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的目的是給地理學及其思想史梳理齣一個清晰的脈絡,建構一個適閤中國的地理學思想體係。《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對中國的“王朝地理學”及國外的地理學思想做瞭分析,藉鑒瞭國外的前沿研究成果,結閤中國自古形成的地理觀念,讓我們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更清醒地反思我們觀念中的地理概念。
緒論
研究地理學思想史的意義
地理知識、地理觀念、地理學
地理思想的特點
秩序觀與環境觀
介紹幾本中文參考書
第一章:中國古代的開闢神話
中國古代的開闢神話
盤古與女媧
其它傳說
開闢神話與地理思想
第二章:英雄救世與聖人開創思想
上古天災與英雄救世
災異與德行
聖人創世思想
災害:環境觀中的一個永恒主題
“備物緻用”的環境觀
第三章:宇宙觀:從神話到哲學
道傢的宇宙發生論
道傢宇宙發生論的意義
道傢世界觀的地理學意義
道傢與儒傢的地理觀的幾點對比
第四章:新石器時代世界秩序觀念的證據
“中心”觀念的雛形
軸綫與對稱
抽象空間方位觀
圖數
第五章:天圓地方:寰宇秩序的大框架
天地之軸
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地道日方
望洋興嘆
第六章:分野理論:天命的區域化
星占與分野
一行天下山河兩戒說
第七章:絕地天通:地理思想之走嚮獨立
顓頊的宗教改革
天地大秩序的分裂
神守之國與社稷守之國
險之時用大矣哉
《山經》與《禹貢》
第八章:甲骨文所見國傢政治空間秩序的初步建立
“四方”秩序的普遍性(明確的五方位觀念)
“中心”的唯一性(及五方位疆域結構)
遼闊而復雜的政治空間
占領外服地域之閤理性
第九章:“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元典區域觀念的誕生
華、夷兩域的劃分
芒芒禹跡
畫為九州
文化中國的形成
五嶽維中國
第十章:體國經野:政治領土意識(秩序)的成熟
王土概念
地政與地域單元,
地利意識的急遽發展
《春鞦》“重地也”
第十一章:《禹貢》的經典化
大禹治水的古典傳說
層纍而成的文本
基本地理原則的確立
追仰《禹貢》之義
第十二章:王朝地理之學
嚴密的領土政治秩序
曆史解釋
聖王之治不在荒遠
水之為利害
《漢書·地理誌》
地方誌
餘論
後記
主要參考曆史文獻(及注釋)
研讀地理學思想史的目標,是啓動我們的思考能力,認識到地理學是由一個個思想體係、思想流派組閤起來的。地理學的工作不僅僅是“探險考察”,然後羅列所發現的東西,地理學內還包含思想體係。地理學傢可以對諸多地理問題提齣自己的取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張。至少我們應當建立起一種意識,即地理學是學者們在各自的曆史環境中,為著不同的社會目標,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下創造齣來的知識學問長河。其實,地理學很難做到純粹的客觀,更不是隻有一傢一派的東西。識彆學術流派的能力,是一種基礎性的學術能力。讀某人的研究,他頭腦裏主要是一種什麼觀念,他取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論立場,如果有瞭這種觀察思想背景的能力,我們學問的深刻性會大大加強。
最近見到一本英文書,叫《地理意義的建構》,也是一本講地理學思想的書。從書的名字看,是強調瞭地理世界的多種意義,“意義”(或含義)這個詞也用瞭復數。我們迴顧一下中國地理學史,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具有不同意義的地理世界。周代之前,人們理解的地理世界是一個神的體係,世界由神來規定和主宰。周代以後,中國世界成為人王的“天下”體係,然後又齣現王朝體係,世界由王權或皇權來規定和主宰。近代科學興起之後,中國地理學傢開始強調科學規律對世界的規定和主宰,地理世界是一個科學體係。現在,地理學又注意到瞭文化價值。可見地理世界的意義是一個曆史人文範疇的東西,在不同的意義體係中,地理學論證的內容當然不會是一樣的。
對一門學術的思想體係的認識,在歐美教育中是十分受重視的。比如美國一個著名的地理係對博士生要求的必修課隻有兩門,“地理學思想史”是其中一門,第二門叫“研究設計”(research design)。兩門課都注重思想理論,的確很有用,很重要。
……
這本書的書名《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思想的深度。我喜歡這種能夠追溯事物起源和發展過程的討論,尤其是在思想史領域。地理思想,聽起來似乎是比較具象的,但“思想史”的加入,則讓它上升到瞭對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探討。想象一下,在幾韆年前,當人們還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丈量大地,去認識星辰的時候,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對“地理”的理解的?這本書可能會涉及到大量的神話、傳說、以及早期文獻的解讀。我會特彆期待書中對“混沌”概念的闡釋,它可能代錶著一種宇宙未開、萬物未分的狀態,而“秩序”的齣現,則意味著人類開始對自然世界進行分類、命名、甚至加以改造。這其中,一定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學思考。作者是否會結閤當時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祭祀活動來分析這些地理思想的形成?例如,山川河流在古代可能不僅僅是自然的地理實體,更承載著神靈、祖先的意義。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這些層麵的聯係,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真是吸引人!“從混沌到秩序”,光是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史前時代那些撲朔迷離的傳說,以及先民們如何試圖理解和規整他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早期文明和思想史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天地起源、山川河流如何形成的古老敘事。想象一下,在沒有先進科學儀器和係統理論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通過觀察星象、聆聽神話,慢慢勾勒齣他們眼中宏大的宇宙圖景的。這本書的題目暗示著一種從模糊不清到清晰明確的演進過程,這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魅力。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那些散落在古籍中的零散信息,比如《山海經》裏那些光怪陸離的地理描述,又或者是《尚書》裏關於禹治水的神話,這些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地理認知和思想觀念?是單純的神話傳說,還是早期人類對環境的初步探索和總結?這本書能否為我揭開這些神秘麵紗,展現中國上古先民智慧的火花?我非常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古代世界,去感受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和對秩序的追求。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無疑觸及瞭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領域。“從混沌到秩序”,這本身就是一個宏大而充滿哲學意味的命題,它預示著本書將探討的是一個從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辨的認識過程。而“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則將這個命題聚焦於中國古代早期,並且限定在“地理思想”這一特定範疇。我個人對中國古代的早期文明和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那段遙遠的歲月裏,隱藏著許多如今看來樸素卻又深刻的智慧。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支撐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憑藉觀察、想象和口傳心授,逐漸構建起他們對腳下大地和頭頂蒼穹的認知體係? 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那些散落在古代文獻中的地理意象,比如洪荒時期的神話傳說,關於山脈河流的起源故事,以及對天地構成的早期想象。這些零散的碎片,在作者的梳理下,能否匯聚成一條清晰的思想史脈絡,展現齣古人從對自然界的敬畏、睏惑,到嘗試理解、描繪、甚至改造的過程? 如果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將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評分光是書名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從混沌到秩序”,這個主題本身就涵蓋瞭從模糊到清晰,從無序到有理的巨大轉變。而“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則為這個主題提供瞭具體的落腳點。我一直對那些關於宇宙起源、洪荒時期的神話故事著迷,但總覺得它們背後一定隱藏著古人對世界的真實理解,而不是純粹的幻想。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神話傳說中的地理元素,與當時人們實際的生活經驗、生産活動相結閤,去梳理齣一套逐漸成型的地理認知體係,那將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思想梳理。 我會特彆關注書中對“混沌”狀態的描繪,它如何體現瞭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睏惑?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他們開始嘗試為這個世界建立秩序?是神話中的創世故事,還是實際的地理探索?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那些看似樸素的神話,其實是中國古代先民對自然規律最早期、最本能的探索和總結? 我相信,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智識之旅,讓我能夠重新審視我們祖先的智慧。
評分讀這本書的題目,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波瀾壯闊的畫麵。一個“混沌”的世界,意味著無序、未知、甚至是混亂。而“秩序”的建立,則代錶著理性、規劃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地理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早期如何從濛昧走嚮文明的史詩。我尤其關注的是“中國上古”這個時間跨度,那是一個漫長而充滿變革的時期,神話傳說與曆史記載交織,文獻的稀少和解讀的難度都極大。作者是如何在這個復雜的語境下,梳理齣一條清晰的“思想史”脈絡的?我設想,書中可能需要大量引證古代文獻,比如早期史書、神話傳說、甚至是考古發現的資料,然後層層剝繭,分析其中蘊含的地理觀念。比如,關於“天圓地方”的早期認知,關於“九州”的劃分,關於“四海”的界定,這些看似簡單的概念,在古代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變的?它們是否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生産力水平、生活範圍以及對外界的想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將是對中國古代思想史一次非常深刻的解讀,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根基。
評分確實,這裏連個鬼影都沒有。
評分給力!此書內容很有意思,值得一讀!
評分我對這一切都入瞭迷,繼而來到賣麵包的區域。玻璃櫃裏有幾隻杯型蛋糕。
評分很喜歡,支持京東,下次還來
評分他聽說我愛好攝影,又喜歡照人文方麵,就特意推薦瞭北大唐曉峰教授的這本書.
評分買瞭兩本,送瞭一本給朋友。
評分人文地理,從混沌到秩序。——其實是研究神話和人文地理的著作
評分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麵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評分作者在地理學界以注重結閤考古學方法研究曆史地理和地理學思想史而聞名,本書可以說是這種研究路徑的一個重要成果,看完感覺創意點頗多,對這方麵感興趣的書友不妨一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