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于永臻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36195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于永臻编著的《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运用产业组织理论这一分析工具对我国银行产业组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紧紧围绕着提升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这条主线,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状况、银行产业组织演变趋势与国有银行的体制转轨、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全球化、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思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于永臻编著的《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讲述了:中 国金融业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信 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决定整个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银行业的结构缺陷与国家金融安全--全 球金融动荡时代的改革战略》作者围绕提升中国银行 业的产业组织效率这条主线,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竞争与垄断状况、体制转轨、金融全球化与 国家金融安全、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性、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全球金融危 机和欧债危机引发的新思考等问题进行分 析,认为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既包括微观经营效率,也包括宏观信贷资金配置效率) 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强化竞争;中型银行 的充分发展会促进整个银行业竞争和效率;大力发展中小微型银行是缓解金融资源配置 扭曲且效率低的重要途径;要警惕资产价格 波动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冲击;应适时推进混业经营并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中国银行业需 要进行产权结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竞争化并 重的综合改革。但2003年以来,改革主要集中在产权结构多元化上(如引入境外战略投 资者和整体上市),在市场结构竞争化方面 却进展缓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并未取得*效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有开放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效率,有效率 才有竞争力,有竞争力才有国家金融安全。
改革是中国*的红利,对银行业来说,未 来重要的改革是坚定不移地大规模对内资 开放。
导论
一、本书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四、与金融产业组织有关的研究及其贡献
五、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章 制度变迁中的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1979—2002年):
垄断与竞争
一、中国银行业的结构变迁
(一)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的产权和产业组织结构变迁
(二)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的内在原因
二、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与进出壁垒
(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
(二)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银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三、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一)关于银行业规模经济的一般理论
(二)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因素
(三)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二章 加入wTO以来银行业的结构、竞争与效率
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一)中国当前的金融结构特征
(二)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孰优孰劣
二、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
(一)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2004-2007年)
(二)我国银行业市场绩效(2004-2007年)
(三)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袁现抢眼
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市场:竞争与效率变迁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
(二)外资进入与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组织效率研究
一、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
(一)中国银行业的创值能力:一个基于EVA体系的分析
(二)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国际比较
二、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一)问题的引出
(二)国有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率
(三)国有银行信贷结构:资金配置的扭曲
三、信贷资金配置扭曲和低效的代价
四、银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及其结构缺陷的弥补
(一)我国的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
(二)“中型银行促进竞争”假说与银行产业组织
结构缺陷的矫正
(三)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第四章 2003年以来的国有银行改革:
路径选择与改革绩效
一、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的起点:困境与出路
(一)国有银行改革的难题
(二)国有银行竞争力的整体评估
(三)关于国有银行改革出路的思考
二、新一轮国有银行体制转轨路径选择的观点及其不足
(一)关于改革路径选择的现有观点及其理论基础
第五章 银行产业组织结构缺陷与中小企业融资
第六章 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家金融安全
第七章 金融全球化、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体系脆弱
第八章 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
第九章 全球金融危机对理论和政策的新挑战
第十章 欧债危机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启示
结论 ——暨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国家金融安全的若干战略思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于永臻,经济学博士,1973年11月出生,甘肃省酒泉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现就职于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宏观经济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与宏观经济、产业组织与规制、能源与环境经济学。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在《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财经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曾赴美国耶鲁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发表学术演讲,多次赴加拿大、日本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有、合资、民营企业从事过经营管理、市场策划等工作。
这本书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银行业在波诡云谲的全球金融图景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作者没有止步于现象的描摹,而是深入肌理,剖析了那些看似稳固实则暗藏隐患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银行的深度绑定,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悄然累积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犹如一根根导火索,在外部冲击下极易引爆。再者,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在保持国有属性与提升经营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背后的真实含义,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解读,远非简单的数字游戏。作者对风险定价机制的探讨,更是点出了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制度和文化层面。全球金融动荡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模型,而是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本书正是试图揭示,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国银行业的脆弱之处可能在哪里,以及这些脆弱之处一旦被触动,将如何影响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到,问题的根源往往错综复杂,解决方案也绝非一蹴而就。
评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中国银行业结构性缺陷时所展现的学术严谨性与问题意识。书中对于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改革”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非所有“改革”都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有时,不恰当的改革甚至可能加剧原有的问题。作者以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银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一些“制度性遗留问题”,例如,资本形成机制的某些环节,以及风险分散机制的不足。在全球金融动荡这个放大镜下,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仿佛平日里被掩盖的暗礁,在风浪袭来时,便会露出狰狞的面目。书中关于“道德风险”的分析,尤为鞭辟入里,它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即使面对亏损,一些机构也可能继续承担不必要的风险,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利益考量与责任划分。当谈及国家金融安全,作者并非将其仅仅视为一个宏观经济议题,而是将其与银行业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连,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且具有警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视角,解剖了中国银行业那张庞大而复杂的“肌体”。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甚至有些“不便言说”的问题,比如,银行内部治理的低效,部分金融产品的“中国特色”风险,以及在外部冲击下,我国金融体系的“韧性”究竟几何。全球金融动荡,与其说是一个外部诱因,不如说是一个严峻的“压力测试”,它逼迫我们去审视那些在顺境中可能被忽视的结构性弱点。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提及的,关于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的“赛跑”,以及监管者如何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同时,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作者在分析改革战略时,也展现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强调了任何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对于那些关心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特别是金融领域健康发展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诊断报告”和“预警机制”。
评分这部作品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为中国银行业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体检”。它所揭示的结构性缺陷,并非是简单的表皮问题,而是直击“病灶”,例如,银行在风险承担与收益分配上的不平衡,某些金融产品设计上的“黑箱”效应,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潜在道德风险。在全球金融动荡这个大背景下,这些内部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就如同在脆弱的堤坝上,细小的裂缝一旦遭遇洪水,便可能瞬间溃决。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分析改革战略时,并没有简单地提出一套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而是着重强调了根据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改革措施的重要性。他指出了,改革不仅仅是政策的调整,更需要金融文化、市场理念以及监管哲学的同步转型。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将那些原本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它让我们明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安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入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金融迷宫,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中国银行业内部结构性困境的详尽地图。那些关于“大而不倒”的隐忧,关于影子银行的边界模糊,关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博弈与博弈后的代价,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的分析,触及了那些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微之处,例如,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国有银行的产权激励机制如何影响其风险偏好,以及监管政策在“堵偏门”与“开正门”之间的摇摆所带来的 unintended consequences。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这些内部结构性问题被放大的可能性,就好比在平静的海面上,这些裂痕可能不显眼,一旦遇到巨浪,便可能迅速扩大,危及整个航船的安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改革战略时,并没有提供一套简单化的“灵丹妙药”,而是强调了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衡与妥协。这使得这本书更具现实意义,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大前提下,推动一场真正触及根本的改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