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培生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李培生
  • 讲稿
  • 中医经典
  • 中医养生
  • 传统医学
  • 医学教材
  • 中医临床
  • 名家讲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272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55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培生教授是中医伤寒学界的一代宗师,泰山北斗。所著的这本《伤寒论讲稿》基本保留了明·赵开关复刻宋版《伤寒论》的原貌;全书以六经为纲,本证、兼变证、类似证为目的编写体例,明白地勾画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极便于初学;书中每条原文下又分词解、提要、释义、治法、方药、方义、参考资料诸项,使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中首次指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明确了该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的地位。

作者简介

  李培生(1914-2009),男,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家学渊源,谦逊好学,除自幼精勤博览、师事百家外,1934年于上海中医学校毕业,并曾遥从上海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函授学习,深得其传。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顾问。1986年被省工会、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6年被省科教部授予湖北省科教部优秀党员。
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教委、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治学严谨,在中医各科基础理论方面功底深厚,于《伤寒论》之理论与临床研究,卓有建树,精通中医《伤寒论》,临床擅长诊治外感热病与内科疑难杂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迄今70余年,一生奉行精诚二字,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擅长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对内、妇、儿科疾病,疗效确切,每起沉疴。创制的清化解郁汤、清上定痛汤、疏肝利胆汤、温涩固宫汤、寒凝止崩汤等许多验方,是治疗内科头部疾病、肝胆病症及妇科出血性病症的常用效方。学术专著有: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万字《柯氏伤寒论翼笺正》;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万字《柯氏伤寒论翼笺正》;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40万字《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并曾多次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论》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一、作者生平
二、时代背景及著书动机
三、《伤寒论》流传历史及版本形成
四、《伤寒论》学术发展简介
五、伤寒的涵义
六、《伤寒论》中的六经概念
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八、六经传变及合病并病
九、六经生理病理和治则
十、《伤寒论》的卓越成就及其实用价值
十一、《伤寒论》的读法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四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五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一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条文索引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宋代不但有宋版本的刊行,而且整理研究也有很大的深入发展。如韩祗和着《伤寒微旨》(公元1086年),庞安时着《伤寒总病论》(公元1100年),朱肱着《类证活人书》,尤其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年),对《伤寒论》逐条加以注释,运用《内经》等理论进行阐述,有了专章的讨论和发挥,对后来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启发很大,使《伤寒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明清以来(公元1368~1911年)更受到重视和推崇,尊为医经之一,为医家必读之书,各著名医家都进行了钻研和临证实践,注释不下数百家,真是阐发精微,各有发挥,丰富多彩,对中医学的影响非常深远。著名注家如王宇泰(肯堂)的《伤寒证治准绳》,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喻嘉言的《伤寒尚论篇》,张隐庵(志聪)的《伤寒论集注》、《伤寒宗印》,程应旄(郊倩)的《伤寒论后条辨》,张锡驹(令韶)的《伤寒直解》,钱潢(天来)的《伤寒溯源集》,张路玉(石顽)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魏荔彤(念廷)的《伤寒论本义》,柯琴(韵伯)的《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尤怡(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徐大椿。(灵胎)的《伤寒类方》、《伤寒约编》,《医宗金鉴》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陈念祖(修园)的《伤寒论浅注》、《伤寒医决串解》,唐宗海(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解放前有曹颖甫的《伤寒发微》,恽铁樵的《伤寒论辑义按》、《伤寒论研究》,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陈逊斋的《伤寒注释》,闫德润的《伤寒论评释》等专门研究发挥《伤寒论》的专着,此则不能一一列举。还有在专集和类书里面,如《景岳全书》、《瘟疫论》、《医门棒喝》、《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许多论着医案中,皆包含有对《伤寒论》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举不胜举。杂志方面也有不少研究和讨论《伤寒论》的文章。说明《伤寒论》对历代中医影响之深之宽之久。日本对《伤寒论》的研究也是很细致深人的。如丹波元坚所著《伤寒论辑义》就是比较著名的。其它还有丹波元坚的《伤寒论述义》,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都是研究《伤寒论》的名著。朝鲜亦有《东医宝鉴》,谈到《伤寒论》的证治。所以《伤寒论》不仅国内影响深远,其发展和影响也已及于国外。

前言/序言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李培生伤寒论讲稿》一书,以其深刻的学术内涵和清晰的临床指导,为广大中医学习者和临床实践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本书并非对《伤寒论》原文的逐字逐句解读,而是汇集了我国著名中医大家李培生教授多年来在伤寒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中所凝练的智慧精华。 全书围绕《伤寒论》这一经典医籍,以李培生教授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伤寒学说的基本原理、辨证论治思路以及临床应用技巧。李教授在讲授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观点,而是结合当今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伤寒论》的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强调“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的分析之中。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临床导向性。李教授深耕临床一线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疑难杂症诊治经验。在本书中,他将这些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与《伤寒论》的理论指导相结合,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医案,为读者展示了如何运用伤寒学说辨析病机、立法遣药,从而有效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些医案不仅涵盖了常见的伤寒病证,更涉及了一些复杂、棘手的病证,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学习范例。 此外,本书对《伤寒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条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辨太阳阳明少阳证”、“辨太阴阳明少阴证”等,力求揭示其内在逻辑和精妙之处。李教授在讲授中,注重引导读者理解条文背后的病机演变规律,以及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原理,帮助读者真正掌握辨证论治的“活眼”。他特别强调了“正邪斗争”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扶正祛邪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李培生伤寒论讲稿》在语言风格上,力求朴实、生动,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以理服人,以案说法。李教授的讲稿,不仅充满了学术的深度,更洋溢着人文的温度。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娓娓道来,让初学者也能感受到伤寒学的魅力,让有一定基础的学者获得新的启发。 本书对于伤寒学说的现代意义也有着深刻的探讨。李教授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对伤寒学说的某些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挖掘其在应对现代疾病,特别是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身疾病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他鼓励读者不拘泥于古法,而要理解和掌握伤寒学说灵活变通的精神,使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 总而言之,《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三辑)·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是一部集理论性、临床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学习《伤寒论》的入门指南,更是深化伤寒学研究、提升临床疗效的得力助手。对于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学者和医生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也读过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但说实话,很多书都比较理论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这本《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是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李老先生的讲课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充满了个人见解和临床经验。他讲解《伤寒论》的时候,会把很多看似复杂的理论,用非常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听得懂,并且觉得很有意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会把每一个病证、每一个方剂都讲得非常有条理,让你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为什么用这个药,以及这个药是怎么起作用的。他的讲解中,有很多关于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技巧,这些对于我这样想深入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而且,这本书的插图也很精美,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棒。

评分

我原本对《伤寒论》一直觉得是望而生畏,觉得那是古代的经典,离现代人的生活太遥远了,直到我接触了这本《李培生伤寒论讲稿》。不得不说,李老先生的讲解真的太有水平了。他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一点点地引导读者进入《伤寒论》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他讲解《伤寒论》条文时,那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他不会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会结合很多实际的临床案例,将条文的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听他讲,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给你“解密”,告诉你这些看似古老的方剂和病机,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且,他讲解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让你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有时候,他还会引用一些古人的医案,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让我能够长时间地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完全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

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能够接触到像李培生先生这样的名家讲稿,绝对是一件幸事。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传道授业解惑”。李老先生在讲解《伤寒论》时,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不仅仅是解读条文,更是将自己行医多年形成的独到见解和辨证思维融入其中。我特别喜欢他那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总能把我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面交流,他会告诉你《伤寒论》的精髓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而且,他讲解的条理非常清晰,逻辑严谨,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都能从中获益良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自然,读起来没有任何压力,反而充满了学习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宝贵的学术财富,让我对中医的学习又多了一份信心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伤寒论》的认知。我以前总觉得《伤寒论》是那种死板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经典,但李培生先生的讲稿,却让我看到了《伤寒论》鲜活的一面,看到了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他讲课时,那种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病患的仁爱之心,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条文,更是在传承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辨证论治的哲学。我记得他讲到某个方剂的时候,会详细分析这个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然后又会延伸到这个方剂在不同情况下的加减变化,以及他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心得。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觉得《伤寒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变成了我触手可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而且,李老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有感染力,他的讲解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中医,爱上了《伤寒论》。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看了又看,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体会。首先,李培生的讲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就像是老先生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把《伤寒论》的精髓剥开给你看。他讲得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临床的智慧,你能感觉到他多年行医的经验,是如何融汇到对每一个条文的解读中的。比如,他讲到太阳病,绝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有哪些症状,而是会告诉你,这些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出现,背后的病机是什么,然后又会延伸到临床上如何辨别,如何用药。有时候,他会举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病案,那可就精彩了,就像看了一场生动的手术直播,让你直观地感受到中医的魅力。而且,他的语言风格特别亲切,不会让人觉得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耐心传道受业的师长,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就觉得是本值得珍藏的书。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对《伤寒论》又多了一层理解,对中医的认识也更深了一步,这种收获感,是很多书都给不了的。

评分

经常网购,总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觉写评语花掉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一段时间里我不会去评价或者随便写写,但是我又觉得好像对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卖家客服、仓管和老板。于是我写下一小段话,给我觉得我能拿到五星好评的卖家的宝贝里面以示感谢和尊敬!!!首先宝贝的性价比很高的,我每次都会选试用再评价的,虽然宝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同等价位里面是最棒的,京东的配送绝对是一流的,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每样东西都是送货上门,希望京东再接再厉,越做越强大,提供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一直想买一套中医名家书籍,这次一并买了。

评分

印刷纸张粗糙,字迹比较清晰,快递很快服务好。这书内容非常好,我非常喜欢郝教授,对着视频看是一种享受,强烈推荐想学好中医伤寒论的同事。

评分

大师之作,比起一些中药学教材只知道照本宣科,来回抄袭不知要强多少倍。非常喜欢这类语言流畅,不拘一格,新意层出的专业书。读了让人收益很深。强烈推荐中药学人士认真阅读。

评分

刘老的伤寒论讲稿很给力,给后学指明了进阶的门径

评分

好。。。。。。。。。

评分

书不错,正版,而且物流太快了,一天不到就送到了,很满意

评分

书很好,正版书,活动给力,赞?。美中不足,就是此书一定是摆正书架上的,不知被爱读此书的人翻了多少遍了,手过留痕,呵呵。总体很好了,不伤大雅的。

评分

唉!庸医当道!自行其道!此道乃沧桑大道!庸医多不足为奇!道上有你!宁做凡人不做下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