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本书作者斯蒂芬·沃尔特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据此,他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终,沃尔特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应对威胁时,国家更有可能进行制衡,而追随强者的行为只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弱小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意识形态、经济援助和跨国渗透在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写作框架经典清晰,值得借鉴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东地区并不感冒,所以案例读起来可能挺无聊。但是在米尔斯海默的常规威慑和勒博的缔造和平读起来蛮有意思也不知道因为啥hhh 大师就是大师,我觉得这本书最画龙点睛的部分就在最后一章的末尾,沃尔特强调美国国内的支持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同加迪斯等修正史学家的看法一致。可能这也是体系理论的短板吧。
评分##联盟政治经典著作
评分##联盟政治经典著作
评分##写作框架经典清晰,值得借鉴
评分##当代中东问题课程读
评分##史实部分的选择性陈述很明显,但理论框架搭建得极其优美,解释力也非常强,所以论述过程也令人赏心悦目。 威胁制衡理论是对均势理论的修正,它指出制衡威胁是国家结盟的更确切动因,而追随强者只在极弱小的国家发生。威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毗邻性、进攻能力、进攻意图。我认为特别精细之处在于进攻能力而非军事能力的表述,因为它隐含最基本防御能力的前提条件。而援助与渗透不构成结盟制衡的初始动因,但可增强其他动因的作用。 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复杂,因为它不在所有条件下单向作用,并且在四种主要威胁来源迫近时它的影响会削弱。大致稳定的是君主制,而最脆弱的是泛阿拉伯主义。 话说回来,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的中东局势可真是一团乱麻。民族矛盾、领土矛盾、区域地位矛盾、主权矛盾的非线性交织似乎给当地所有国家设下了诅咒,看得人心疼。
评分##看完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再来看本书,轻松感和愉悦感都有了显著提升。相比于华氏晦涩而又深沉的语言风格,沃尔特的书更像一本体例简明扼要的扩充版论文,提出假设——加以论证——得出结论,对读者而言实在非常友好。国家联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是制衡实力也是对结构现实主义的有力补充,通过对冷战期间中东外交史的梳理也对沃尔特和米尔斯海默合著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和美国对外政策》打下了基础。尽管米尔斯海默将沃尔特的理论归结为防御性现实主义,但进攻性和防御性的区别其实主要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对于区域大国而言,防御性现实主义似乎更具适用性,对于全球大国而言,进攻性现实主义则会引起更大重视。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东地区并不感冒,所以案例读起来可能挺无聊。但是在米尔斯海默的常规威慑和勒博的缔造和平读起来蛮有意思也不知道因为啥hhh 大师就是大师,我觉得这本书最画龙点睛的部分就在最后一章的末尾,沃尔特强调美国国内的支持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同加迪斯等修正史学家的看法一致。可能这也是体系理论的短板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