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是一部视野广阔、研究扎实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
##作为例外状态的开学第一周过去了,接下来恢复标书制度。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与普通人相比,文人们的“侠客梦”则往往有着另一层含义。龚自珍的诗句“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可以说相当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对于文人来说,“箫”易得而“剑”难求,于是诗文中充斥着“剑”的意象。“仗剑”与“行侠”并不完全一致,可诗文中这两者往往相通,故可互相参照。同样一个“抚剑独行游”(陶潜《拟古》),可能是表达其建功立业的愿望,也可能是发泄其豪壮狂荡的气概,还可能是欣赏其阔大雄奇的美感效果——有时甚至是三者的混合。
评分##把百花版没有收录的”七篇附录“和”新世界版后记“补读了。看附录一和二的写作时间,在正文成书之前,且和正文内容很多相近,应是陈氏武侠研究最早的纲要文章,附录三基本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精缩,附录五却和四的第三节后半部分完全一样,无收录必要。
评分##只有第六章的部分观点不能赞同,对凶杀的兴趣不是民族心理而是人类心理本身的一部分,看看有多少现代西方悬疑小说里往往不是以坏人入狱而是以主角手刃仇人结尾就知道了。问题不在于作品里死了多少人,而在于这些人是否无辜亦或是否只是偶然被卷进来的路人;重视大人物(英雄、主角或主角所爱的人)的生命却对不知名的普通小人物之死全然不当一回事才是真正的病态所在。
评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游侠之立身扬名,靠的是结私交,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评分##基于唐人志怪小说的根本的学术化研究,思考“侠文化”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外延与意义,学术研究可以在学术与通俗之间如此自如的穿梭,陈平原先生的水平与功力,叫常人难以企及。
评分##幸好看过几部武侠剧,不至于看不懂在讲啥。于论文思路多有启发,平原君写东西一向条理清晰,但不知是不是行文的原因,感觉内容还是略散,没有看到更深的东西。或许是身为文人的平原君也爱做梦吧。
评分##其实我是很想煲金庸的,但是看着我那一大堆没复习过的教科书……我只好忍痛默默地拿这本沾点边的看了一小半的聊解相思之苦。当年实在没法看下去,太学术了,现在看倒觉得还好,吞得下,而且还挺好看的。果然深受了抽象的教科书毒害么……不过陈平原君写学术东西的确不会很闷,平实详细有理有据。
评分陈平原老师研究武侠小说,着眼点不在武,也不在侠,而是把目光聚焦于作为类型的小说,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构建武侠小说类型的基本叙事语法。除了对于唐宋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妙论断,其理论模型的建立更具启发。
评分##"游侠"与"刺客"合而为一的形象,以及现实里的约束与不满催生出的超越常人能力的幻想。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