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套装全2册)

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连横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通史
  • 史学
  • 中国文库
  • 历史
  • 套装
  • 两岸关系
  • 文化
  • 台湾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7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4
套装数量:2
字数:9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套装全2册)》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照通史体例修撰而成的史书。全书分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文字,是作者积数十年之力,搜集大量中外文献、档案和遗闻撰写而成。从早期经营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凡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财产、风俗、人物等,书中均有记列。本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新出版。

作者简介

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

内页插图

目录

章太炎先生序
张继先生序
徐炳昶先生序
林资修先生序
徐珂先生序
自序
凡例
卷一 开辟纪
卷二 建国纪
卷三 经营纪
卷四 独立纪
卷五 疆域志
卷六 职官志
卷七 户役志
卷八 田赋志
卷九 度支志
卷十 典礼志
卷十一 教育志
卷十二 刑法志
卷十三 军备志
卷十四 外交志
卷十五 抚垦志
卷十六 城池志
卷十七 关片志
卷十八 榷卖志
卷十九 邮传志
卷二十 粮运志
卷二十一 乡治志
卷二十二 宗教志
卷二十三 风俗志
卷二十四 艺文志
卷二十五 商务志
卷二十六 工艺志
卷二十七 农业志
卷二十八 虞衡志
卷二十九 列传一
卷三十 列传二
卷三十一 列传三
卷三十二 列传四
卷三十三 列传五
卷三十四 列传六
卷三十五 列传七
卷三十六 列传八
后序
附录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连雅堂先生所著之《台湾通史》第一次在国内印行。六月,排版将毕,其哲嗣连定一先生命余作叙。余与定一先生十余年故交,谊不敢辞,乃秉笔而言曰:
凡住居于此员舆上之民族,苟能不安僿野,黾勉前进,均必能在文化上有所贡献,以传遗后世,以沾溉人类。惟因时地不同,环境差殊,故每民族所创造之文化均必押有其环境之印记,于大同之文化体中有特异焉。此特异点与创造民族之盛衰分合有密切之关系,籀绎古史者不可不慎思而明辨之也。
我中华民族所创造之文化为世界巨大文化之一,殊无疑义。其特异点,依吾人之所探寻,盖有三端:一曰缓,二曰久,三日稳。自人类学者证明吾民族为中华之土著而外来之说绌,其奠居于斯土也已不知其绵历几万年。从有传说计起,炎、黄、羲、嗥以后盖已超过五千年。其同时之文化民族,若埃及人,若两河间人,其进入历史皆比中国较早。埃及之第十二朝(公元前二十与十九两世纪),与将来第十八朝之阿门诺斐斯四世时(公元前十四世纪),其声名文物盖已灿然大备。巴比伦之哈莫拉比王(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末),文治武功炬赫当时,其详备法典所刻之原石尚在,为历史家之异珍。希腊民族脱游牧而进农事已当我商代后期,其传说历史晚于我国者一两千年,然其文化突飞猛进,至我国春秋战国之交,已足冠冕群伦。我国炎帝族之肇始农业,当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然夏、商古史犹复晻昧,周代蹶起,文化始渐可与哈莫拉比时相比。及孔、老、墨诸子勃兴,而哲学思想始得与后进之希腊诸贤哲并驾。经历奕世,始跻于高度文化之林,则其缓也。埃及及两河间之古代文化,至公元前二三世纪已完全泯灭,希腊高尚文化,至后六世纪查士丁尼大帝封闭雅典学校后亦薪尽火绝。而中国之文化独迢遰四五千祀,未尝中绝,自秦始皇至今二千余年,史事之载于正史者无一年之缺逸,尤为世界各国之所无有,则其久也。埃及前有希克索诸王之残掠,后有亚述人之蹂践。两河间前经赫底特人之横扫,后经迦塞特人之潜入。亚述大帝国兴勃亡忽,拟迹秦、隋。迦勒底后起,数十年而灭,盖无足述。此诸国者,其兴也,驰骛震耀,举世眩;其颓也,昏昧黤黮,永永长夜。希腊人思想文艺之所诣,腾踔高跻,匪惟超前,抑几绝后,其末叶之所遭尚不致如前二方之惨凄,然在中世纪,其鸿文玄着不过匿迹于修道院蛛网尘封之间。拜占庭帝国文人名延一线之传,然亦不过尚能寻章摘句,作盲目之景行而已。我国三代、秦、汉二千余年,止有朝代之嬗易,却无浅化人民入撼文教之础石。南北朝、五代、金、元及明、清之交,虽或禹域云扰,或异族篡统,而仁人义士当兹八方同昏之际,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独握天枢以争剥复之运,卒能使旧有文化不惟不因离乱而致萎茶,反因思想之奋厉而愈启光芒。
……
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套装全2册)图书简介 内容提要: 《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是一部全面、系统梳理台湾历史发展的鸿篇巨制。本书以上下两册的篇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翔实的史料,展现了台湾自史前时期乃至近现代的演变轨迹。它不仅关注政治权力的更迭、重大的历史事件,更深入探讨了台湾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民众生活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脉络。 本书的撰写秉持着“史鉴今朝”的宗旨,力求客观呈现历史原貌。作者群通过梳理大量的官方文献、私人日记、地方志、出土文物以及口述史料,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台湾历史画卷。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是研究台湾历史的权威性参考资料。 --- 第一册:远古至清代中叶 第一部分:台湾的史前与早期人类活动 本册伊始,便将时间拉回到数万年前,聚焦于台湾岛上最早的居民。详细考察了台湾各地出土的考古遗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描绘了不同文化阶段的生存形态、工具技术、社会组织以及原始信仰。重点阐述了南岛语族(原住民文化)的起源、分布及其多元性,介绍了各族群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独特风俗、语言系统与社会结构,为理解台湾多元族群的根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早期汉人接触与外来势力的介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欧洲势力开始踏足台湾。本部分细致记述了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先后在台建立的殖民统治。重点分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台湾南部的屯垦政策、“教化”活动以及对原住民的经济剥削,并探讨了西班牙人在北部的短暂经营及其最终败退的原因。这一时期,汉人移民开始零星进入台湾西部平原,主要从事渔猎和早期的农业开发,与原住民的冲突与交流成为重要的历史主题。 第三部分:郑氏王朝的兴衰 本书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明末清初,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建立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东宁王朝(郑氏王朝)的全过程。详细记录了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的政治、军事、经济措施,包括土地的开垦、军屯制度的推行、与清朝的对峙,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分析了郑氏政权在维护汉人文化传统和巩固台湾防卫线方面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并对其最终被清廷剿灭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复盘。 第四部分:清代台湾的治理与社会变迁(康熙至乾隆时期)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台湾的治理经历了从“暂不设省”到“正式建省”的演变。本部分重点梳理了清廷在台设立府县、推行“寓兵于农”的政策,以及沿海移民“开山抚番”的复杂过程。详细记录了康熙年间的朱一贵事件、乾隆年间的林爽文事件等重大民变,分析了这些动乱背后的社会矛盾——包括官吏腐败、土地兼并、族群摩擦以及移民的艰辛生活。通过对鹿港、艋舺、台南等重要聚落的发展描绘,展现了清代台湾农业社会的初步形成与地方士绅阶层的崛起。 --- 第二册:清代后期至现代 第一部分:嘉道中晚期至同治年间的社会动荡与开港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叩关的压力对台湾产生了深远影响。本册后半段首先描述了台湾社会在嘉庆、道光年间因人口压力和资源竞争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闽客械斗”的惨烈与根源。重点剖析了英法等国对台湾的军事试探和通商要求,特别是英军的两次侵台事件。随后,详述了沈葆桢和刘铭传在台湾建省前后的“开山抚番”政策的调整,以及为应对国际形势加强海防的努力。 第二部分:刘铭传治台与现代化的开端 台湾建省后,刘铭传的施政成为研究近代化的关键节点。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刘铭传推动的各项改革:兴建铁路、架设电报、创办邮政、开采煤矿、建立新式学堂等,力图将台湾建设成为清帝国现代化的前哨。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其改革因资金短缺、地方阻力过大而遭遇的挫折与最终的失败。这一阶段,台湾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拉扯中,开始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与知识分子群体。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1945) 本书用极大的篇幅和严谨的笔触,记录了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半个世纪。详细描述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与日军的“乙未战争”的悲壮历史,以及台湾民主国短暂的存在。随后,深入分析了日本总督府的“理蕃政策”、“工业化殖民”战略,包括土地调查、经济作物种植(如樟脑、蔗糖)、以及公共卫生的建立。重点探讨了日本在教育、语言上的强制同化政策,以及台湾知识分子在不同阶段(如文化协会时期、台湾议会请愿运动)所进行的抗争与文化保留活动。 第四部分:战后初期与两岸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本书最后部分概述了战后初期(1945-1949)台湾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包括接收人员的腐败、恶性通货膨胀以及随之爆发的“二二八事件”。分析了该事件对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的深刻影响。最后,简要介绍了国共内战的延续对台湾带来的战略地位的确定,为理解台湾后续的政治发展和现代身份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 --- 全书特色: 《台湾通史》不仅是政治史的叙述,更是社会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的综合。它力求平衡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性,尤其注重对“人”——无论是原住民、闽客移民、还是日本殖民者和战后来台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与命运的描摹,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台湾复杂历史底色的权威视角。本书是历史研究者、文化学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台湾历史脉络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担心自己会不会读不下去,毕竟是史学类的大部头,总怕会枯燥乏味。没想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处理。作者像是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每一个转角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在描绘某个重要历史节点的社会风貌时,作者会穿插一些当时人物的生活片段,这些鲜活的“小故事”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我常常会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完美结合的手法,让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阅读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质,印刷的字迹清晰得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深深吸引。它不像一般的历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用一种近乎于叙事的笔调,将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作者的文笔功底深厚,对历史事件的剖析鞭辟入里,总能从细微之处洞察出宏大的时代背景。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条理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迷失在纷繁的史料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框架,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尤其是那两册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让人一见便知其分量。内容上,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它不是零散的章节堆砌,而是一部上下贯通、层层递进的宏大史诗。作者对时间线的把握极为精准,总能清晰地界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很少出现逻辑跳跃或论证含糊不清的地方。对于想构建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简直是福音。我曾尝试着去对比其他几本同类著作,发现它们在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论述上,都没有这本书来得如此详尽和令人信服。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一场漫长而充实的田野调查。它不仅仅局限于官方记载的重大事件,还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文化习俗的演变乃至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制约。这种全景式的历史书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历史人物决策时的那种冷静克制,不作道德审判,而是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分析,这体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充盈,更是一种对历史深邃的敬畏。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并且会随着时间沉淀而更显价值的鸿篇巨制。

评分

我是一个对地域文化特别有研究兴趣的人,所以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的深度和广度去的。这本书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上显然下了大功夫,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使得它的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没有陷入“唯史料论”的窠臼,而是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上,加入了富有洞察力的现代视角进行评析。这种双重视角,使得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全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思想变迁都有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从知识的表层深入到思想内核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评分

京东出品,值得信赖!

评分

2、内容:专业的人肯定要学的,业余爱好也是可以看的,读起来会比一般的书稍慢,要有点耐心,但绝不是那种完全看不懂的书,也适合收藏的。

评分

福尔摩沙,大员,台湾,还木有来得及看

评分

不错的商品,值得信赖的朋友

评分

1、质量:书很厚,但是不重,质量很好的,用的是那种厚但是轻的纸(不知道专业的叫法,很多书就是这种纸,很轻但是纸不薄,可能是质地比较疏松吧)。

评分

书很好,搞活动买的

评分

《中国文库•史学类:台湾通史(套装上下册)》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照通史体例修撰而成的史书。全书分纪4篇、志24篇、传60篇,共88篇文字,是作者积数十年之力,搜集大量中外文献、档案和遗闻撰写而成。从最早经营台湾的开拓者到清中后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仁人志士,凡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财产、风俗、人物等,书中均有记列。

评分

书不错,挺喜欢,哈哈哈哈。

评分

实现中国梦,对社会生活的广度、人们思想的深度、世界政治权利结构变化的剧烈程度的影响,都将是举世罕见的。面临这重重困难,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