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史航、張立憲推薦
知名文史學者×中學名校語文教師
從40篇小說讀懂現代中國
☆ 編輯推薦
☾ 重讀現代經典小說,穿越民國三十年,在小說裏讀懂中國
小說是曆史的注腳,它的內容是虛構的,但反映的時代情緒往往比報紙檔案這些資料更真實動人。本書選取瞭1919—1948年三十年間的40篇經典小說,既有國民級的《孔乙己》《阿Q正傳》《邊城》《四世同堂》,也有彆具特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上海的狐步舞》《華威先生》《金鴨帝國》。作者撥開文字的迷霧,尋著小說裏的蛛絲馬跡,為讀者呈現瞭現代中國的社會百態,打開藏在這些小說裏此前被我們忽視的“隱秘的角落”。
☾ 活潑清晰的形式,打造輕鬆易讀的便攜書
本書雙色印刷,以編年為序,每個年份選取1—2篇能夠反映時代風貌的代錶小說,兩位作者分彆解讀,結尾處更有三五好友的圍坐暢談。
一韆個讀者眼中有一韆個哈姆雷特,現代小說亦然,本書可以與讀者一起剖開經典文本的多重解讀空間。
☾ 作者陣容豪華,強強攜手,知名文史學者X中學名校語文教師
這也是一本適閤中學生的書,北京市特級教師推薦。它不是教輔書,但可以為摸不著閱讀門道的少年指明進入小說的方法和路徑——應試+提升+拓展。曆史想象、小說虛構與當下現實,在這樣的閱讀之旅中疊加在一起,拓寬閱讀的維度與視野,帶領少年親近文學、觸摸曆史。
☆ 名傢評論
民國小說中的不少經典作品都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老朋友,如何與老朋友碰撞齣新火花,讀齣點真正的意思來,是這本書想做的嘗試。兩位作者以這四十篇民國小說為齣發點,帶領大讀者小讀者們一起打開一個不一樣的現代中國。
——周群(北京市特級教師)
小說裏的民國風雲變幻,民國時的小說草蛇灰綫。我們對民國小說的看法經常被各種意識形態的浮雲所遮蔽,一直希望有一個專業的、係統的、腦洞大開的但又是精準的、有良知的點評係統給我們保駕護航,讓我們閱讀民國的時候不再被人當成一個傻瓜。
——史航(編劇)
打開民國曆史的方式有若乾種,但這還是我第一次“通過小說讀懂民國”。書裏涉及的小說橫跨 1919—1948 年,閱讀時固然有重讀經典的滿足感,但始料未及的是看到瞭經典背後的民國社會百相。如果你想從更個體的角度進入民國,深入民國人物的情緒與心靈,閱讀民國小說是一條更不易受乾擾與誤導的共情之路。
——張明揚(曆史作者)
☆ 內容簡介
作者精選瞭1919—1948 年三十年間能夠代錶時代、反映社會麵貌的40篇現代小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除瞭政治風雲、戰亂變遷,小說裏有普通人在“大曆史”之中的心態、想法、行動,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他們的生活細節。虛構的小說有著非虛構的背景底色,要瞭解現代中國的曆史與情緒,最好的方法便是閱讀當年廣為流傳的小說,與百年前的中國人溝通、共鳴。
##本書可以與《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的第一捲相互對讀,楊早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以一種座談對讀的形式為大眾講述現代中國1912-1948年間重要的文學作品與齣版史、文化史之間的互動關係,比較有趣的部分例如提及鬱達夫的“喪文學”,蔣光慈的青春文學,實際上比魯迅銷量大齣許多。
評分##本書可以與《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的第一捲相互對讀,楊早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以一種座談對讀的形式為大眾講述現代中國1912-1948年間重要的文學作品與齣版史、文化史之間的互動關係,比較有趣的部分例如提及鬱達夫的“喪文學”,蔣光慈的青春文學,實際上比魯迅銷量大齣許多。
評分作為一直對重讀這一方式進行鼓與呼的我而言,本書包括許子東那套當然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隻不過重讀的方式方法深度以及視角大有不同,本書更適閤學生黨,共讀的方式和漫談式的講讀可以拓寬他們閱讀的視野,盡管共讀者的鑒賞水平太過參差;許著則適閤建立在大量的現當代小說打底基礎之上,否則也讀不齣太多新意和深度來。
評分##本書可以與《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的第一捲相互對讀,楊早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以一種座談對讀的形式為大眾講述現代中國1912-1948年間重要的文學作品與齣版史、文化史之間的互動關係,比較有趣的部分例如提及鬱達夫的“喪文學”,蔣光慈的青春文學,實際上比魯迅銷量大齣許多。
評分##與會人員質量一般的讀書會記錄。名字起這麼大真是不匹配
評分##譜係化閱讀,氛圍性研究。補充瞭很多小說的背景知識,對作傢的“主體性”有瞭一些新認識
評分##流水賬
評分##一個方嚮。22年,找幾個同道者,做一件閱讀的事。
評分##本書可以與《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的第一捲相互對讀,楊早先生和他的朋友們以一種座談對讀的形式為大眾講述現代中國1912-1948年間重要的文學作品與齣版史、文化史之間的互動關係,比較有趣的部分例如提及鬱達夫的“喪文學”,蔣光慈的青春文學,實際上比魯迅銷量大齣許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