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
  • 美国关系
  • 反省
  • 依赖
  • 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战后
  • 罪与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36580
商品编码:296926740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 野口悠纪雄;贾成中,黄金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6036580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0kg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的主犯,是美国。但是仅凭美国是不能引起此次经济危机的,一定有共犯。共犯就是为美国提供资金的国家,具体地讲就是日本、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金融危机蔓延之后,“批判美国金融帝国主义”的声音多了起来,但是这样的议论并不会使事态得到任何改善。
  本书不是为了单纯地列举出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而是对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分析。因为对经济危机发生机理的认识不同,所以对其未来的预见就会发生变化,应对的方法也会产生重大的差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书对中国也发出了提醒,为我们不成为第二个日本,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给这种危机感加上动力,趁危机之势,变被动为主动,迎接新的挑战!
  野口悠纪雄是日本5个的经济学家之一,在本书发出沉痛反省
  日本经济成于美国,也败于美国,中国正在走相同的路
  中国经济已经被绑架在美国战车上,看看遭受此痛过来人的经历与反思
  日本的今天不要成为中国的明天,有识者本书
  危局中蕴藏大机遇,以史为鉴,以邻为鉴,可以觅得天机;
  看懂日本股市、汇率及与美国的博弈关系,找到个人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内容提要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讲述的是即将袭击日本、破坏程度的经济危机。书名中使用了“罪与罚”这个词语,我想有人会对这种表述有反感,所以在此特作说明。首先,震撼世界的经济危机的主犯是美国,这是毫无疑义的。犯罪实施者是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因为是它们用借来的巨资进行盲目的投机,罪状是“贪婪”,对此许多人都曾谈到过。而《日本的反省》想强调的是“仅凭美国是不能引起此次经济危机的”,一定有“共犯”。“共犯”就是为美国提供资金的国家,具体地讲就是日本、中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这些国家均是对美贸易顺差国,它们把通过国际贸易赚得的美元投给了美国。

目录


作者介绍

野口悠纪雄,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次年进入大藏省工作,并于1972年取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历任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4月至今,任职于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经研究所。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
  主要著作:《信息经济理论》(东洋经济新报社,1974年,日经经济图书文化奖)、《财政危机的构造》(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年,三得利学艺奖)、《土地经济学》(日本经济新闻社,1989年,不动产学会奖)、《泡沫经济学》(日本经济新闻社,1992年,吉野作造奖)、《战后日本经济史》(新潮社,2008年)等。
  贾成中,(1973-)吉林镇赉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有经济、生态经济、企业生态责任等,与导师合著《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与、省级项目。
  黄金峰,(1965-)吉林农安人。吉林大学副教授,获东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文摘

章 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1.为什么日本的股价会暴跌呢
  微弱的景气复苏
  日经指数的平均值于2008年10月27日刷新了泡沫经济以来的低点(7 162点)。其后股指保持稳定,但长期变动趋势并不稳定。
  股指创新低是一种象征性的事件,至少可以判定日本经济又回到了2003年4月的水平。从构筑未来的基础这个观点来看,2002年以后的景气复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此轮的景气复苏是由出口增加所致的。出口增长的要素是美国的进口增加。其结果是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扩大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参见本书第3章的标题1),也就是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扩张并不是无限的。
  第二个要素是日元贬值。即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干预汇市扭曲宏观经济实现的,这仍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策略(参见本书第4章的标题2)。总之,2002年以后的日本景气复苏是通过两个不可持续的异常条件实现的。
  一般认为:2004年“日本经济真正进入复苏期”。我对此还是存有疑义,并分别在2005年的《宝石周刊》上连载了“请虚心坦诚地看待经济现状”和“企业业绩回升并非真实”等文章,2006年8月将这些连载文章整理后,出版了单行本的《日本经济真的复活了吗?》。其实日本经济并没有真正复活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2002年以后的景气复苏是在极其脆弱的基础上实现的,现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所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有什么新的情况出现,而是早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已。
  世界股价动荡暴跌其本质是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泡沫因国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金融则是相通的,所以股价下跌会在世界各国同时发生。
  美国的泡沫表现形式为“住宅价格的上升、住宅贷款证券化商品和再证券化商品的增殖”。在中国和印度的股价因投机易而上涨。这些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也是通常讨论时的中心议题。
  不过,日本发生的泡沫是以较难理解的形式表现的,连这到底是不是泡沫人们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异常的日元贬值,即使泡沫破裂后还在持续地影响着日本经济。

序言

前言
译者序言
绪论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
错误百出的一般认识
不同的认识导致不同的对策
章 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1.为什么日本的股价会暴跌呢
日本的股价跌幅比美国大
急剧的目元升值
微弱的景气复苏
巨变的日本贸易收支
日本贸易顺差归零
2.日本出口立国模式的崩溃
丰田危机
上市企业的收入骤减
业绩大幅下滑的出口产业
汇率左右企业的业绩
“改革改变了日本”的说法是
景气复苏的基础脆弱
外需依存
无法摆脱的工业化阴影
3.是“日本时代的到来”,还是日本的大危机
日本受的伤轻吗
帮助美国而有了风险?
4.日本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不值得炫耀
日本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
注入公共资金的总额有多少
国民负担了多少?又是怎样负担的呢

第2章 席卷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本质
1.美国住宅价格泡沫的膨胀
我所见到的美国住宅价格泡沫
升值潜能催生的价格泡沫
有分歧的泡沫判断标准
次级贷款及其证券化
2.金融危机的进展
危机爆发初期(AC-1期)
救助贝尔斯登
金融危机爆发的中期(AC-2期)
汇率的动向
资金国际流动的大变化
金融危机蔓延期(AC-3期)
投资银行模式的终结
3.金融工程学是元凶吗
债权证券化并不是新花招
级别不能评价风险
分散投资只能规避个别风险
依靠评级是错误的
4.何谓CDS
金融衍生品践行保险机能
激增的CDS
CDS本身并不是恶魔

第3章 孕育怪物的美国过度消费
1.过度消费使美国经常收支赤字扩大
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经常收支赤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收支赤字急剧扩大
持续扩大的资金流入
赤字扩大的原因是消费增加
日本、中国、欧佩克顺差
美国的过度消费
2.经常收支赤字可持续吗
对经常收支赤字可持续性的质疑
伯南克和库帕的观点
没有投资机会的日本
投资日本国内日本人会更富裕
持续扩大的美国过度支出
住宅价格+丰田=复合泡沫
3.美国经常收支赤字使日本的顺差增加
日本经常收支顺差增加
GNP=国内支出+经常顺差
对格林斯潘、库帕、伯南克主张的评价
根据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分析
4.美国经常赤字缩小是不可或缺的
经常收支赤字这个怪物还活着
美国的金融危机与日本不良资产问题的不同

第4章 对美顺差回流导致世界泡沫
1.资本交易回流顺差的机理
具有重要作用的资本转移
因赤字流出的美元是如何回流的呢
中国和日本的顺差回流
石油收入的回流
英国的金融中介机能
2.日元贬值泡沫的行程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干预汇市
美国的住宅泡沫与日元套利交易有关
日元贬值泡沫的发生
日元贬值政策的成功
腐朽的产业结构因日元贬值而获利
3.投机的破产
明斯基时刻的到来
国际性资本交易的变化
资金逆转引发日元升值
史上大的坏账
斗智需要智慧

第5章 原油、食品的价格问题解决了吗?
1.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和暴跌
原油价格虽然下跌了,但长期仍将高位运行
进口物价上涨
初级产品价格与黄金价格同步上涨
影响初级产品价格的三个因素
投机促使原油价格暴涨
长期需求趋势是增加的
如果需求弹性增大,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世界经济正在探寻新的美元价值水平
2.金融政策的导向性
金融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结构是复杂的
在巨大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金融政策运营
3.粮食价格问题的正解并不是提高自给率
粮食问题的本质不是数量不足,而是价格过高
“热量自给率”的谎言
“买难”并不是问题的本质
日本的米价异常高
增加大米的进口量,会提高日本人的饮食生活水平
只有农户对策,没有农业政策
解决粮食问题的正解并不是提高自给率
……
第6章 世界经济和日本经济今后会如何
第7章 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
卷末资料


《亚洲的镜子:历史、认同与区域的未来》 内容简介 《亚洲的镜子》并非一部简单罗列史实的通俗读物,而是一场深入亚洲大陆腹地,探寻其复杂过去、审视其当下困境、并眺望其未来可能性的思想漫游。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经,以多元的文化视角为纬,试图在纷繁的亚洲叙事中,勾勒出一幅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图景。作者不满足于表层的现象分析,而是潜入历史的肌理,挖掘塑造了亚洲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并深入探讨这些历史遗产如何在当代继续回响,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国内的认同构建以及区域的整体走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亚洲各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碰撞、融合与重塑,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一面“亚洲的镜子”,映照出各国的兴衰变迁、文化基因以及对自身与他者关系的认知。这面镜子既折射出辉煌的文明成就,也映照出深刻的历史创伤与未愈的裂痕。理解亚洲的当下,离不开对这面镜子的细致解读。 历史的纵深:文明的脉络与帝国的遗产 《亚洲的镜子》首先将读者带回亚洲古老文明的源头。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印度的哲学思想,从波斯帝国的辉煌到东南亚王国的水上丝绸之路,本书勾勒出亚洲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壮丽图景。作者着力于揭示这些文明在思想、艺术、科技、政治制度等方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印度、波斯等核心区域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并与其他区域文化产生互动。 随后,本书笔锋一转,深入探讨了亚洲历史上强大的帝国体系。无论是秦汉的中央集权,唐宋的开放包容,还是蒙古帝国的横跨欧亚,亦或是奥斯曼帝国的地缘战略,这些帝国在亚洲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并非简单颂扬这些帝国的功绩,而是着重分析它们在疆域扩张、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治理等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并重点考察了这些帝国解体后留下的政治真空、民族矛盾以及文化遗产,这些都成为了日后区域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源。 特别的是,本书对殖民主义在亚洲留下的复杂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指出,殖民主义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掠夺和政治的统治,更深刻地改变了亚洲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从英国在印度的“分而治之”,到法国在越南的“同化政策”,再到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剥削,殖民者在亚洲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也塑造了现代亚洲国家独立的复杂路径。本书着重探讨了亚洲各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如何处理殖民遗留的问题,如国界划分、民族主义的兴起、对西方模式的模仿与反思,以及如何构建自身的国家认同。 当下语境:认同的构建与区域的张力 进入现代,本书的视角转向亚洲各国如何在历史遗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身认同,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张力。 在国家认同方面,本书分析了不同亚洲国家在民族主义、宗教、语言、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交织下的认同建构过程。例如,中国在经历了王朝更迭、外敌入侵、革命洗礼后,如何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框架内,整合多元的文化与身份;印度如何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土壤上,构建世俗化的国家认同;日本如何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中,审视其“东方”与“西方”的双重身份;韩国如何在一个快速现代化过程中,平衡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影响。本书认为,国家认同的构建是一个持续而动态的过程,充满了内部的辩论与外部的压力。 在区域关系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亚洲国家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认为,亚洲区域的张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遗留的矛盾、地缘政治的竞争以及经济利益的冲突。本书特别关注了几个关键性的张力点: 大国竞争与地区平衡: 随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崛起,地区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新的竞争与合作模式。本书分析了中国崛起对地区秩序的影响,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同时,也关注了印度、俄罗斯等其他区域力量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在地区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 历史上的冲突与恩怨,如二战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仍然是影响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本书探讨了这些历史问题如何在特定时期被激活,并影响到现实的政治与经济合作。同时,也分析了各国如何在维护历史叙事的同时,寻求现实的利益最大化。 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差异: 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深化,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和价值体系,却常常成为合作的挑战。本书考察了东盟(ASEAN)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发展模式、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所带来的潜在冲突。 未来的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亚洲的镜子》并未止步于对现状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亚洲的未来。作者认为,亚洲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全球化下的亚洲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亚洲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将在全球治理、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探讨了亚洲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在全球秩序重塑中争取更大的发言权,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 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面对复杂的区域局势,亚洲各国如何超越历史的隔阂,建立更加稳定和互信的区域合作机制,是未来的关键。本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等跨区域合作项目对地区发展和连接的影响,以及地区各国在安全、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可能性。 文明的对话与共生: 亚洲拥有丰富多元的文明传统,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建立对话与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与共生,是实现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基石。本书呼吁亚洲各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价值,并在全球视野下,与其他文明开展真诚的对话,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世界。 《亚洲的镜子》是一面折射亚洲复杂性的镜子,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其中,审视历史的伤痕,理解当下的张力,并共同思考亚洲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书写属于亚洲自身的未来篇章。本书试图提供一种审慎的乐观,相信通过深刻的反思、开放的对话与务实的合作,亚洲终能超越历史的羁绊,拥抱一个更加光明和繁荣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诸多历史画面。日本在二战后,作为战败国,其国家命运与美国紧密相连,这种联系的复杂性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我猜想,书中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批判,而是会更侧重于战后日本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与美国构建一种既合作又充满张力的关系。这本书是否会去探讨,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美国,究竟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现实?例如,在经济重建初期,美国提供的援助和市场对日本的复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安全领域,美日同盟更是日本国家安全的基石。然而,这种依赖是否也束缚了日本的自主发展,甚至在某些时候,让日本在国际事务中难以发出独立的声音?我对此非常好奇。书中对于“罪”与“罚”的解读,是否会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探讨日本国民在历史罪责问题上的集体反思,以及这种反思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时期日本政治精英、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在这一问题上的多元声音进行呈现,从而勾勒出日本社会在面对历史包袱时,如何与强大的盟友进行一种复杂而持续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着实引人深思。我一直对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其国际地位的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处理与美国的同盟关系时,日本所经历的深刻反思和由此产生的复杂情感,更是让我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日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是如何在“罪”与“罚”的双重审视下,逐渐形成了对美国“依赖”的特殊情结。这种依赖,究竟是出于战略考量、经济互补,还是历史遗留的阴影?书中是否会提及冷战时期,日本在美国的庇护下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同时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在后冷战时代,当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这种依赖又呈现出怎样的新形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翔实的史料,辅以深刻的分析,揭示出日本社会深层的集体记忆和国家意识,如何在与美国的长期互动中被塑造和重塑。我尤为关注的是,这种“反省”是否仅仅停留在表面,还是已经触及了日本国民性格和国家认同的根本,又是否真正带来了“罚”的自觉,或者只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将“依赖”作为一种策略性的选择。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张力,仿佛一场漫长而沉重的审判正在进行,而我作为读者,迫切地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场审判的深度解读。

评分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日本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诸多争议,以及其与美国之间不同寻常的“特殊关系”。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对历史的反省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健康地走向未来,而日本在这方面,似乎总是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中摇摆。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种“依赖”美国,究竟是源于战后美国强加的政治格局,还是日本主动寻求的一种战略保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罪”与“罚”的定义。这里的“罪”,是指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还是指其在战后未能完全摆脱美国影响而产生的某种“软弱”?而“罚”,又是指国际社会的审判,还是日本国内自我施加的道德约束?这本书有没有可能从文化和心理层面,去探讨日本民族性格中,是否存在一种容易产生“罪恶感”并寻求“救赎”的倾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美日安全条约的签署过程,冲绳问题的演变,或者日本在处理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上,为何总是难以获得周边国家的原谅,以及美国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标题极具概括性,但我更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丰富而细致的论述,而非仅仅是概念的堆砌。

评分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批判性。我一直觉得,日本在战后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并在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与美国的支持密不可分,但这背后也必然伴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代价和妥协。这本书是否会探讨,这种“依赖”的本质是什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还是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的集体心理? 我对书中对于“罪”的阐述尤其感兴趣。这里的“罪”是否仅仅指战争责任,还是包含了日本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时,所采取的一些模糊不清的立场,或者在集体安全框架下,牺牲了部分国家主权?而“罚”,又是指何种形式的惩戒?是国际社会的制裁,还是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思潮的持续争论?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颠覆性的视角,去审视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与美国这种“保护者”或“主导者”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了其国家发展轨迹和国民意识的形成。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日本国内不同政治派别、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在这一议题上的观点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出日本在反省历史和定位自身国际角色时,所面临的深层困境。

评分

《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勾起了我对日本战后历史和其与美国关系的无限好奇。我一直觉得,日本在经历了一段深刻的反省时期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美国的“依赖”心态,而这种心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罪”与“罚”,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日本所进行的反省,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真诚的悔悟,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迫于国际压力和现实需要?而这种“依赖”,是否已经演变成一种难以摆脱的“枷锁”,限制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独立、更具分量的角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当日本试图在某些问题上寻求自主权时,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摩擦和挑战。这里的“罪”与“罚”,是否也包含着日本国民在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上的挣扎,以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的道德审判和现实困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去揭示日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所做出的种种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日本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定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