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临晦暗空间,沉浸精神静谧
耶稣诞生的神秘情景为何会催生众多夜景绘画杰作?达•芬奇在创作中刻意避开强烈的明暗对比,原因何在?如何欣赏丁托列托等威尼斯画家源自拉斐尔的黑暗戏剧风格?卡拉瓦乔居然通过强化黑暗来回顾自己动荡的一生……跟随善于描摹人性的大师,近距离感受黑暗的立体与深邃。
冲破黑暗束缚,重获生命温度
委拉斯开兹用奔放的笔触表现空间的深度和光感,甚至连空气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鲁本斯用精妙的光效展现夜景,同时怀揣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拉•图尔通过虔诚的圣人表达黑暗时代的苦难与希望;伦勃朗跟随人生起伏的光影表现至今仍让人产生共鸣;维米尔借助科学,将日常生活升华为光之艺术……发现黑暗中光明的力量,才更懂得平凡幸福的珍贵。
达芬奇-暗色调,卡瓦拉乔-明暗对比,维拉斯凯兹-明暗一体化,维米尔-自然光感
评分##3.5
评分##记得第一次看到烛光照亮的静谧宗教人物画,特别震撼,这次明白了;卡拉瓦乔的戏剧感的技巧,维米尔的温暖,伦勃朗自画像的精神光辉。。。源于光线的表达
评分##这本写得挺好。引进后又加了个书名,取得挺耸动,其实原书名叫フェルメールの光とラ・トゥールの焔,一看就知有侧重点。作者梳理了夜景画的发展小史,艺术家之间多有传承,暗调主义和光亮主义相辅相成,欧洲夜曲(nocturne)也能在日本吹响。黑暗亦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愿在黑暗中得到安宁。
评分##咳咳。强调光暗对比,到维米儿就还好。后面就略牵强了。
评分##光和影、光亮和黑暗、白和黑,从黑暗笼罩角度系统地谈西方美术,通过对比(比较)解读好过直接介绍。
评分##看了成博“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的展览之后随便找来看的,没想到还是很有收获。虽然书的内容主要聚焦在17世纪,但提到了很多画家,也大致梳理了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早期的发展,总觉得和展览莫名很契合。整本书的语言对我这样的艺术小白来说也很友好,不是特别学术,也不是通俗到口水化,非常规范的书面语言,真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记得第一次看到烛光照亮的静谧宗教人物画,特别震撼,这次明白了;卡拉瓦乔的戏剧感的技巧,维米尔的温暖,伦勃朗自画像的精神光辉。。。源于光线的表达
评分##非常清晰的角度和文笔,流畅易读,又不至于廉价,科普书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