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帝秘录

明朝三帝秘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振鹏 著
图书标签:
  • 明朝
  • 历史
  • 帝王
  • 秘史
  • 政治
  • 宫廷
  • 野史
  • 历史小说
  • 明朝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2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714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5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明朝三帝秘录》是缪振鹏先生倾尽毕生心力著成的一部深入研究明朝衰亡历史的专著、分为《嘉靖乱宫记》、《万历荒政记》和《崇祯亡国记》三部分。本书不仅再现了宫廷之争时局乱象,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市井生活与烽火狼烟之间。作者立于嘉靖、万历、崇祯三位明帝背后以全局的眼光俯瞰历史沉浮,又俯身于严嵩、徐阶、海瑞等重臣身边用理性叙述来梳理时局脉络。本书用翔实的史料深刻刻画了君臣之间的离间、勾结与反目;官民之间的欺瞒、压迫与反抗,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也是对人性人伦的不断拷问与探究。

内容简介

  《明朝三帝秘录(修订版)》作者缪振鹏先生之明史专著《明朝三帝秘录》,计《嘉靖乱宫记》、《万历荒政记》和《崇祯亡国记》三册。《明朝三帝秘录(修订版)》讲述文起嘉靖之死,倒叙其晚年秕政,继之万历亲政三十八年的朝纲隳弛,及至结营党争、君贪臣谄、边防暗弱等内忧外患,终迫使崇祯憾恨归天!作者以世宗、神宗、思宗三朝的翔实史料,旁征博引,高屋建瓴地叙说有明一代君臣疑忌、官逼民反、江山危颓的惨剧,惊心动魄处使今人省思再三,行云流水处则为史实踵事增华。《明朝三帝秘录(修订版)》此修订版行文更雅洁疏朗,用字更精准规范。

作者简介

  缪振鹏(1910.06.07-)福建福安人。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升本科后先读历史系二年,继转教育系,1935年毕业,发表《杜威的生平及其著述》等文章,1959年到黄浦区教师红专学院,从事语文、史地教学研究,是年发表《一堂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的历史课》,1978年受聘于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特约研究员,与王守稼共同主持明清史研究。1980年以来,缪振鹏发表关于历史人口论文8篇,社会经济论文3篇,农民战争论文3篇,人物传记5篇。其中《<甲申三百年祭>及其在现代史学史的地位》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985年),《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试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人口问题》受到中外学者好评。
  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其研究明朝衰亡之专著《明朝三帝秘录》(60万字)。该书自出版以来,备受读者青睐,遂于2008年推出之精装版、2010年推出精装修订版。此外,缪振鹏先生另有一部厚积薄发之专著--《上海古代人物志》,由作家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个人专著:
  《明朝三帝秘录》(2007版、2008版、2010版)
  《上海古代人物志》(2010版)
  学术成果:
  一、关于历史人口
  1.《明代户口北增南减吗?》(一万字),1980年
  2.《论乾嘉道时期人口的飞跃增长》(万二千字),1980年
  3.《明代户口流失原因初探》(万二千字),1982年
  4.《试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人口问题(万二千字),1982年
  5.《明代上海地区的户口消长》,1985年
  6.《略论三通的人口统计》(七千字)
  7.《论三通的人口思想》
  二、关于社会经济的
  1.《明中叶江南经济和地主阶级各阶层》,1984年
  2.《松江府在明代的历史地位》,1984年
  3.《试论元明二朝上海地区的海运事业》,1991年
  三、关于农民战争
  1.《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何不到江南》
  2.《<甲申三百年祭>及其在现代史学史的地位》,1982年
  四、关于人物传记的
  1.《钱实甫传略》,1985年
  2.《明末名士陈子龙传》,1986年
  3.《艺坛巨匠,云间劣绅董其昌评传》,1990年
  4.《两朝元辅,一品乡宦徐阶传》
  5.《没落王朝的爱国科学家徐光啟》

目录

上册 嘉靖乱宫记
第一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灯火阑珊
徐阶计除严嵩父子
嘉靖晚年秕政
嘉靖之死

第二章 两道诏书兴起一片涟漪
徐、张密拟两道诏书
徐、高之争
宫府矛盾与徐阶的“落马”

第三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江南,大地言阶级的磐石江山
抑制豪强,掀起一场风波
高、徐矛盾与徐阶釜底抽薪之计的施行
蔚然可观的抚吴治绩
罢官归田

第四章 生机勃勃,繁花似锦
形势变化圣明朝统治者提出的新挑战
登用人才,整饬吏治
北方边防与贡市
清剿“广寇”,安定海疆
治理河漕,恢复海运

第五章 两雄不并立,恩怨相接
两雄反目,张居正联手冯保扳倒高拱
王大臣之狱
坚持封贡,安定北疆
征剿“粤寇”,抚定西南
综核名实,整饬吏治

第七章 威权震主,落叶归根
夺情恋栈罪言官
怙宠寡恩,劳悴以终
徐、高、张三名相与海瑞不同的命运
结局

第八章 结束语
闭关和开放关系国家的盛衰”
改革需要有行之见效的政治措施
整饬吏治、综核名实、讲求效率
明末危道
社会风气的衰败

中册 万历荒政记
引言 万历后期的政治滑坡

第一章 神宗初政的风风雨雨
新权贵的反攻倒算
功臣受牵连,新政岌岌可危
锐气神宗掌政之初

第二章 举朝关注的国本之争
《忧危竑议》与妖书案
对太子的歧视与对福王的偏爱
梃击案

第三章 纲纪沦胥,党争再起
阁权下降,言官重新抬头
廷臣自结邦派,争权夺位
辛亥京察与打击东林党人

第四章 皇帝倦勤荒怠,万畿丛脞
“无为而治”与“无此不为”
缺宦不补,官吏弃官

第五章 财迷心窍,矿使四出
群臣力谏无用,天子大兴矿税
矿使横行,民变四起

第六章 武功之每况愈下
宁夏孛拜父子的叛乱
平杨应龙的叛乱

下册 崇祯亡国记
引言

第一章 熹宗初政,邪正分庭
移宫案起,党争复燃
祸起萧墙,客魏擅权
权奸互结,大狱陡兴

第二章 一波三折的辽东战守
辽沈沦陷,再起熊廷弼经略辽东
经抚不协,再误封疆
孙承宗力挽危疆,功败垂成

第三章 袁崇焕受命巡抚宁远
袁崇焕力挫努尔哈赤
用间与和谈及袁王抵牾
南线牵制问题——毛文龙在辽东战守中的作用
宁锦大捷,袁崇焕再遭摒弃

第四章 崇祯初政的风风雨雨
朱由检拨乱反正,劳而无功
风云突变,再起袁崇焕督师辽东

第五章 建州大举入侵
京城保卫战,皇太极计害袁崇焕
孙承宗督理兵马收复四城

第六章 风雨飘摇中的崇祯政权
周延儒、温体仁辅政,明政权成土崩瓦解之势
杨嗣昌入主兵权,明政权面临穷途末路
朱由检抱恨殉国

精彩书摘

  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后,可算是徐阶交好运、扬眉吐气的时候了。曾经煊赫一时的严嵩最后以老病寄食墓舍死。严嵩父子横行一世,落得这样一个可耻的下场,压在徐阶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此时总算落下。这几年中,国家情况有什么变化?世宗又是怎样安排他的晚年生活的?计除严嵩之后,徐阶对国家有什么新的贡献?
  晚年的朱厚熜,因健康情况不佳,性情更加古怪,生活更加荒唐而迷信。严嵩被斥逐以后,他失去一个善于奉承的臣僚,不免感到精神空虚,曾向徐阶表示,要让太子来监国,自己深居西内,修玄学道,以求长生。徐阶以祖宗无此先例劝阻,嘉靖帝便退而要求徐阶支持他的玄修,徐阶只能屈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便遵谕派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访求方士及符箓、秘书。他们在外二年,得秘法数千册,荐方士唐秩、刘文彬等数人。儆、大任都擢升为侍讲学士,赐第京师。
  早在嘉靖四十年(1561)冬十一月,大内发生火灾,损失惨重!凡皇帝的一切服御及先朝异宝,除被盗外,尽付一炬。事情是这样发生的:相传那天晚上,世宗喝醉了酒,与年仅十三岁的宫姬尚美人在貂帐中试放小烟火,延灼帏帐,因酿成一场大火。此后便屡诏户部及云南、广东、福建等省征购珠宝、玉石、香料等诸玩好,屡进都不称意。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他对阁臣说:“自访取龙涎香以来二十余年,所上未及数斤,昨尽毁于火。其示耀(户部尚书高耀)设法取用。”户部复请派人至闽、广购之,诏“官不必遣,即令所在抚按官急购以进。京师商人有收得者,令平价以售,有司毋得折减。仍别购沉香、海香各二百斤,杂香各二三十斤。”高耀为了取悦献媚,用高价向侍内购买从大内大火中窃匿的龙涎香八两,趁圣诞节建坛祈祷日献上去,竟得到赞赏,保了位,升了官。从此以后,征索与日俱增,无有止境。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户部奉谕购珍珠八样二万五千八百颗,宝石三色五千块以进。上谕说:“祖宗时内藏之蓄俱已用尽。”接着又开一串品名,要户部于六月十五日以前解进。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谕户部说:“两广托辞倭寇骚扰,无用心采珠者,云南无事,宝石亦不至,高耀何不催办?姑限四月内报完,若再稽缓,汝部查名论治。”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月谕户部说:“云南矿金银久不见进。前次金数太少,必至金二三千两,银万两方可解用。其行催办足色九成金三千,八成、七成金各三千,库银十万,分为两次以进。并催广东、云南珠石未至者。”翻开实录,这一类记载年年月月都有,举不胜举。晚年的朱厚熜,追求金玉珠宝是如何违反常情、贪婪无厌,也可以反映出宫廷中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期还有抄严世蕃家产所得的数不清的金玉珠宝,除供景王婚礼外,尽充内廷赏赐。内官得以大饱私囊。高耀原来以重贿结纳严世蕃得到户部尚书的官职,世蕃伏法后,他失去后台,便以献纳金玉珠宝讨好世宗,从而保持了禄位,成为一个献宝尚书。
  朱厚熜晚年的另一个荒唐追求是报献祥瑞。早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八月,永和王知燠献白鹿上寿,三十六年(1557)冬十月,玄岳诸山献紫芝。接着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御史路楷相继上献。三十七年(1558)四月胡宗宪获白鹿一只,五月又获另一只于齐云山。世宗说:“一岁二瑞,是上天的眷念,命在玄极殿,太庙设坛告谢,百官表贺。升胡宗宪再献官一级,晋秩兵部上书兼节制巡抚及操江都御史。三十九年(1560)八月,宗宪再献白龟二,五色芝五本,令幕僚东南名士徐渭草本。世宗得此更加高兴,赐龟名玉龟,芝名仙芝。此风一开,天下群起附和,到这一年秋七月,礼部类进四方献芝凡一千八百六十四本,诏更求径尺的。四十四年(1565)六月有白芝生于献帝旧庙,世宗大喜,改宫名玉芝宫,岁时祭祀,大小吉凶必告。内外臣工投其所好,竞相投献,以取得赏赉。四十三年(1564)八月,太医院御医王佥进献万寿香山三座,聚芝三百六十本,赐白金十两。这一年天下臣民进秘法、仙桃、瑞芝及为建道场、祝长生的极多,都得到不同的赏赉。
  还有更为荒唐的,四十三年(1564)五月,世宗夜坐庭中,御幄后忽然获得一桃,左右有的说:“桃是天上掉下来的。”说这话的人,可能是为着讨好故意这样说的,他听罢高兴极了,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下谕修迎恩典五日。第二天又有一桃下降,夜间白兔生二子,他更加乐开了心,谕礼部谢玄告庙。不久寿鹿也生二子,于是群臣上表称贺,以为“奇祥三锡,天眷非常”。世宗亲自作诏书祷告。从此,这类荒唐事迭见不绝。满朝文武都像着了魔一样,自阁臣以下,明知其非,竟没有人敢上疏讦奏。自从杨最、杨爵、周天佐、浦鋐等以谏诤获罪送命以后,谁也不愿再去触这个霉头。
  如此二十余年,直至临终,愈演愈烈。什么叫做玄修,通俗点说,就是修仙学道的一种仪式。人们当感到自己无力抗拒自然或社会力量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希望寄托于神仙。一个真正有力量、有信心的君主,是不会真正相信神仙的。但并不排除他在必要时候可以自欺欺人。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解释世宗的心理变化?其实并不难,只需追溯到嘉靖六年
  ……

前言/序言

  同邑前辈学者缪振鹏先生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已百岁高龄。他长期研究明史,对明代由盛而衰的亡国历程尤有研究。他费时近二十载,著有《明朝三帝秘录》一书,近六十万言。其中包括《嘉靖乱宫记》、《万历荒政记》和《崇祯亡国记》。2002年4月,我从北京到上海,去看望他。他将完成的书稿付我,要我写篇序言。尽管我不治史学,但出于对前辈的尊敬,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心情,陆陆续续拜读了一遍,深感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明代建国近三百年,从洪武、永乐开国创业,辉煌一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曾雄踞东亚,号称天朝大国。而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更把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从东南亚、西南亚直达非洲东岸。但到了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天启、崇祯年间,皇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外敌和内乱、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由于一系列政策和用人的失误,加上国家机器的朽烂和贪官污吏的荼毒,尽管不乏忠臣义士,这个封建皇朝还是覆亡了。其间的历史教训,实足为后人鉴戒。《明朝三帝秘录》正是记录了明朝这段覆亡的历史。它以丰富的引证,翔实的材料,在头绪纷纭的历史迷雾中为读者清理出一件件史实的轨迹,再现了风云变色、江山危颓的惨剧。明末万历皇帝幼年由于张居正的辅佐,曾一度中兴,他长大后却尽改张居正的新政,滑向荒淫衰败;迨至天启年间,熹宗是位耽于逸乐的暗懦昏庸的君主,权力落入阉臣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他们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搞得天昏地暗。崇祯皇帝继位,也曾拨乱反正,剪除了魏阉一伙。他还算是一位宵衣旰食、尽力图治的年青皇帝,但自恃天纵聪明而刚愎自用,加上个性猜疑忌刻,对臣下罚重恩寡,听不得逆耳忠言,动不动就诛杀大臣。结果忠良尽去,为庸奸所误,内外方略都一错再错。国之干城,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一个个被诛被磔,而周延儒、温体仁等奸腻却操持国柄。又加滥用宦官监军,政出多门,互相牵扯推委,身为封疆大吏的经略、督巡也弄得有令难行。辽东与后金的战争耗兵糜费,不能不对内横征暴敛以应供给,更加各级官吏中饱私囊,终于民穷财尽,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沦为盗贼,乃至酿成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崇祯后期,不但清兵战骑多次越过长城,掳掠州府,直逼京畿,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更分别称王称帝。最后,李闯王的兵马自居庸关入,守官纷纷跪降。义军入京都,崇祯走投无路,只好吊死在煤山之上。这种亡国惨剧,在历史上也可说少见,简直令人惊心动魄!《明朝三帝秘录》对明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剖析,所引皇帝上谕和诸臣廷疏,均属可稽。读之,让人如闻历史的心声,其人其事莫不浮现于眼前。掩卷沉思,更觉历史的沉重和人事的可叹!可歌!可泣!
  以史为鉴是中国人治史的主要目的和传统,也是中国人历来所崇奉的重要的历史价值观。从前人的历史中吸取兴亡的经验和教训,以为今用,作为今人治国安民的鉴戒,这应是顺理成章的。古人谓殷鉴不远。对于我们今人来说,明鉴尤不远。明末之乱似若隔世,其治乱的种种缘由,值得今人三思。毛泽东曾说历史的经验不可以忘记,我想,道理也正在这里。所以,我认为《明朝三帝秘录》不但是有学术价值的史书,也是一部体现古为今用的可为我们今天或后代提供历史炯戒的好书。
  缪振鹏先生尚著有书稿《上海古代人物志》,并发表有治史论文十多篇。他治学严谨,持论有故,占有资料丰富,往往旁征博引,令人敬佩,实足为后人垂范!��
  《明朝三帝秘录》的书稿交付作家出版社后,编辑查阅引文出处,为老人做了大量的校勘工作,极为认真负责,其精神也十分令人感动!�牎 �
  张 炯

史海钩沉:一个时代的侧影 书名:《帝国黄昏:明末士人的挣扎与抉择》 作者: 史鉴斋 出版社: 鸿文社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集 页数: 850页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帝王更迭的宏大叙事,它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特定群体——明朝末年的中下层士人阶层。在那个风云变幻、王朝气数将尽的时代,他们是时代的观察者,是传统价值的坚守者,更是历史洪流中的受难者。 《帝国黄昏》深入剖析了弘治中兴之后,文官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帝国的根基。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紫禁城内的权力斗争,而是那些寒窗苦读、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进行着艰难而痛苦的抉择。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理想的困境”、“边缘的挣扎”与“绝境的回响”。 --- 第一部分:理想的困境——理学与时弊的对撞 明朝中后期的士人,其精神世界深受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双重塑造。然而,当他们踏入仕途,却发现自己被卷入一个充斥着党争、贿赂与空谈的官僚体系中。 一、 乡绅与朝堂的断裂: 本书细致描绘了士人阶层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演变。早期的士人以“教化一方”为己任,致力于乡约的重建与水利农桑的督办。但随着“清丈”运动的失败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士绅的经济基础受到侵蚀,传统的道德感召力在饥荒和流寇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们通过考察江南几大家族的族谱和私家文集,展示了他们如何从地方精英沦为自保的谋划者。 二、 清议与朋党的异化: “清议”本是士人对朝政腐败的一种道德批判和自我净化机制。然而,到了万历朝后期,清议演变成了无休止的政治攻击和人身依附。书中重点分析了“东林党”的兴衰,并非从政治立场上评判其功过,而是探讨其如何从一个学术团体,一步步被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我们查阅了大量未经整理的幕府档案和私人信件,揭示了许多著名清流人物在幕后为了维持声望而不得不进行的妥协与交易。 三、 经世致用:一场迟来的觉醒: 面对财政枯竭和军事危机,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将目光从经典的注疏转向实际的国计民生。本书细致梳理了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的工作轨迹,但更侧重于那些被历史湮没的小人物——那些试图改进火器铸造技术、推广新作物的基层官员。他们的努力往往因为缺乏中央的强力支持,最终如星火般熄灭,印证了在体制僵化时,个人的“经世之学”是何其的微弱无力。 --- 第二部分:边缘的挣扎——道义与生计的抉择 王朝的衰落,对知识分子的冲击是致命的。当俸禄无法发放,当传统的荣誉体系崩塌,士人面临的是生存的选择。 一、 卖文鬻产与漂泊: 我们选取了徽州、福建等地多位中生代文人的生平作为案例,展示了他们如何在“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信念与养家糊口的现实之间挣扎。有人被迫投入小说、戏曲的创作,以迎合市井趣味来换取微薄收入,这对于传统的读书人而言,是极大的精神上的贬抑。有人则放弃了科举之路,远走他乡,成为幕僚甚至地方豪强的“门客”,其道德的自我要求也随之降低。 二、 流寇阴影下的“士绅自保”: 李自成、张献忠的崛起,使得“保乡卫民”成为士人新的使命。然而,这种自保往往是以牺牲更弱势的群体为代价的。书中通过对陕西、河南地区县志中关于“团练”和“乡勇”记录的交叉比对,揭示了士绅阶层在面对流寇时,如何迅速地从道德楷模转变为地方武装的控制者,其行动逻辑已完全转向实用主义的生存法则。 三、 对“天命”的怀疑与反思: 当儒家宣扬的“天人感应”在连续的灾荒和瘟疫面前失效时,士人的精神支柱开始动摇。书中引用了大量私人日记中关于宿命论、佛教与道家思想回潮的记载,描述了知识分子内部信仰危机和存在主义式的困惑。他们开始质问:一个不公的王朝,是否还值得用生命去效忠? --- 第三部分:绝境的回响——降附、坚守与易帜 崇祯末年,一切抉择都变成了关于生死的政治宣言。 一、 “不事二主”的代价: 本书对降清和守明的知识分子进行了细致的群像勾勒。对于选择坚守南明的士人,我们不以简单的“忠臣”标签概括,而是探讨其行动背后的政治理想、家族责任以及对个人名节的极致看重。通过分析他们的遗疏和诗词,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用生命去捍卫一个行将就木的象征。 二、 新朝的“网罗”与士人的“驯化”: 对于那些最终选择归顺清廷的士人,本书详细考察了清廷的“笼络”政策,如授予官职、保留学问传承等。士人们在新的统治下,如何调整他们的思想表达,如何在“新义理”与旧的儒家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编纂史书或参与学术活动,来完成对自己历史定位的“合法化”重塑。 三、 文化的存续与流散: 最终,本书落脚于文化记忆的保存。在王朝覆灭的巨大冲击下,许多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士人,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典籍的校勘、整理和私人著述的辑录中。他们的个人命运虽然黯淡,但正是他们的努力,保证了汉文化的火种在最黑暗的时刻得以延续。 --- 本书特色 微观视角,宏大背景: 本书避免了对帝王将相的重复叙述,而是通过地方志、族谱、私人信札、账本等一手材料,重构一个士人阶层的生存图景。 多学科交叉研究: 融合了社会史、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历史事件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渗透。 拒绝标签化: 书中人物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忠”与“奸”,而是充满了人性、环境压力和时代局限下的多重考量。 《帝国黄昏:明末士人的挣扎与抉择》是一部献给所有关心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读者的严肃之作。它试图回答:在一个注定要坍塌的结构中,拥有最高道德自觉的群体,究竟能留下些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着这本厚厚的历史书有点望而却步,总担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但真正翻开后,才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是太扎实了,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政治博弈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叙述中,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章制度和权力制衡,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充满了戏剧张力。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颖,总是能提供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切入点去审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历史节点。比如,他对某次重要改革的背景分析,就深入挖掘了民间舆论对此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官方文书的记载。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画面的层次感,让人读来感觉非常真实和立体。我已经推荐给好几位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了,相信他们也会被这种深入骨髓的叙述方式所吸引。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纸张的选择,这本书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在当下的出版界已属难得。翻阅时,那种纸张特有的、略带粗粝的触感,配合着清晰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要一页一页地仔细品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引用上非常严谨,每一个重要的论断背后,似乎都有着深厚的文献支撑,这为全书增添了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我特别注意了作者对于一些民间传说的处理方式,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这种对待非主流史料的态度,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开放的心态。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既博学又谦逊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的历史考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的态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作品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一位历史人物,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展示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选择与局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关键历史转折点时的那种克制和冷静,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将所有的证据和推测都摊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辨,去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我甚至会经常在读完某一章后,放下书本,对着空气开始自己的“复盘”与“辩论”,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决策者,会做出何种不同的决断。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思维碰撞,是阅读这本书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有节奏感,不像有些历史读物那样平铺直叙,它似乎懂得如何制造“高潮”与“低谷”。有些段落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娓娓道来,让人心神宁静;而另一些关键时刻的描写,则如同暴风骤雨,节奏陡然加快,充满了紧张感和宿命感。我发现作者对“权力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探讨是贯穿始终的暗线,无论描写哪位帝王或权臣,最终都会落脚到他们为追求和维护权力所付出的个人牺牲或道德妥协上。这种深度的主题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稗官野史”的范畴,具备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价值。每一次合上书本,脑海中都会留下一些关于“帝王心术”的沉重思考,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其引人注目,那种古朴的色调和工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我特地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作者的行文风格,发现他似乎非常擅长在历史的洪流中捕捉那些微小的、却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细节。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突发的事件或人物的决策而感到心头一震,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朝堂之上,感受着权力斗争的残酷与魅力。那种笔触的细腻程度,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拥有某种洞察历史的“天眼”。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精妙,即便是历史记载中寥寥数语的帝王,在他笔下也变得有血有肉,有着常人的挣扎与野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张弛有度,既有大格局的历史梳理,又不乏小人物的生动侧写,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来的篇章会如何展开,那种悬念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不具备的。

评分

《明朝****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还不错,快递给力,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很给力,东西很给力,东西很给力,东西很给力,

评分

他现在我们没有我们我现在在

评分

精装有函套,一本被忽略的好书。

评分

书很好,还有韩涛好评非常好

评分

明末研究必备。内容值得关注的一本好书!对于研究相关问题很有帮助。

评分

没事可以看一看的历史,有趣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