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不只是一種研究工具。
「田野」更是不確定年代的處世技藝!
田野是什麼?「田野」一直在改變。
今日,在許多意想不到的空間,越來越多人在「做田野」。不論是在紐約華爾街、西方與非西方的科學實驗室、世界各地的電子工廠、醫院診所、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棲地、「第二人生」的線上虛擬遊戲,甚至是殘酷的戰場邊緣。有越來越多領域伸臂擁抱「田野」,期待「田野」能帶來更正確的市場評估、更精準的受眾認識,協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不只強調演算法的大數據夯;與大數據精神完全相反,強調「純手工、親體驗」的田野工作,也正夯。
反觀已經強調「田野工作」一百年的人類學者,卻丟出了一個個對「田野」的疑惑。什麼是田野的典範?傳統田野強調的長期浸淫,在今日高度破碎化的社會中還有什麼意義?對田野又愛又恨的人類學者,在田野裡沮喪受傷,卻依然痴心不悔,只因為田野帶她/他們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遇見愛。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是一本非典型卻讓人大開眼界、回味無窮的田野故事集。書裡不會給你「什麼是田野」的定義,或「如何做田野」的SOP,但會娓娓道來田野工作者如何與國家機器、綠能、小農、原運、社運、移工、科學家,乃至動物植物真心地相遇。
田野如何與國家、體制「對話」?旁聽立法院開會、參與發展計畫,甚至介入決策機構與當地居民的風電爭議,這些「非典型田野」獲得了什麼?人類學者回饋了什麼?
怎麼拿捏與「報導人」的關係?用臉書做田野是不得不為,但也因而見到報導人更真實的一面?進入工廠也要畫親屬圖?人類學者在香港菲傭的選美大賽中扮演什麼角色?都蘭阿美族跟峇里島華人社群,人類學者在哪裡才是局內人?部落長老說,外來者更適合記錄傳統儀式禁忌,為什麼?
宗教、科學、人類學可以產生怎樣的互動?於是,人類學者與穆斯林科學家,一起探詢伊斯蘭清真戒律如何進入自然科學實驗室。人類學一定得研究「人」嗎?可不可以賦予「他者」更寬廣的定義?
「辶反」是反對、反思,也是奔赴與回返。多義的書名,層層翻轉的世界觀。
「反田野」,是對人類學古典田野工作範式與大眾想像的「反對」及「反思」,同時也帶出田野這門技藝之於當代的回應。「返田野」,是人類學者們關於「返回」田野的思考,並透過不同田野的對比與反差、不同田野的斷裂與承接,探問田野工作的本質。「辶」有忽走忽停與奔走的流動意涵,「辶反田野」因而帶入更多時間性的思考:田野可以如何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與陰影;田野中的互動醞釀了什麼?生成了什麼?
書中的思考承接了過往人類學反省的基本精神,但更強調從空間的反思進入時間的反思,並迎向非生產性導向的另類時間觀,裡面有學習、醞釀,與等待,更有驚喜、頓悟與啟發。這一切看似缺乏「效率」與浪費「時間」,卻正有助於捕捉複雜繽紛的動態真實。
原來,田野不只是研究工具,更會改變生命,甚至是面對當代生活種種危機、災難、創傷,與不確定性的人生必備技藝。
10位人類學家、10個田野故事,讓你對田野的想像更上層樓。
歡迎光臨,田野異托邦。
##在非古典民族志与去场域化田野方面,人类学家的田野与记者的新闻报道的区别在哪?是以切题的学术储备,解题的技艺方法,投入的时间成本,还是对人对事的干预程度以作区别?前两者可以用人类学出身的记者解答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后两者对研究结果更多的是程度而非性质问题。区别或在【你不能选择题目,是题目在选择你】,是以开放的心发现更开放的世界,而非带着观点与框架去复盘问题。田野这一去熟悉化后的反身批判性思考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用?文化是实践而来的,通过后天而习得的,可以被预判的行为。在劳动异化与消费主义愈演愈烈的今天,人们时常陷于对熟悉的事一知半解,对陌生的事不懂装懂,即是局内的局外人,又是局外的局内人的尴尬境地,进而失去自我与他者的联结以及在世界的锚点。田野可以在嘈杂的声音当中重新发现世界与人。
评分寒假厌学期目前也就只有这本书我能看下去了,每篇都是独特的议题,每个议题里又分支成若干,人类学家细腻的小反思是可以警醒人的,每读完一篇心中都想起七个字,也是另一本我喜欢的书的名字,走进生命的学问
评分##讀完就驚嘆太好了,看這些人類學家絮絮叨叨地講自己做田野時的破碎散亂片段,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原住民,各種各樣的概念直擊腦袋,在大腦裡補全自我想像的完整田野面目。可能也是昨晚被熱醒後閉著眼沒有很快入眠的原因,閉著眼也在回憶。也很巧地和健芝今天講的課主題很接近...人類學發展至今,早已不止是最初白人為了研究落後地區的目的。看台灣人講田野調查好像更能感受到人類學家的溫柔脆弱和尊重另一主體的情感基調。過去會問自己,田野調查難道不是一種介入嗎?但這樣的想法暫時被放下。所有的所有都是介入。關鍵不是介入,是能否換一種角度看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生活模式,能否不要去問,而是在感受中確認感受。「從學會,到喜歡,到想念。」混亂和破碎才是日常,也應當是田野調查的核心。
评分##多位作者尝试透过生命书写与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与思考那些神奇的觉晓时刻所发生的条件与情境,或许可以说,相对于古典想象力有着清楚的启始与结束点的「刚性田野」,作者们看见的更多是异质田野精神贯穿,在时间上却愈发弹性与柔软的田野形态,我们称之为软田野,或从时间长出来的田野。
评分##受到激勵!以後廢柴的時候就回來重讀這本書!(碎形田野,时间观,多重参与)
评分##田野的技艺第二辑,拖了一年半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中间几篇做农民工/原住民的题材有些相似,但最后三篇相当精彩,尤其是如珍关于HK菲佣选美的课题,从与碎形田野做正式告别的踌躇联想到一种人文视角的潮汐论:“在一個積極的田野探索圓滿而退潮的時刻,還有許許多多留下的水窪,一個一個忙碌地繁殖著田野的成果。然後那些水窪最終還要與下一個浪頭相連,成爲下一波田野的一部分。”而恩洁那篇治疗田野在清真科学研究的延展相当新鲜,在印尼闭塞的文化语境下对宗教与科学并存共生路径的摸索也算另辟蹊径;最后是晏霖福寿螺纪录片拍摄中跨种族视角的奇想实践,归纳出的「土时间」正对应书名中「辶反田野」,即田野中另类的柔性时间观下互动交融的可能性,而这或许是去中心的反/返田野人类学在传统困笼中的另一条出路吧。
评分##田野疗愈书。很感谢这些愿意真诚展现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脆弱性的学者们,让还在挣扎或执迷的人们了解到“原来他们也经历过…”,于是可以安然的把人类学这条路上的种种羁绊变成一种生命修行,在与他人的相遇和碰撞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哈哈这评论太鸡汤了)。
评分##很喜歡「在反和返」之間的概念,一本很浪漫又很可愛的科普作品!
评分##讀完就驚嘆太好了,看這些人類學家絮絮叨叨地講自己做田野時的破碎散亂片段,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原住民,各種各樣的概念直擊腦袋,在大腦裡補全自我想像的完整田野面目。可能也是昨晚被熱醒後閉著眼沒有很快入眠的原因,閉著眼也在回憶。也很巧地和健芝今天講的課主題很接近...人類學發展至今,早已不止是最初白人為了研究落後地區的目的。看台灣人講田野調查好像更能感受到人類學家的溫柔脆弱和尊重另一主體的情感基調。過去會問自己,田野調查難道不是一種介入嗎?但這樣的想法暫時被放下。所有的所有都是介入。關鍵不是介入,是能否換一種角度看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生活模式,能否不要去問,而是在感受中確認感受。「從學會,到喜歡,到想念。」混亂和破碎才是日常,也應當是田野調查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