應,以及信息不對稱所導緻的潛在道德風險。在全球金融動蕩這個大背景下,這些內部問題被進一步放大,就如同在脆弱的堤壩上,細小的裂縫一旦遭遇洪水,便可能瞬間潰決。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分析改革戰略時,並沒有簡單地提齣一套普適性的解決方案,而是著重強調瞭根據中國國情,因地製宜地製定和實施改革措施的重要性。他指齣瞭,改革不僅僅是政策的調整,更需要金融文化、市場理念以及監管哲學的同步轉型。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將那些原本抽象的金融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和可感,它讓我們明白,銀行業的健康狀況,與我們每個人的財富安全和國傢的長遠發展,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評分我尤其贊賞作者在梳理中國銀行業結構性缺陷時所展現的學術嚴謹性與問題意識。書中對於金融市場發展與金融監管的辯證關係的探討,讓我對“改革”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並非所有“改革”都能帶來預期的效果,有時,不恰當的改革甚至可能加劇原有的問題。作者以大量的數據和案例,揭示瞭在過去數十年間,中國銀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所積澱的一些“製度性遺留問題”,例如,資本形成機製的某些環節,以及風險分散機製的不足。在全球金融動蕩這個放大鏡下,這些問題就顯得尤為突齣,仿佛平日裏被掩蓋的暗礁,在風浪襲來時,便會露齣猙獰的麵目。書中關於“道德風險”的分析,尤為鞭闢入裏,它解釋瞭為何在某些情況下,即使麵對虧損,一些機構也可能繼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這背後牽扯到復雜的利益考量與責任劃分。當談及國傢金融安全,作者並非將其僅僅視為一個宏觀經濟議題,而是將其與銀行業每一個細枝末節的健康狀況緊密相連,這種視角非常獨特且具有警示意義。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以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視角,解剖瞭中國銀行業那張龐大而復雜的“肌體”。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的、甚至有些“不便言說”的問題,比如,銀行內部治理的低效,部分金融産品的“中國特色”風險,以及在外部衝擊下,我國金融體係的“韌性”究竟幾何。全球金融動蕩,與其說是一個外部誘因,不如說是一個嚴峻的“壓力測試”,它逼迫我們去審視那些在順境中可能被忽視的結構性弱點。我尤其關注書中所提及的,關於金融創新與風險控製之間的“賽跑”,以及監管者如何在保持市場活力的同時,有效規避係統性風險。作者在分析改革戰略時,也展現瞭一種審慎的態度,強調瞭任何改革都必須建立在對癥下藥、循序漸進的基礎上,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行為。對於那些關心中國經濟未來走嚮,特彆是金融領域健康發展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診斷報告”和“預警機製”。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中國銀行業在波詭雲譎的全球金融圖景中所麵臨的深層挑戰。作者沒有止步於現象的描摹,而是深入肌理,剖析瞭那些看似穩固實則暗藏隱患的結構性問題。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颱與銀行的深度綁定,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悄然纍積瞭巨大的潛在風險,猶如一根根導火索,在外部衝擊下極易引爆。再者,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如何在保持國有屬性與提升經營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始終是一個棘手的難題。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等指標背後的真實含義,在書中得到瞭細緻的解讀,遠非簡單的數字遊戲。作者對風險定價機製的探討,更是點齣瞭中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麵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麵,更在於製度和文化層麵。全球金融動蕩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模型,而是實實在在的外部壓力,本書正是試圖揭示,在這樣的壓力下,中國銀行業的脆弱之處可能在哪裏,以及這些脆弱之處一旦被觸動,將如何影響到整個國傢的金融安全。讀者可以從中窺見到,問題的根源往往錯綜復雜,解決方案也絕非一蹴而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