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傳統”是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之一,本書即該課程的配套教材。其主旨,是把中國文學置於傳統文化整體之中,視為一種“錶達”,概括介紹“錶達者”的身份特徵,以及承載“錶達”功能的各種體式。故上編為作者論,包括士大夫及其錶達方式、庶民文學的群體性“作者”兩章,考察民國以前的作者在錶達方麵的基本特點;下編為作品體裁論,包括中國傳統的文獻構成與文體文類、辭賦、詩、詞麯、駢文與古文、說唱、小說、戲劇八章,說明錶達成文的各種樣式。
##人生第一次通宵看書獻給硃師瞭,一如既往的高質量,非常棒!
評分##太精彩瞭。用作中文係學生的導引性教材是極好的。但本書之廣大精微,遠在一般入門教材之上,在敘述準確的知識、搭建可靠的框架之外,還有許多細部的個人心得,故而實在是應該經常翻翻想想。
評分##20200123、25。作者論與體裁論。士大夫與科舉不必多講,通俗文學的群體作者論很有啓發。在研究通俗文學時,又是不必將文本與“作者”的思想強行聯係,因為其文本處在流變、被整理的過程中。該章關於西遊記的部分尤其精彩(如主角如何從唐三藏漸漸變為孫悟空)。體裁論中,辭賦為先聲,兼具詩文之特點。也因此逐漸分化為用作朗誦的詩和用作閱讀的文。詩詞麯本都是歌詞,也都逐漸脫離音樂存在。四言詩始於詩經,五、七言詩始於樂府。唐詩重情,宋詩主理。《花間集》影響重大,以至於放棄代言之後士大夫作詞仍以婉約為宗旨,直至蘇軾進行徹底地革新。作者認為對古文相對於駢文的勝利要結閤時代做分析。根據考古資料,戲麯和(白話)小說可能都發源於說唱,說唱又以佛經的俗講為主,這三者的演變則如同詩賦文。
評分##早幾年讀就好叻。
評分##破除瞭許多所謂的「文學史常識」,也不乏獨到之見,適閤用作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導論。當然,我還是希望有人能寫齣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教材,取代那陳腐不堪、毒害世人的袁版文學史。
評分##人生苦短,隻有在精神上及時行樂。
評分##個人淺見:上編“作者論”裏講瞭幾個比較大而復雜的問題,特彆是第一章士大夫文學,一些觀點、舉證以及錶達方式,不無可商榷處,似更宜擴展內容而另成專書。下編“文體論”流暢瞭許多(隻是第五章詩人曆史境遇那一節又有些突兀),對各體文學的概述篇幅不大,寫得極精心。有兩處異議,寫在書評上瞭。
評分##注冊13年,標讀的第2019本書。豆瓣完整記錄瞭自己從史學愛好者到從業者的閱讀經曆。在此抄下三木清的話:“人必須大量閱讀,讀書的必要性在於避免成為隻讀一本書的人。換言之,讀書是為瞭不成為片麵的人而存在的。”
評分##什麼時候我能寫齣類似的英國文學傳統就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