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

我的二本学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灯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言 看见他们
一 在龙洞
39路公交
租住者
另一个龙洞
二 公共课
来到课堂
作业完成者
期末试卷
三 班主任(062111班)
迎接新生
四任班长
夹缝中的光芒
分化已经开始
对照记
四 “导师制”
刘婉丽
徐则良
李沐光
子然和芳坤
五 班主任(1516045班)
来到九零后身边
两份名单与网络原住民
乡村留守女生
历史的尘埃飘过课堂
“从未想过留广州”
六 广东学生
潮汕女孩
深漂二代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完《我的二本学生》,感觉自己像被打碎均匀扔在书中每个词句段落,每个只言片语中。 仿佛看了无数种可能的我,无数个未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浮沉的我。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结论有相当的真实性,符合常识和公众认知,但同时也比较丧。今年以来,甚至是985高校的毕业上都在豆瓣成立“废物小组”,以“小镇做题家”的定位自嘲互嘲。这样的结论意味着承认教育的局限和个人努力的局限,这或许是所谓“佛系”的根源吧。

评分

##作者真是好老师,愿意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他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关怀在今天的大学体制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本书由个案构成,涉及二本院校学生面临的家庭困境、成长困惑、生存压力,并试图由此折射出社会的普遍问题。选题方向可贵,尤其是在精英教育掌握话语权的今天。唯独可惜的是,随笔这种形式本身,使得讲述者的情感强度压过了读者接纳信息所需的限度;试图通过个案一窥阶层全貌的迫切欲望,超出了书写对象所能承受的范畴。最终导致读起来整体感受是零散的、观念先行,想要了解的好奇心逐渐减弱。

评分

##作者的偏向也太明显了吧。偏向体制内的工作,不赞同学生理想高于现实,对女生安安稳稳生活回家结婚生孩子的赞叹,还有不读女博士那段让我觉得简直太扯了。且全书就围绕着房,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经济,时代的转变和机遇,学生的地域构成给人带来的影响,那这玩意不是做老师的谁都能写。即使书名是《我的二本学生》,但本质没有讨论到学历那个层面,不如直接叫我的学生得了。

评分

##这本书真正令我这个23岁读文学研究生的县城文艺女青年觉醒。过于细密的残酷现实第一次进入我的眼睛,尤其是那些已经深入到思维和习惯的,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婉丽的故事十分震撼,她像浮萍一样遭受命运,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绝对努力。黄灯在婉丽故事的结尾给了相对亮色的描述,是因为她善良细腻希望读者心存希望。而现实反复推演的分明是另一套生存逻辑:时代的裂缝早已圈出了每个人的天花板,我们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东奔西走,有的奋力逃出童年,有的则越陷越深。而在生活的大幕落下之前,无论如何,让我们都选择坚强勇敢吧。

评分

##文笔平庸,内容是大量学生案例的罗列。作者是文学专业出身,缺乏社会学学养,带着纪实文学和社会学研究报告的期待来读,难免大失所望,建议大家去读项飚

评分

##微信读书看的。作者作为教大学语文的中文系博士写出了一本平铺直叙的小学语文病句集,除了开头提到自己作为博士接触了德里达现代性之外没看出她的博士培养对分析她学生的人生有什么帮助。最重要的一点,她的学生当年出于对老师(or权威)的信任把自己最为“隐秘”(作者真是很喜欢用这个词)的故事告诉她,就是为了她在十几年后不征求对方意见把人家真名年龄具体到村的籍贯以及其他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包括有一个学生的妈妈是非法移民)写成书给所有人看吗?

评分

##不得不说,作者的结论有相当的真实性,符合常识和公众认知,但同时也比较丧。今年以来,甚至是985高校的毕业上都在豆瓣成立“废物小组”,以“小镇做题家”的定位自嘲互嘲。这样的结论意味着承认教育的局限和个人努力的局限,这或许是所谓“佛系”的根源吧。

评分

##可以改名叫我的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