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三位很好專傢閤著,國內社會心理學研究專傢周曉虹及他的心理學團隊傾力翻譯。顛覆傳統的知識架構,內容創新,是一本可以將研究當作寓言來讀的教科書。
本書作者們大膽運用瞭與一般社會心理學框架相比倒裝的框架,來建構範圍廣泛的知識體係,其主導結構變成瞭與他人聯係(包括群體、吸引、關係、自我四章)、影響他人(包括社會影響、態度與勸導、態度與行為三章)、社會思想(包括歸因、社會判斷及刻闆印象、偏見與歧視三章)、社會情感(包括情緒、侵犯與利他及道德、公正及閤作三章)。與一般美國教材的社會心理學體係不同,吉洛維奇等人的社會心理學沒有單獨安排社會心理學在健康、環境和司法領域運用的應用性內容,而是在各章討論中強化瞭各個主題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聯係。
作者簡介
托馬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為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並擔任該校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的聯閤主任。他的研究關注人們如何通過對日常生活經驗的評估來形成判斷、信念和行動決策。吉洛維奇曾獲羅素傑齣教學奬,是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會員,以及特異功能研究委員會成員。他的其他專著包括《我們如何知道事實並非如此:日常生活中人類理性的不可靠性》(How We Know What Isnt So: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他還曾與加裏·貝爾斯奇(Gary Belsky)閤著《聰明人為何在金錢問題上犯大錯——以及如何改正》(WhySmart Pei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s——and to Correct Them),與戴爾·格裏芬(DaleGriffin)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閤著《啓發與偏見:直覺判斷的心理學》(Heuristics and Biases: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ement)。
達徹爾·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為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並擔任該校和平與幸福發展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關注道德、權力,以及愛、同情和感激等親社會情感。他曾獲西部心理學會(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傑齣研究貢獻奬、文學與科學傑齣教學奬、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優秀教師奬。他是美國心理學協會會員,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會員。他曾與基思·奧特(Keith Oatley)及珍尼弗·詹金斯(Jennifer Jenkins)閤著《理解情緒》(Understanding
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E.Nesbitt),為密歇根大學的西奧多·M·紐科姆(Theodore M.New comb)傑齣心理學教授,也是該校文化與認知項目的聯閤主任,同時還是密歇根社會研究所的高級科學傢。他的研究關注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思維、感知和行為上的差異。尼斯比特曾獲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傑齣科學貢獻奬、美國心理學學會的威廉·詹姆斯奬。他是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自然科學院院士。其所撰寫的其他專著包括《思維地理:亞洲人與西方人以何種不同方式思考……以及何以如此》(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Think Differently……and Why)。他還曾與李·羅斯(Lee Ross)閤著《人類推理:社會判斷的策略及其缺陷》(Human Inference:Strategi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ement)以及《人與情境》(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與達夫·科恩(Dov Cohen)閤著《榮譽文化:南方的暴力心理學》(Culture of Honor:The Psychology of Violence in theSouth )。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倒裝體係、強調社會情感,將應用社會心理學討論融閤於各個主題的討論之中,是這本社會心理學譯著的主要特點。
——金盛華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
在眾多的教科書當中,有幾條綫索可幫助讀者辨析和鑒彆其優劣。一,作者是否是一流的研究者。第二,作者是否有理論關懷。第三,作者是否有“文化自覺”的心態。這本優秀教材的翻譯齣版,必將滋養國內社會心理學學子的心智,幫助理解和解釋我們置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轉型心理難題。
——方文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社會心理學概述/2
解釋行為·社會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比較·社會心理學中的近因和遠因
1.2 情境的力量/4
米爾格拉姆實驗·好心的神學院學生·渠道因素·基本歸因錯誤
1.3 解釋的作用/7
詮釋現實·圖式·刻闆印象
1.4 自動和受控過程/11
無意識過程的類型·無意識過程的功能
1.5 進化與人類行為:我們的共同基礎是什麼/12
人的普遍性·群居、語言和心靈理論·親本投資·避免自然主義謬誤
1.6 文化與人類行為:我們如何不同/16
自我定義中的文化差異·工作場所中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迪剋和小強·你是誰·一些限定條件·文化和進化作為理解情境的工具
1.7 研究工作/22
理論與假設·相關性研究和實驗研究
1.8 其他類型的研究/24
本章小結/25
第一部分 與他人的聯係
第2章 群體
2.1 群體生活的本質與目的/28
2.2 社會助長/29
初始研究·解決矛盾·僅僅在場還是評價憂慮·當前的觀點·實際應用
2.3 去個性化和暴民心理學/36
群體的突生性質·去個性化和群體意識·自我意識和個性化
2.4 群體決策/43
群體迷思·群體決定:冒險還是保守·群體極端化·現代生活中的極端化現象
本章小結/51
第3章 吸引
3.1 關於吸引的研討/53
3.2 親近/54
對於親近和吸引的探討·對於親近效果的解釋
3.3 相似性/60
相似性和吸引的研究·相剋相生·為什麼相似性促進吸引
3.4 容貌的吸引力/64
容貌吸引力的影響·為什麼容貌吸引有這樣的功效·異性偏好與可感知的吸引力之間的性彆差異
3.5 理論綜閤/77
人際吸引的酬賞視角
3.6 人際吸引的社會交換視角/78
本章小結/79
第4章 關係
4.1 關係概述/82
4.2 關係的重要性/83
4.3 歸屬的需要/83
關係和自我感·關係與社會認知·關係和情感生活
4.4 我們和他人關聯的起源/89
依戀理論·依戀類型
4.5 和他人關聯的不同方式/93
不同類型關係的基礎·交換和共有關係·權力和等級關係
4.6 親密關係/99
婚姻不滿·建立牢固的親密關係
本章小結/104
第5章 社會自我
5.1 自我概念的基礎/108
生物學氣質·傢庭影響和兄弟姐妹動力·情境和自我感·文化和自我概念·性彆和自我概念
5.2 自我認知/116
自我認知的組織功能·自我認知的動機功能·自我作為社會知覺的一個標準·關於自我的錯覺和偏見
5.3 自我評價/121
特質自尊和狀態自尊·自我價值的偶發性·社會認可和自尊·自我評價的動機·文化與自尊·文化變遷和自尊·高度自尊的可能危險
5.4 自我呈現/127
有關公共自我的觀點·自我設障:保全你的臉麵·自我呈現與語言
本章小結/131
第二部分 尉晌他人
第6章 社會影響
6.1 什麼是社會影響/137
6.2 從眾/137
無意識模仿與變色龍效應·信息性的社會影響與謝裏夫的從眾行為實驗·規範性社會影響與阿希的從眾實驗·影響從眾壓力的因素·少數人的觀點對多數人的影響
6.3 服從權威/148
米爾格拉姆實驗的設置·對抗的影響力·你會服從嗎
6.4 依從/155
基於理由的路徑·基於情緒的路徑
6.5 抵禦社會影響/162
本章小結/163
第7章 態度與勸導
7.1 態度的基本要素/167
態度的三個組成要素·測量態度
7.2 態度的功能/169
態度的實用功能·態度的自我防衛功能·態度的價值錶達功能·態度的知識功能
7.3 勸導與態度改變/174
勸導的兩種路徑·勸導的主體、內容與客體
7.4 媒體與勸導/183
媒體令人驚訝的弱影響·媒體與社會現實觀念
7.5 抵製勸導/187
有意偏見與抵製·先前信念與抵製·知識與抵製·態度免疫
本章小結/190
……
第8章 態度與行為
第三部分 社會思想
第9章 歸因
第10章 社會判斷
第11章 刻闆印象、偏見與歧視
第四部分 社會情感
第12章 情緒
第13章 侵犯與利他
第14章 道德,公正及閤作
精彩書摘
本章小結
1.社會心理學是關於個人在社會情境中的感情、思想和行為的科學研究。
2.社會心理學強調情境對於行為的影響。人們往往低估情境對於其自身和他人行為所起的作用而高估個人性情對於導緻行為的重要性。這兩種傾嚮閤在一起被稱作基本歸因錯誤。
3.社會心理學也關注解釋對於情境理解的作用。人們總以為自己對情境的理解是直接的,其中不存在任何中介性的思維過程。事實上,即便是對最簡單對象的感知也牽涉到大量的推理以及使這種感知成為可能的認識過程。
4.圖式是人們用以理解社會情境和自然刺激的主要工具。它是一套關於反復齣現的、高度類似的刺激和情境的知識儲存。圖式告訴我們如何解釋隋境,一如何在其中行動。刻闆印象是我們對於形形色色的人的圖式——警察、拉美裔、雅皮士,等等。刻闆印象能夠引導解釋和行為,但它們往往被誤用,或其本身就與事實不符。它們有可能破壞互動或導緻不公正的行為。
5.人們對情境的解釋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動化的、無意識的,因此,人們有時並不清楚他們何以達到一個特定的結論或是錶現齣一個特定的行為。
6.進化論視角聚焦於那些普遍性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它讓我們想到,這些習慣有可能先天性地存在於我們的基因當中。有部分進化論者提齣,兩性差彆可從不同的親本投資中得到解釋。他們還討論瞭一些更側重於認知方麵的普遍性特徵,比如語言。人們如何習得語言、又以何種速度發展語言能力,這些在所有文化中都是相似的。同樣的還有心靈理論,顯而易見,所有文化中的正常人都會在生命早期形成心靈理論。
7.不同文化中存在範圍極廣的行為和意義的差異,有時這些差異是非常強烈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差異是社會關係方麵的互賴(即社會成員與他人之間具有多種高度固定的關係)或獨立(即社會成員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類型較少,也較為鬆散)程度。這些差異影響著自我觀念、對自然和人際關係的理解,甚至基本的感覺和認知過程。
8.社會心理學傢的研究目的是對和社會世界中的種種行為有關的假設進行考察。
前言/序言
“翻譯是項艱苦而需要耐心的工作。這是我校閱完本書最後一頁時,留下的最為強烈的感受。”這是19年前我在近70萬字的《社會心理學的曆史與體係》一書殺青時,在“譯後記”中寫下的一段話。從那以後,我不止一次地發誓,決不再從事翻譯瞭,但最終卻一次次自食其言,翻譯依舊構成瞭我的學術生涯持續不輟的一部分。有時是因為友人或齣版社相約而無法拒絕,多數情況下或是因為那些需要翻譯的著作充滿瞭巨大的學術魅力,讓你覺得無論怎樣的殫精竭慮都值得付齣;或是因為在我25年前投身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學科研究時,就已經將從事相關的著述視為自己今生今世無法改變的一種生活方式瞭。其實,在以往的25年中,不僅我自己,我的諸多好友和學生們也都先後被拖入過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我們閤作翻譯的那些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文譯本中,他們一樣都付齣瞭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年復一年,在這些由調查、著述、討論、翻譯構成的學術生活中,雖然我們漸漸變得成熟和理智起來,但最終自然也付齣瞭馬齒徒增、老眼昏花、兩鬢斑白的代價。
按理說,結束一項工程浩大的翻譯工作,理當好好慶賀一下。現在寫下這樣一段略帶苦澀的感言並不是為瞭有意渲染翻譯工作的艱難或崇高,而委實是因為有感而發。記得前些日子有人告訴我,他遇到瞭一位我20年前的朋友。友人繪聲繪色地嚮他描述瞭我的一些經年往事,其中實屬“罪大惡極”的是,我的另一位朋友曾和我共同翻譯一本著作,因為無法按時交稿,竟被我“逼”得大病期間一邊掛著吊針,一邊哭著趴在病床上完成翻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這麼“窮凶極惡”過,但在他多少有些誇張的描述中我和“文革”中建構齣的《收租院》裏的惡霸地主劉文彩沒有什麼兩樣。雖然我自信不會這般無情,將一位五尺漢子逼得老淚縱橫,但我還是得承認,在一遍遍催促稿件——尤其是多人閤作的稿件時說的那些“難聽的話”,有時確實讓人無法忍受。在以往25年的學術生涯中,其實我也一樣常常有被人相逼的時候,每逢此時那種高度的焦躁不安確實讓人想大哭一場。
我沒有因此而哭過,不是因為堅強,而是因為我知道哭完以後你還得重上“戰場”。翻譯也好,寫作也好,在你選定以著述作為“飯碗”或生活方式之一種的那一瞬間,就無可推卸地落到你的肩上。就像戰士無法拒絕扛槍、農民無法拒絕扶犁、工人無法拒絕掄錘,一個以文字和敘述為業的教師,當然也無法拒絕寫作,這是你最重要的社會認同或社會價值所在。這其實也是我在一再的賭咒發誓之後,還是重蹈覆轍或“舊病復發”的原因所在。
這部《社會心理學》的翻譯也是在多人的閤作下完成的。參加翻譯的包括周曉虹(前言)、秦晨(第l章)、鬍潔(第2章、第3章)、樊佩佩(第4章)、邢宇宙(第5章)、李翠華(第6章)、錢力成(第7章、第8章)、時昱(第9章、第10章)、餘令(第11章、第12章)和魯肖麟(第13章、第14章),並由周曉虹(第6章和第10章)和秦晨(其餘12章)承擔瞭全書的校對工作。除瞭正文的翻譯以外,邢宇宙、李翠華和餘令承擔瞭人名的翻譯和整理工作,周曉虹、錢力成和秦晨承擔瞭術語匯編的翻譯和核對工作,鬍潔、錢力成和郭浩則承擔瞭全書的圖錶製作T作。雖然譯者基本上都是我的博士或碩士研究生,但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錶現齣的領悟力和創造力卻常常在令我瞠目結舌的同時,給我以幫助和啓發,這一切為全書翻譯的順利完成提供瞭可能。
探索人心深處的奧秘:一本關於群體行為、個體影響與社會互動的引人入勝的讀物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吉洛維奇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介紹,它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人類最基本驅動力、群體動態以及個體如何在復雜社會網絡中導航的窗口。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塑造我們決策、影響我們態度、甚至定義我們身份的關鍵因素。這本書將帶領我們踏上一段發人深省的旅程,揭示人類行為背後的強大力量,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 第一部分:群體塑造的我們——社會影響的無形之手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而社會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刻的。本書將深刻剖析“社會影響”這一核心概念,揭示它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從眾的力量:順應與反叛的微妙平衡 我們將首先審視“從眾”現象,即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自身態度或行為的傾嚮。你是否曾因為多數人的選擇而妥協,即使內心並不認同?書中將通過經典實驗(如阿希的從眾實驗)和現實生活中的生動案例,闡釋從眾的心理機製,探討其背後的原因,例如對歸屬感的渴望、對信息準確性的尋求,以及對社會規範的遵循。我們還將討論從眾的積極和消極影響,以及個體如何在保持獨立思考與融入群體之間找到健康的平衡。瞭解從眾,能夠幫助我們識彆和抵製不閤理的群體壓力,做齣更符閤自身價值觀的選擇。 服從的真相:權力與權威的邊界 在社會結構中,權力與權威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書將深入探討“服從”現象,即個體遵從具有權威性人物指示的行為。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將再次成為我們理解這一復雜心理過程的起點。我們將解析服從背後的心理動因,例如責任分散、情境壓力以及對權威的尊重。同時,我們也將警示無條件服從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並探討如何在尊重權威的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和道德判斷。理解服從,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權力的潛在危險,以及如何避免成為不道德指令的執行者。 說服的藝術:信息傳播與態度改變的策略 信息是如何在我們之間傳遞,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看法的?本書將詳細闡述“說服”的過程,分析說服者常用的策略和技巧。我們將探討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信息的邏輯性與情感訴求,以及聽眾的個體特徵(如已有態度、動機等)在接受說服過程中的作用。從廣告宣傳到政治演講,從人際溝通到社會運動,說服無處不在。理解說服的原理,不僅能幫助我們識彆和抵製被操縱的風險,也能提升我們在溝通和錶達中的影響力。 群體極化與群體思維:集體決策的陷阱與機遇 當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他們的觀點往往會變得更加極端,這就是“群體極化”。而當群體追求一緻性而忽視其他可行方案時,則可能導緻“群體思維”。本書將深入分析這兩種現象的發生機製,探討其可能帶來的負麵後果,例如在政治決策、企業管理甚至個人選擇中的失誤。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如何通過引入不同意見、鼓勵批判性思考等方式,來規避群體極化和群體思維的陷阱,從而做齣更明智、更周全的決策。 第二部分:個體的心智地圖——認知、情感與動機的交織 在群體的影響之外,我們自身內在的心理過程同樣是理解個體行為的關鍵。本書將深入探索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形成判斷、如何被動機所驅使。 認知偏差的羅網:我們如何誤讀世界 我們的思維並非總是理性而準確的。書中將揭示一係列常見的“認知偏差”,例如確認偏差(傾嚮於尋找支持自己已有觀點的證據)、錨定效應(過分依賴最先獲得的信息)以及可得性啓發(更容易迴憶起那些鮮活、生動的例子)。我們將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示這些偏差如何在我們的日常決策中發揮作用,有時導緻我們做齣不閤邏輯的選擇。理解這些偏差,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並努力培養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 歸因的邏輯: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行為時,我們總會試圖去解釋其原因,這就是“歸因”。本書將介紹“歸因理論”,探討我們是傾嚮於將行為歸結於其內在特質(如性格、能力)還是外在情境因素。我們將分析“基本歸因錯誤”(傾嚮於高估他人行為的內在原因,低估情境因素)以及“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傾嚮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而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其內在特質)。理解歸因,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理解他人,減少誤解和衝突,也更能反思自己行為的真正動因。 態度與行為的聯係:言行是否一緻? 人們的態度是否總是與他們的行為一緻?本書將探討“態度”這一核心概念,包括其形成、測量以及對行為的影響。我們將討論當態度與行為不一緻時,人們會如何調整,例如通過改變態度來與行為保持一緻,或者通過閤理化行為來緩解認知失調。理解態度與行為的復雜聯係,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洞察人際互動中的真實意圖。 動機的力量:驅動我們前行的內在引擎 是什麼促使我們行動?本書將深入剖析“動機”的本質,探討內在動機(例如興趣、好奇心、成就感)與外在動機(例如奬勵、懲罰)的區彆與聯係。我們將探討需要理論,例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以及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歸屬動機等。理解動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驅動力,也更能理解他人的行為。 第三部分:社會互動的動態——關係、偏見與閤作 人類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的互動構成的。本書將關注個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群體層麵上齣現的偏見、歧視和閤作等重要社會現象。 吸引力的密碼:為何我們會喜歡或不喜歡某人? 人際吸引是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本書將深入探討影響人際吸引的多種因素,例如鄰近性(我們更容易被身邊的人吸引)、相似性(相似的價值觀和態度會增加吸引力)、互補性(在某些方麵互補也能增進吸引力)以及外貌吸引力。我們將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我們對他人形成親近或疏遠的感受。 偏見的根源與消弭:打破成見,走嚮平等 “偏見”和“歧視”是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本書將深入剖析偏見的形成機製,包括社會學習、群體認同以及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認知差異。我們將討論刻闆印象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偏見對個體和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跨群體接觸和法律製度等多種途徑,來減少和消除偏見,促進社會的包容與平等。 助人與攻擊:利他行為與侵犯行為的心理學 人類的行為既有善良的一麵,也有衝突的一麵。本書將探討“助人行為”(利他行為)的心理動因,例如同情心、社會交換理論以及旁觀者效應。同時,我們也將深入分析“攻擊行為”(侵犯行為)的根源,包括生物學因素、挫摺-攻擊假說以及社會學習理論。理解這些行為的心理機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性,並思考如何促進閤作、減少衝突。 閤作的智慧:群體如何實現共同目標 閤作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基石。本書將探討閤作行為的心理學原理,例如社會規範、公平感以及互惠原則。我們將分析在群體中,個體如何剋服自身利益的考慮,為瞭共同目標而努力。從團隊協作到國際關係,閤作的智慧無處不在。理解閤作的心理機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和參與團隊活動,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結語: 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輸入,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審視與社會洞察。通過對“吉洛維奇社會心理學”核心概念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人類心靈的復雜畫捲,理解群體力量的強大影響,以及個體如何在社會洪流中 navigatet。無論你是想更深入地瞭解自己,還是想更清晰地認識周圍的人和事,這本書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視角和深刻的啓迪。它將引導你用新的眼光去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發現隱藏在日常互動中的心理奧秘,最終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更能理解人心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