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都依稀听说过中国发生过这么一次超级通胀,但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过程如何却十分模糊,这本书很好的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并且给出了细致而又深入的分析,史料引用相当到位。这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前阶段、中日战争爆发阶段、战后阶段,作者逐一分析了三个阶段中需求、供给、外汇、贸易、工资等因素,从中梳理出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而总结了国民政府在应对通胀的成败得失。这十年间通胀螺旋形成,固然有客观外部因素,既日本人的侵略、内战的爆发;但也有诸多内在问题,如中央银行缺失、城乡割裂、财政赤字的失控、滥发货币、信贷放松、投机盛行、金融系统混乱、税收结构不合理、外汇管制的过分自由化、行政机构腐败及无力施行价格管制措施等。书中所论及的诸多教训对于今天依然十分有现实意义,对于任何经济体而言,通胀都是大敌。
评分##这本书再次论证了通胀分析不是简单的分项预测,更不是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宏观推测,很多时候通胀有着本身坚实的微观基础,而这种情况下的通胀也是宏观经济学出身的研究者无法解释的。宏观失灵已经不是历史,在未来的全球和中国经济将会越来越频繁。
评分##1939年后的十年,是国民政府经历的最为艰难的十年,接连遭遇到抗日与内战两场漫长战争,十年之中所控国土也丧失大半。凭着不足半壁残破河山,竟也熬过了外敌入侵,殊为不易。在此情形之下,通货膨胀也实属必然,经济最终走向衰败,也是可以想象之事。张嘉璈作为亲历者与具体操作者,将此段历史记录下来,并且有着自己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那场历史剧变的另一个角度。
评分##经典之作。外行的我看来框架清晰,数据很多,但是找不到我要的细节,也没有足够的亲历者视角。
评分##当然是有价值的读物,但是,布满逗号的超长的翻译腔句式实在是看得人头晕眼花,再加上自己本身没什么经济学金融学的基础,每句话都要费力理解半天。掐头去尾看了一下,看不下去了。过几天再咬咬牙看下去。最后一节一些教训读完,冒了一身冷汗,为啥冒冷汗,说出来会被删帖,你们自己去看……
评分##可以说是一本近代中国的经济史。满足了好奇心,值得反复再看。
评分##收支失衡、供需脱节,投机盛行、实业艰难,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治经济体制造就的通胀奇观。最后一章谈问题教训对现在都很有警示意义。
评分写《枪炮与货币》时,用的是这书的一个旧版:《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张公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新版亟欲一读。
评分##翻开目录就发现作者实际上用的是在1950年代颇为主流的新古典综合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在写这本书。从货币史的角度,这本书不仅仅是1930-4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一次剖析,还是长时段中中国的货币制度鼎定的一次分析。如果前结彭信威和黑田伸明,后结吴承明他们不算针对但可见端倪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实。并对1950-1958年的货币,金融,经济巨大变革有个深入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