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国家形成

战争与国家形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许田波 (Victoria Tin-bor Hui)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译者序/Ⅰ
中文版前言/ⅩⅢ
致谢/ⅩⅦ
第一章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1
案例/333
研究方法/6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的基本架构/8
国际政治的动力学/18
国家形成的动力学/29
自强型改革对自弱型权宜措施/38
“替代性”解释/39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53
制衡逻辑的早期胜利(公元前656—前284年)/54
秦国的崛起及统一(公元前356—前221年)/60
超越均势/63
克服扩张成本的上升/72
发动最后的统一战争/85
为什么秦国能制定更明智的策略/86
小结/90
第三章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104
两弱的平衡:自弱的法国与自弱的哈布斯堡帝国(1495—1659年)/106
强弱的竞争:自弱的法国与自强的英国(1661—1715年)/114
霸业在望: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自强的法国/119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129
近代早期欧洲的自强型改革诸模式/132
比较战争的强度/137
哪个体系更霍布斯化和马基雅弗利化/141
“替代性”解释/143
小结/148
第四章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161
国家形成的制衡逻辑/162
自强型改革、国家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制型政府/167
自弱型权宜措施、国家畸形化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宪政政府/174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178
国家形成与国家力量的差异/186
秦朝的崩溃和汉朝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192
第五章结论与意义/212
国际政治和国家形成动力学的再结合/212
后拿破仑时代世界政治的转型/217
附录一近代早期欧洲(1495—18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224
附录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228
附录三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238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计入与排除/238
对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确认/240
大国地位的确认/241
参战国的确定/244
战争发动者、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确定/245
附录四中国历史年表/248
参考文献/25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为什么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性。为什么欧洲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多国平衡的局面,而中国却走向了统一。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评分

##读之前以为是一本历史书,结果太政治了。可能是我不太行,所以还是不太能读这种理论模型很优秀的书。但是有些看法确实挺有意思(不过最近选择不再相信比较的研究)

评分

##中国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经验调和 确实在初探国际政治中,balance of power 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略显疏离感,在东亚几千年的国家间政治中,均势似乎一直都不是主流战略。而对于现实主义认为均势可以保持和平,我也一直存疑。 本书提供了一个体系比较的视角,也突破了结构限制,认为单元可以突破结构束缚实现自我目标。国际政治过多的集中于外生性结构,而较少的关注于单元自身和单元对于结构的影响。 继承蒂利的bellocentric春秋战国体系是因为争相使用自强性战略,而欧洲体系则是因为选择了自弱性权宜之策。初始位置的不通塑造了不同的路径依赖进而造成了春秋战国走向支配逻辑 欧洲走向均势逻辑。 赵认为周朝政治是天下体系 春秋战国是国际政治秦开创国内政治,儒家将政治伦理化 使得国内政治变为国内行政。

评分

这本书本就预设了是一项关公与秦琼的研究,去计较里面的史实疏漏未免就无趣了。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能给我启发,但对我最有益处的一个瞬间,是解决了我教中国教育史时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理解战国时代如此开放自由的稷下讲学。作者解释了,事实上战争最有可能开启言论自由的空间,是的,战争未必一定会导致管制,战争也可能带来自由。正是因为诸侯均势,君王迫切需要完全现实主义的“为我所用”,学者言论的空间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扩充。事实上,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包袱,大家各式各样的思想实验都能推动向极致的一个时代。之后,我们再难见到一个荀子或者韩非式的“狠角色”了。

评分

##中国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经验调和 确实在初探国际政治中,balance of power 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略显疏离感,在东亚几千年的国家间政治中,均势似乎一直都不是主流战略。而对于现实主义认为均势可以保持和平,我也一直存疑。 本书提供了一个体系比较的视角,也突破了结构限制,认为单元可以突破结构束缚实现自我目标。国际政治过多的集中于外生性结构,而较少的关注于单元自身和单元对于结构的影响。 继承蒂利的bellocentric春秋战国体系是因为争相使用自强性战略,而欧洲体系则是因为选择了自弱性权宜之策。初始位置的不通塑造了不同的路径依赖进而造成了春秋战国走向支配逻辑 欧洲走向均势逻辑。 赵认为周朝政治是天下体系 春秋战国是国际政治秦开创国内政治,儒家将政治伦理化 使得国内政治变为国内行政。

评分

##当普通社科书籍来看就还好,可作者是按学术论文的办法写的。当学术著作来看就差点意思。乘兴而至,败兴而归,乏善可陈。

评分

##当普通社科书籍来看就还好,可作者是按学术论文的办法写的。当学术著作来看就差点意思。乘兴而至,败兴而归,乏善可陈。

评分

这本书本就预设了是一项关公与秦琼的研究,去计较里面的史实疏漏未免就无趣了。这本书在很多层面上都能给我启发,但对我最有益处的一个瞬间,是解决了我教中国教育史时长期解决不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理解战国时代如此开放自由的稷下讲学。作者解释了,事实上战争最有可能开启言论自由的空间,是的,战争未必一定会导致管制,战争也可能带来自由。正是因为诸侯均势,君王迫切需要完全现实主义的“为我所用”,学者言论的空间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扩充。事实上,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包袱,大家各式各样的思想实验都能推动向极致的一个时代。之后,我们再难见到一个荀子或者韩非式的“狠角色”了。

评分

##当普通社科书籍来看就还好,可作者是按学术论文的办法写的。当学术著作来看就差点意思。乘兴而至,败兴而归,乏善可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