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95%的时间里,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工作置于近乎主宰的位置。
古箴言说,“人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如今大部分人却将生活过成了“泪流满面”的样子。人类从何时开始工作的?人与工作的关系发生过哪些改变?人被当作生产力工具投入经济增长,又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詹姆斯·苏兹曼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工作简史。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到智能化的人类未来,挑战了关于工作变革与人类进化的一些深刻的假设。他融合了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表明虽然我们费尽心力通过工作寻找快乐的意义和目的,但是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过上了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是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究其原因,就在于稀缺经济学的引导。人们担忧资源稀缺,因而勤奋工作变得重要,人也变得越来越忙碌。
苏兹曼认为,自动化技术的到来使我们再次处于历史上一个相似的变革时期。如果机器人代替人去做重复性的工作,那么人该做些什么才能更有价值。他认为自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人与工作的关系,他并不主张回到原始社会这种激进的观点,而是希望我们能够以“富足的原始社会祖先为借鉴,思考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工具的意义。这种从工具人思维向“Human Being”的转化,才是他写作本书更真切的建议。
##还是英文标题比较恰当,更多讲述的是工作的历史,但是,可以增进对工作意义的整体的思考。
评分##还是英文标题比较恰当,更多讲述的是工作的历史,但是,可以增进对工作意义的整体的思考。
评分【18/30】“然而,当前的社会体制是不利于穷人的 , 因为有钱人依靠钱生钱越来越简单,而没钱的人依靠长期努力工作赚钱却越来越难,让穷人承认这一事实,相当于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长期以来的信仰,即他们的国家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评分##上班没啥意义,但工作或者说劳动,是为了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源,而成功是实现良好的自我表达。
评分##还是英文标题比较恰当,更多讲述的是工作的历史,但是,可以增进对工作意义的整体的思考。
评分##在万圣书园看到,挺有意思,回来在微信读书看完
评分##怎么说呢,序和结语比正文更能看得进去
评分##四星给大量的史料考究给细节,如果就深度和社会层面拷问来讲只能给三星。很多结论不甚清晰,散落在文中需要自己去找。
评分##读中信的译本,一定要先看英文标题“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不然容易对书有错误的预期。这书可太难读了,主要讲历史而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