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三位很好专家合著,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周晓虹及他的心理学团队倾力翻译。颠覆传统的知识架构,内容创新,是一本可以将研究当作寓言来读的教科书。
本书作者们大胆运用了与一般社会心理学框架相比倒装的框架,来建构范围广泛的知识体系,其主导结构变成了与他人联系(包括群体、吸引、关系、自我四章)、影响他人(包括社会影响、态度与劝导、态度与行为三章)、社会思想(包括归因、社会判断及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三章)、社会情感(包括情绪、侵犯与利他及道德、公正及合作三章)。与一般美国教材的社会心理学体系不同,吉洛维奇等人的社会心理学没有单独安排社会心理学在健康、环境和司法领域运用的应用性内容,而是在各章讨论中强化了各个主题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联系。
作者简介
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并担任该校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他的研究关注人们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评估来形成判断、信念和行动决策。吉洛维奇曾获罗素杰出教学奖,是美国心理学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会员,以及特异功能研究委员会成员。他的其他专著包括《我们如何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日常生活中人类理性的不可靠性》(How We Know What Isnt So: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他还曾与加里·贝尔斯奇(Gary Belsky)合著《聪明人为何在金钱问题上犯大错——以及如何改正》(WhySmart Peiople Make Big Money Mistakes——and to Correct Them),与戴尔·格里芬(DaleGriffin)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合著《启发与偏见:直觉判断的心理学》(Heuristics and Biases: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ement)。
达彻尔·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并担任该校和平与幸福发展中心主任。他的研究关注道德、权力,以及爱、同情和感激等亲社会情感。他曾获西部心理学会(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杰出研究贡献奖、文学与科学杰出教学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优秀教师奖。他是美国心理学协会会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会员。他曾与基思·奥特(Keith Oatley)及珍尼弗·詹金斯(Jennifer Jenkins)合著《理解情绪》(Understanding
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 E.Nesbitt),为密歇根大学的西奥多·M·纽科姆(Theodore M.New comb)杰出心理学教授,也是该校文化与认知项目的联合主任,同时还是密歇根社会研究所的高级科学家。他的研究关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思维、感知和行为上的差异。尼斯比特曾获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学会的威廉·詹姆斯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其所撰写的其他专著包括《思维地理:亚洲人与西方人以何种不同方式思考……以及何以如此》(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Think Differently……and Why)。他还曾与李·罗斯(Lee Ross)合著《人类推理:社会判断的策略及其缺陷》(Human Inference:Strategie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Judgement)以及《人与情境》(The Person and the Situation),与达夫·科恩(Dov Cohen)合著《荣誉文化:南方的暴力心理学》(Culture of Honor:The Psychology of Violence in theSouth )。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倒装体系、强调社会情感,将应用社会心理学讨论融合于各个主题的讨论之中,是这本社会心理学译著的主要特点。
——金盛华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在众多的教科书当中,有几条线索可帮助读者辨析和鉴别其优劣。一,作者是否是一流的研究者。第二,作者是否有理论关怀。第三,作者是否有“文化自觉”的心态。这本优秀教材的翻译出版,必将滋养国内社会心理学学子的心智,帮助理解和解释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中国社会转型心理难题。
——方文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社会心理学概述/2
解释行为·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近因和远因
1.2 情境的力量/4
米尔格拉姆实验·好心的神学院学生·渠道因素·基本归因错误
1.3 解释的作用/7
诠释现实·图式·刻板印象
1.4 自动和受控过程/11
无意识过程的类型·无意识过程的功能
1.5 进化与人类行为:我们的共同基础是什么/12
人的普遍性·群居、语言和心灵理论·亲本投资·避免自然主义谬误
1.6 文化与人类行为:我们如何不同/16
自我定义中的文化差异·工作场所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迪克和小强·你是谁·一些限定条件·文化和进化作为理解情境的工具
1.7 研究工作/22
理论与假设·相关性研究和实验研究
1.8 其他类型的研究/24
本章小结/25
第一部分 与他人的联系
第2章 群体
2.1 群体生活的本质与目的/28
2.2 社会助长/29
初始研究·解决矛盾·仅仅在场还是评价忧虑·当前的观点·实际应用
2.3 去个性化和暴民心理学/36
群体的突生性质·去个性化和群体意识·自我意识和个性化
2.4 群体决策/43
群体迷思·群体决定:冒险还是保守·群体极端化·现代生活中的极端化现象
本章小结/51
第3章 吸引
3.1 关于吸引的研讨/53
3.2 亲近/54
对于亲近和吸引的探讨·对于亲近效果的解释
3.3 相似性/60
相似性和吸引的研究·相克相生·为什么相似性促进吸引
3.4 容貌的吸引力/64
容貌吸引力的影响·为什么容貌吸引有这样的功效·异性偏好与可感知的吸引力之间的性别差异
3.5 理论综合/77
人际吸引的酬赏视角
3.6 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视角/78
本章小结/79
第4章 关系
4.1 关系概述/82
4.2 关系的重要性/83
4.3 归属的需要/83
关系和自我感·关系与社会认知·关系和情感生活
4.4 我们和他人关联的起源/89
依恋理论·依恋类型
4.5 和他人关联的不同方式/93
不同类型关系的基础·交换和共有关系·权力和等级关系
4.6 亲密关系/99
婚姻不满·建立牢固的亲密关系
本章小结/104
第5章 社会自我
5.1 自我概念的基础/108
生物学气质·家庭影响和兄弟姐妹动力·情境和自我感·文化和自我概念·性别和自我概念
5.2 自我认知/116
自我认知的组织功能·自我认知的动机功能·自我作为社会知觉的一个标准·关于自我的错觉和偏见
5.3 自我评价/121
特质自尊和状态自尊·自我价值的偶发性·社会认可和自尊·自我评价的动机·文化与自尊·文化变迁和自尊·高度自尊的可能危险
5.4 自我呈现/127
有关公共自我的观点·自我设障:保全你的脸面·自我呈现与语言
本章小结/131
第二部分 尉晌他人
第6章 社会影响
6.1 什么是社会影响/137
6.2 从众/137
无意识模仿与变色龙效应·信息性的社会影响与谢里夫的从众行为实验·规范性社会影响与阿希的从众实验·影响从众压力的因素·少数人的观点对多数人的影响
6.3 服从权威/148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设置·对抗的影响力·你会服从吗
6.4 依从/155
基于理由的路径·基于情绪的路径
6.5 抵御社会影响/162
本章小结/163
第7章 态度与劝导
7.1 态度的基本要素/167
态度的三个组成要素·测量态度
7.2 态度的功能/169
态度的实用功能·态度的自我防卫功能·态度的价值表达功能·态度的知识功能
7.3 劝导与态度改变/174
劝导的两种路径·劝导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7.4 媒体与劝导/183
媒体令人惊讶的弱影响·媒体与社会现实观念
7.5 抵制劝导/187
有意偏见与抵制·先前信念与抵制·知识与抵制·态度免疫
本章小结/190
……
第8章 态度与行为
第三部分 社会思想
第9章 归因
第10章 社会判断
第11章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第四部分 社会情感
第12章 情绪
第13章 侵犯与利他
第14章 道德,公正及合作
精彩书摘
本章小结
1.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感情、思想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2.社会心理学强调情境对于行为的影响。人们往往低估情境对于其自身和他人行为所起的作用而高估个人性情对于导致行为的重要性。这两种倾向合在一起被称作基本归因错误。
3.社会心理学也关注解释对于情境理解的作用。人们总以为自己对情境的理解是直接的,其中不存在任何中介性的思维过程。事实上,即便是对最简单对象的感知也牵涉到大量的推理以及使这种感知成为可能的认识过程。
4.图式是人们用以理解社会情境和自然刺激的主要工具。它是一套关于反复出现的、高度类似的刺激和情境的知识储存。图式告诉我们如何解释隋境,一如何在其中行动。刻板印象是我们对于形形色色的人的图式——警察、拉美裔、雅皮士,等等。刻板印象能够引导解释和行为,但它们往往被误用,或其本身就与事实不符。它们有可能破坏互动或导致不公正的行为。
5.人们对情境的解释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因此,人们有时并不清楚他们何以达到一个特定的结论或是表现出一个特定的行为。
6.进化论视角聚焦于那些普遍性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想到,这些习惯有可能先天性地存在于我们的基因当中。有部分进化论者提出,两性差别可从不同的亲本投资中得到解释。他们还讨论了一些更侧重于认知方面的普遍性特征,比如语言。人们如何习得语言、又以何种速度发展语言能力,这些在所有文化中都是相似的。同样的还有心灵理论,显而易见,所有文化中的正常人都会在生命早期形成心灵理论。
7.不同文化中存在范围极广的行为和意义的差异,有时这些差异是非常强烈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互赖(即社会成员与他人之间具有多种高度固定的关系)或独立(即社会成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类型较少,也较为松散)程度。这些差异影响着自我观念、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理解,甚至基本的感觉和认知过程。
8.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目的是对和社会世界中的种种行为有关的假设进行考察。
前言/序言
“翻译是项艰苦而需要耐心的工作。这是我校阅完本书最后一页时,留下的最为强烈的感受。”这是19年前我在近70万字的《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一书杀青时,在“译后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从那以后,我不止一次地发誓,决不再从事翻译了,但最终却一次次自食其言,翻译依旧构成了我的学术生涯持续不辍的一部分。有时是因为友人或出版社相约而无法拒绝,多数情况下或是因为那些需要翻译的著作充满了巨大的学术魅力,让你觉得无论怎样的殚精竭虑都值得付出;或是因为在我25年前投身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时,就已经将从事相关的著述视为自己今生今世无法改变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其实,在以往的25年中,不仅我自己,我的诸多好友和学生们也都先后被拖入过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我们合作翻译的那些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文译本中,他们一样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年复一年,在这些由调查、著述、讨论、翻译构成的学术生活中,虽然我们渐渐变得成熟和理智起来,但最终自然也付出了马齿徒增、老眼昏花、两鬓斑白的代价。
按理说,结束一项工程浩大的翻译工作,理当好好庆贺一下。现在写下这样一段略带苦涩的感言并不是为了有意渲染翻译工作的艰难或崇高,而委实是因为有感而发。记得前些日子有人告诉我,他遇到了一位我20年前的朋友。友人绘声绘色地向他描述了我的一些经年往事,其中实属“罪大恶极”的是,我的另一位朋友曾和我共同翻译一本著作,因为无法按时交稿,竟被我“逼”得大病期间一边挂着吊针,一边哭着趴在病床上完成翻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这么“穷凶极恶”过,但在他多少有些夸张的描述中我和“文革”中建构出的《收租院》里的恶霸地主刘文彩没有什么两样。虽然我自信不会这般无情,将一位五尺汉子逼得老泪纵横,但我还是得承认,在一遍遍催促稿件——尤其是多人合作的稿件时说的那些“难听的话”,有时确实让人无法忍受。在以往25年的学术生涯中,其实我也一样常常有被人相逼的时候,每逢此时那种高度的焦躁不安确实让人想大哭一场。
我没有因此而哭过,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我知道哭完以后你还得重上“战场”。翻译也好,写作也好,在你选定以著述作为“饭碗”或生活方式之一种的那一瞬间,就无可推卸地落到你的肩上。就像战士无法拒绝扛枪、农民无法拒绝扶犁、工人无法拒绝抡锤,一个以文字和叙述为业的教师,当然也无法拒绝写作,这是你最重要的社会认同或社会价值所在。这其实也是我在一再的赌咒发誓之后,还是重蹈覆辙或“旧病复发”的原因所在。
这部《社会心理学》的翻译也是在多人的合作下完成的。参加翻译的包括周晓虹(前言)、秦晨(第l章)、胡洁(第2章、第3章)、樊佩佩(第4章)、邢宇宙(第5章)、李翠华(第6章)、钱力成(第7章、第8章)、时昱(第9章、第10章)、余令(第11章、第12章)和鲁肖麟(第13章、第14章),并由周晓虹(第6章和第10章)和秦晨(其余12章)承担了全书的校对工作。除了正文的翻译以外,邢宇宙、李翠华和余令承担了人名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周晓虹、钱力成和秦晨承担了术语汇编的翻译和核对工作,胡洁、钱力成和郭浩则承担了全书的图表制作T作。虽然译者基本上都是我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领悟力和创造力却常常在令我瞠目结舌的同时,给我以帮助和启发,这一切为全书翻译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可能。
探索人心深处的奥秘:一本关于群体行为、个体影响与社会互动的引人入胜的读物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介绍,它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最基本驱动力、群体动态以及个体如何在复杂社会网络中导航的窗口。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塑造我们决策、影响我们态度、甚至定义我们身份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发人深省的旅程,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强大力量,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第一部分:群体塑造的我们——社会影响的无形之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而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的。本书将深刻剖析“社会影响”这一核心概念,揭示它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从众的力量:顺应与反叛的微妙平衡 我们将首先审视“从众”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你是否曾因为多数人的选择而妥协,即使内心并不认同?书中将通过经典实验(如阿希的从众实验)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阐释从众的心理机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对归属感的渴望、对信息准确性的寻求,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循。我们还将讨论从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与融入群体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了解从众,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抵制不合理的群体压力,做出更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选择。 服从的真相:权力与权威的边界 在社会结构中,权力与权威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服从”现象,即个体遵从具有权威性人物指示的行为。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将再次成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心理过程的起点。我们将解析服从背后的心理动因,例如责任分散、情境压力以及对权威的尊重。同时,我们也将警示无条件服从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探讨如何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理解服从,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权力的潜在危险,以及如何避免成为不道德指令的执行者。 说服的艺术:信息传播与态度改变的策略 信息是如何在我们之间传递,又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看法的?本书将详细阐述“说服”的过程,分析说服者常用的策略和技巧。我们将探讨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信息的逻辑性与情感诉求,以及听众的个体特征(如已有态度、动机等)在接受说服过程中的作用。从广告宣传到政治演讲,从人际沟通到社会运动,说服无处不在。理解说服的原理,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别和抵制被操纵的风险,也能提升我们在沟通和表达中的影响力。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集体决策的陷阱与机遇 当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他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而当群体追求一致性而忽视其他可行方案时,则可能导致“群体思维”。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机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例如在政治决策、企业管理甚至个人选择中的失误。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通过引入不同意见、鼓励批判性思考等方式,来规避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的陷阱,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周全的决策。 第二部分:个体的心智地图——认知、情感与动机的交织 在群体的影响之外,我们自身内在的心理过程同样是理解个体行为的关键。本书将深入探索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形成判断、如何被动机所驱使。 认知偏差的罗网:我们如何误读世界 我们的思维并非总是理性而准确的。书中将揭示一系列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差(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证据)、锚定效应(过分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以及可得性启发(更容易回忆起那些鲜活、生动的例子)。我们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这些偏差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决策中发挥作用,有时导致我们做出不合逻辑的选择。理解这些偏差,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并努力培养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 归因的逻辑: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总会试图去解释其原因,这就是“归因”。本书将介绍“归因理论”,探讨我们是倾向于将行为归结于其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还是外在情境因素。我们将分析“基本归因错误”(倾向于高估他人行为的内在原因,低估情境因素)以及“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理解归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减少误解和冲突,也更能反思自己行为的真正动因。 态度与行为的联系:言行是否一致? 人们的态度是否总是与他们的行为一致?本书将探讨“态度”这一核心概念,包括其形成、测量以及对行为的影响。我们将讨论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人们会如何调整,例如通过改变态度来与行为保持一致,或者通过合理化行为来缓解认知失调。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复杂联系,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洞察人际互动中的真实意图。 动机的力量:驱动我们前行的内在引擎 是什么促使我们行动?本书将深入剖析“动机”的本质,探讨内在动机(例如兴趣、好奇心、成就感)与外在动机(例如奖励、惩罚)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探讨需要理论,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归属动机等。理解动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驱动力,也更能理解他人的行为。 第三部分:社会互动的动态——关系、偏见与合作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的互动构成的。本书将关注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群体层面上出现的偏见、歧视和合作等重要社会现象。 吸引力的密码:为何我们会喜欢或不喜欢某人? 人际吸引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人际吸引的多种因素,例如邻近性(我们更容易被身边的人吸引)、相似性(相似的价值观和态度会增加吸引力)、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也能增进吸引力)以及外貌吸引力。我们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我们对他人形成亲近或疏远的感受。 偏见的根源与消弭:打破成见,走向平等 “偏见”和“歧视”是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书将深入剖析偏见的形成机制,包括社会学习、群体认同以及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认知差异。我们将讨论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偏见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跨群体接触和法律制度等多种途径,来减少和消除偏见,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平等。 助人与攻击: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的心理学 人类的行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本书将探讨“助人行为”(利他行为)的心理动因,例如同情心、社会交换理论以及旁观者效应。同时,我们也将深入分析“攻击行为”(侵犯行为)的根源,包括生物学因素、挫折-攻击假说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理解这些行为的心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思考如何促进合作、减少冲突。 合作的智慧:群体如何实现共同目标 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探讨合作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例如社会规范、公平感以及互惠原则。我们将分析在群体中,个体如何克服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从团队协作到国际关系,合作的智慧无处不在。理解合作的心理机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参与团队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输入,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社会洞察。通过对“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核心概念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心灵的复杂画卷,理解群体力量的强大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洪流中 navigatet。无论你是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还是想更清晰地认识周围的人和事,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启迪。它将引导你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发现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心理奥秘,最终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能理解人心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