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片廣袤的土地,從德國以東,跨越俄羅斯而綿延至近東,它始終讓人感覺陌生,它被頻仍的戰火與災禍撕裂。納韋德•凱爾曼尼沿著當今在歐洲重新齣現的壕溝長途跋涉:從他的傢鄉之城科隆往東到巴爾乾半島,再嚮南翻過高加索山,抵達他父母的故鄉伊斯法罕。他對含義豐富的細節有著清晰無誤的敏銳感受,並藉此在自己的日記中講述被遺忘的地區,那裏的人們如今正在創造曆史。
.
“納韋德•凱爾曼尼的範例說明,這一類作者必須要有多麼豐富的事先曆練,必得經曆多少次破碎、排擠、為此沮喪同時又狂喜,不論遭到多少批評都必定要為世界振奮如斯,他們纔擔當得起政治作傢這個本身也閃耀動人光彩的角色。”
——萊納爾德•葛茨,2015年畢希納文學奬獲奬演說詞
.
“記者作傢納韋德•凱爾曼尼著迷於異國他鄉。他對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那份好奇讓他具有同理心,努力以寫作來理解是什麼將人與人分隔,又是什麼將人與人相連。”
——安德裏亞斯•呂格,德國電視一颱,2018年3月18日
.
“他的紀實報道也許是這位公共知識分子的核心作品。它們締造瞭一部不可言傳者的文化史。”
——菲利普•霍爾斯坦因,《薩爾布呂肯報》,2018年3月20日
.
“這本書的突齣特徵將會久久縈繞你心頭:那便是對這個世界中總有無法治愈之傷的感觸。”
——漢斯-迪特•徐特,《新德國》,2018年4月11日
.
“這是一本如此豐實飽滿,扣人心弦的書,值得花五十四天去讀,每一天都會讓你潛入一個新世界。”
——卡嘉•懷瑟,《北德廣播電颱在綫版》,2018年1月26日
.
“他的五十四天讓人感受到,在他走過的十二個國傢之間,在這上萬公裏的旅途中有著多麼無窮無盡的偉大的文化財富。”
——剋勞迪婭•梅奧德,《新蘇黎世報》,2018年2月21日
##翻譯真是敗筆。
評分##豆瓣鵝一定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作者經過實地考察,發現盧卡申科在白俄羅斯很有民意基礎,這也解釋瞭為何白俄羅斯是最後一個蘇聯國傢。
評分##????客觀起碼兩種對立思想的的人都要找下,明顯隻偏嚮一方的尋人談話當然談齣來就是作者想要的迴答,當然這也是作者想錶達的,無可厚非 我刷一禮拜獨聯體國傢論壇獲得的信息量都比作者寫的獨聯體國傢信息量多多瞭,還能看到各種觀點交鋒呢
評分##翻譯,校對,裝幀毀瞭一部還不錯的書
評分##你們真的看瞭嗎?
評分##歐洲版譯文紀實,作者以實地旅行考察的方式,探討瞭現代東歐的曆史遺留問題、生存睏境與發展難題。奧斯維辛甚至是幸運的,作為勞改所的試驗點而存活瞭一些人,而在特林布蘭卡,70萬猶太人到達營地就被殺害,最後存活50人。在大批精英被斬首之後,現代波蘭作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一個語言集體如何存續?作者同時要處理好身為德國人的曆史意識和道德觀念。這段走嚮伊斯法罕的旅程,行經波蘭、烏剋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敖德薩、基輔、車臣、巴格達等地,這些地名牽係著沉痛與憂傷,人們現在怎樣生活,怎樣與其他族群相處,怎樣處理仇恨與和平、分裂與統一?紮加耶夫斯基、米沃什、阿列剋謝耶維奇、曼德爾施塔姆等作傢的身影不時閃現文本,如楔子紮穿冷硬的現實。歐洲是東歐的歐洲嗎,東歐是歐洲的東歐嗎?這是一部重塑歐洲意識的曆史文化著作。
評分##????客觀起碼兩種對立思想的的人都要找下,明顯隻偏嚮一方的尋人談話當然談齣來就是作者想要的迴答,當然這也是作者想錶達的,無可厚非 我刷一禮拜獨聯體國傢論壇獲得的信息量都比作者寫的獨聯體國傢信息量多多瞭,還能看到各種觀點交鋒呢
評分##斷斷續續讀瞭一周多,恕我愚鈍,實在沒體會齣個中妙處。最好的地方大概是提供瞭一個近距離看問題的視角,不過作者的議論實在是太擰巴,又不想左,又不敢不左,瘋狂試探,讀得我是心力交瘁。當然,這種心態在東歐遊記裏非常普遍——這真是一個把非黑即白的邏輯思維碾碎至渣的地方。我想大概是翻譯問題吧,作者所謂的好文筆也沒讀齣來,隻感覺敘述碎得一塌糊塗。但是給個及格分絕對是沒啥問題的。至少還是學到瞭不少知識。
評分##有些翻譯看得人莫名其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