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

伯林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叶礼庭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一 阿尔巴尼
二 里加, 1909—1915
三 彼得格勒, 1916—1920
四 伦敦, 1921—1928
五 牛津, 1928—1932
六 全灵学院
七 兄弟们, 1934—1940
八 以赛亚的战争:纽约, 1940—1941
九 以赛亚的战争:华盛顿, 1942—1945
十 莫斯科, 1945
十一 列宁格勒, 1945
十二 宗族, 1946—1948
十三 冷战, 1949—1953
十四 迟来的觉醒
十五 盛名, 1957—1963
十六 受困的自由主义者, 1963—1971
十七 沃尔夫森, 1966—1975
十八 回首, 1975—1977
十九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以赛亚·伯林有着多重身份和传奇的经历:生于俄国,犹太血统,英国学者。作为20世纪重要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与各界的许多名人都有交往。这本根据大量资料和伯林自己口述写成《伯林传》,记述了他如何在复杂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走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并对自由和多元主义等重要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传记作者(亦为著名学者)叶礼庭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欣赏伯林的思想,但对其弱点也不加回避。正是伯林身上这种人性的真实让这本书和这个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用户评价

评分

##“在这么多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幸福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作为传记本书当然是精彩的,命运的宠儿,多重文化背景混合下的天才,不自觉的二十世纪重大事件甚至包括古巴导弹危机的见证者,可以打上tag:伯林和他光彩夺目的朋友们,政治上的巨大的影响力,在犹太人问题上他的愧疚,著名的狐狸与刺猬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也有点小八卦,比如他姗姗来迟的爱情;但是本书的一个问题是,“声音”来源相对比较单一,都是伯林自己写的作品之中的,大量内容有像是在“重读”之感,看伯林的书时最感人的时刻同样也是这本传记最感人的时刻,比如那次文章名字十分谦逊的与俄罗斯作家们的相遇,从这点来说,本书可能更适合想了解伯林但又并不计划读他的观念史研究论著等作品的读者

评分

##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叶礼庭写的伯林就和伯林的演讲一样流畅;另一方面伯林自身在自由主义之下,始终能认清现实(真正的英雄不是牺牲,而是在危险之下镇静)、且能想象他人的痛苦,这一点太珍贵。

评分

##看到最后,明明知道伯林早已离世,但又恍惚觉得是我读到的那刻才离开的。

评分

##伯林横跨学政两界、在动荡不安的20世纪幸运地在童年离开彼得格勒,流亡伦敦并进入牛津全灵学院;对于世俗性和权势世界运转的兴趣让他广泛交际,在二战时到纽约任驻美新闻机构和大使馆工作,深入了解上层名流接触政治情报;从哲学转向观念史后,又与俄国文艺界进行联系,尤其是阿赫玛托娃(诗五首)和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等俄国知识分子;回到英国后深入政府、在BBC广播讲话和学院授课后享受盛名。这位以言语为琴弦的帕格尼尼,在狐狸和刺猬的选择间最终也成为了后者,只知一件大事,并且专注于怀疑主义、自由主义和多元论,在生命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观念尚人类必然互相冲突、悲剧不可避免。这种浪漫派的悲剧在他作为俄国人、犹太人和英国人的三重身份、作为中立派的两面夹击上真正复刻了屠格涅夫,做到了‘在我身后任凭洪水滔天’。崇敬 SY

评分

##在读到最后的章节,我的眼眶居然湿润了,目光反复徘徊在最后的文字上,仿佛不忍这位思想大师的离去。 庆幸自己认识了这样一位自由主义的传奇,仿佛人生四十年的懵懂被拨开云雾,虽然对未来有了新的疑虑,但还是非常感激他,让我认识到怀疑主义也是一种值得考察的人生态度。 以赛亚柏林,他的身上具有我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展示了知道很多小事的狐狸也可以活的高尚而伟大,而不用必须把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当成自己的枷锁。正因为人间的道德、价值和所谓真理不可完全通约,所以如何将消极自由作为社会政治的底线尤为重要。 忍不住再次默念一遍最后的一句话:“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

评分

给六星的传记。以赛亚·伯林给我许多启示和颤抖的喜悦。太多了说不过来,在一本接一本的阅读过程中,他让我不断修正自己,又不断获得相信,相信庄严宁静的道德世界的持久生命力,见证一个极具学术个性的人如何在一个世纪里勇敢坚韧地怀疑自己,质疑热情,与各种陈词滥调或时髦的观念搏斗,同时又深知自己灵魂深处最贴近的是什么。诚然,那些黑色幕布中逐渐退隐的俄国思想家和艺术家才是他的灵魂相知,那赫尔德式的气质才是他最重要的根脉,但伯林却有能力把这些都深藏不露,用一种坚定的意志去过自己真正的生活。像一只幽默的老狐狸一样怀疑世界,内心却时刻渴望成为一只自由的刺猬。

评分

##表面上是狐狸却一直渴望成为刺猬的伯林,自我分裂、暧昧犹疑的伯林,捍卫“自由”的伯林,总是能带给人力量和支撑的伯林……叶礼庭笔力太惊人了,读到序言就被完全吸引住,无论是对材料的裁剪、叙述方式、传主和作者voice的平衡都无可挑剔。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极有份量的语句。

评分

##叶礼庭写伯林,情感部分实在生动,让人忍俊不禁。有一处,以赛亚和伯爵夫人帕特里西亚,还有个俊小伙雅克一块儿去看歌舞剧,然后回到旅馆。那一晚,以赛亚隔着墙壁听了一夜自己情人与小鲜肉的床事,第二天早晨结账的时候,他收了房间的钥匙,他终生都没有丢弃这把钥匙。以赛亚和阿赫玛托娃,这部分笔墨细节很多,相当独立的故事了。当时她比他大20岁。两人之间的情感暗涌,怎么说呢?大概就是她孤独寂寞,有肉欲的渴望,而他抗拒一位曾经的美人而现在年华老去的女性的暗示,但他在精神上怜惜她的不幸也爱慕她的才华与名望。写得很微妙。当然,不是挖名人隐私,这本传记非常优秀,传记该有的优点,全都有,清楚晓畅有文采,学术点评也很到位。以爱因斯坦的评价:“上帝让伯林只成为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是最有现实感的自由主义者。

评分

##比起几年前看到伯林为马克思立传时的惊讶,叶礼庭为伯林立传却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无论从立场到生活经历,二者都有相似之处。叶礼庭在后记中概括伯林:“他从来没有写过日记,也不愿意考虑自传的问题。他觉得专注于自身是一种无聊的行为,他的座右铭是‘在我身后任凭洪水滔天’……他的回答十分轻快:‘我的生活与我的观点是相反的…我相信所有选择都是痛苦的,而不是说选择对我个人而言是痛苦的。’”这或许就是我第一眼看伯林的著作便被他吸引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是如此的相像,虽然我曾并现在也偶尔尝试摒弃这种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