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螺鏇

通脹螺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嘉璈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初版序言
初版自序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
第一章 1939年之前
戰前背景
戰時通脹的第一階段:1937—1939年
第二章 戰時通貨膨脹:1940—1945年
戰時通貨膨脹的中間時期:1940—1941
戰時通脹的最後階段:1942—1945
第三章 戰時通脹期間後方收入分配變化
第四章 戰後時期的通脹
第五章 中國1937—1949年通貨膨脹的綜閤分析
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隱患
中國的通貨膨脹情況
第二部分總需求的增長
第六章 戰前政府財政
第七章 政府戰時的財政和開支
預算
1937—1945年的政府開支增長
政府收入
外援的影響
赤字財政
第八章 戰後政府財政
預算
政府收入
赤字財政
1948 年降低政府財政赤字的努力
第九章 貨幣市場和對私信貸
貨幣市場、對私信貸和總需求
戰前的貨幣市場和對私信貸
貨幣市場在總需求擴張的作用:1937—1940 年
1940-1945 年的對私信貸和總需求的擴張
戰時信貸擴張對總需求的影響
戰後對私信貸及總需求的擴張
第十章 總供給
1937 年之前的供給狀況
戰時供給情況
戰後供給情況
第三部分反通脹政策
第十一章 財政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戰時反通脹貨幣政策
戰後的反通脹貨幣政策
第十二章 外匯
戰前外匯政策
1937—1938年的戰時外匯政策
1939年的中英平準基金
中美英外匯平準基金委員會
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外匯市場
戰後外匯政策
1948-1949年最後的外匯政策
第十三章 對外貿易
戰時輸入政策
戰時輸齣政策
戰後輸入政策
戰後輸齣政策
第十四章 統製物價和工資
戰時統製
戰後統製
第四部分 一些教訓和當下的問題
第十五章 一些教訓和當下的問題
附錄一 價格走勢
附錄二 導緻總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錄三 供給
附錄四 外匯和對外貿貿易
譯後記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通脹螺鏇》一書是作者張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經曆,全貌地記錄瞭中國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到1949年間的通貨膨脹發展過程。

因曆史和社會政治原因,戰前的中國國力羸弱,維持抗戰並非易事。作者以當事者的身份,從中國的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外國援助及中日貨幣戰等諸多方麵,詳細記錄瞭抗日戰爭及國共對抗時期戰場之外的中國曆史。這本書是一部抗戰和社會動蕩時期的貨幣史、財政史和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史。

書中關於政府治理、幣製改革變遷、中國新式(現代)銀行業的發展、財政弊端、城鄉/東西部“二元”結構、中國對外貿易的作用等問題的講述,被西方官學界視為瞭解發展中經濟體發展狀況的藉鑒,對於今天的中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由於成書較為久遠,現在學界一般更多將本書作為參考資料使用,實際上本書的學術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以及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銀行傢,張公權並沒有被大後方人口大量湧入、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等錶麵現象迷惑,而是一針見血地指齣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財政收入的不足。遷到大後方以後國民政府基本喪失瞭戰前主要的稅收來源(關、鹽、統三稅)和富庶的江浙滬及東南沿海地區,內地既沒有沿海的工商業基礎也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國民政府融資。因此收入不足這一問題始終睏擾著國民政府,也使得任何對物價的控製措施都變得軟弱無力,最終隻能通過濫發紙幣的形式來填補財政赤字。惡性通貨膨脹緻使軍公教群體提薪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直接導緻執政效率下降和吏治腐敗,更使得國民政府的社會秩序和民眾的政治信心被徹底推翻瞭

評分

##我們都依稀聽說過中國發生過這麼一次超級通脹,但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過程如何卻十分模糊,這本書很好的還原瞭這一曆史事件的全貌,並且給齣瞭細緻而又深入的分析,史料引用相當到位。這十年可分為三個階段,戰前階段、中日戰爭爆發階段、戰後階段,作者逐一分析瞭三個階段中需求、供給、外匯、貿易、工資等因素,從中梳理齣通貨膨脹的成因,進而總結瞭國民政府在應對通脹的成敗得失。這十年間通脹螺鏇形成,固然有客觀外部因素,既日本人的侵略、內戰的爆發;但也有諸多內在問題,如中央銀行缺失、城鄉割裂、財政赤字的失控、濫發貨幣、信貸放鬆、投機盛行、金融係統混亂、稅收結構不閤理、外匯管製的過分自由化、行政機構腐敗及無力施行價格管製措施等。書中所論及的諸多教訓對於今天依然十分有現實意義,對於任何經濟體而言,通脹都是大敵。

評分

##如此嚴肅的題材,竟被寫成瞭垃圾。

評分

##又是一本有幸參與能說一輩子的書

評分

##1939年後的十年,是國民政府經曆的最為艱難的十年,接連遭遇到抗日與內戰兩場漫長戰爭,十年之中所控國土也喪失大半。憑著不足半壁殘破河山,竟也熬過瞭外敵入侵,殊為不易。在此情形之下,通貨膨脹也實屬必然,經濟最終走嚮衰敗,也是可以想象之事。張嘉璈作為親曆者與具體操作者,將此段曆史記錄下來,並且有著自己的思考,給我們提供瞭觀察那場曆史劇變的另一個角度。

評分

##我們都依稀聽說過中國發生過這麼一次超級通脹,但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其過程如何卻十分模糊,這本書很好的還原瞭這一曆史事件的全貌,並且給齣瞭細緻而又深入的分析,史料引用相當到位。這十年可分為三個階段,戰前階段、中日戰爭爆發階段、戰後階段,作者逐一分析瞭三個階段中需求、供給、外匯、貿易、工資等因素,從中梳理齣通貨膨脹的成因,進而總結瞭國民政府在應對通脹的成敗得失。這十年間通脹螺鏇形成,固然有客觀外部因素,既日本人的侵略、內戰的爆發;但也有諸多內在問題,如中央銀行缺失、城鄉割裂、財政赤字的失控、濫發貨幣、信貸放鬆、投機盛行、金融係統混亂、稅收結構不閤理、外匯管製的過分自由化、行政機構腐敗及無力施行價格管製措施等。書中所論及的諸多教訓對於今天依然十分有現實意義,對於任何經濟體而言,通脹都是大敵。

評分

##如此嚴肅的題材,竟被寫成瞭垃圾。

評分

##收支失衡、供需脫節,投機盛行、實業艱難,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政治經濟體製造就的通脹奇觀。最後一章談問題教訓對現在都很有警示意義。

評分

##對國民黨執政後期的惡性通貨膨脹做瞭準確的解讀,喜歡這樣客觀描述、信息量滿滿的乾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