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论点是极具争议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特别是作者对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势力崛起的“合法性”的重新评估,彻底打破了我过去对“乱世”的简单道德评判。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宋朝的建立视为“正统”的回归,而这本书却用扎实的史料,论证了后梁、后唐等政权在地方治理和军事制度上对北宋的诸多“继承”与“创新”。作者对后梁朱温的军事动员能力分析得尤为独到,将其从一个单纯的“篡位者”形象,提升为一个具备高度组织能力的“时代产物”。这种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它没有预设任何既定的历史结论,而是像一个冷峻的法官,要求我们根据呈现的证据,重新进行无罪推定。对于习惯于接受传统定论的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上的“自我革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对社会文化层面变迁的捕捉与归纳。它并没有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帝王将相的更迭上,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佛教、道教在唐代的传播与融合,以及胡风对中土礼仪习俗潜移默化的渗透。作者在论述“开元盛世”的物质基础时,并非简单地赞美丝绸之路的繁荣,而是深入分析了粟特商人及其商业网络如何重塑了唐帝国的经济地理和社会风貌。我特别欣赏它对“物质文化史”的引入,比如对“茶马互市”兴起背景下饮茶习俗民间化的探讨,这些细微之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生活图景的想象。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变革不仅仅是铁与血的碰撞,更是不同文化要素相互交融、最终催生新事物的过程。这本书成功地将“大历史”的骨架与“日常生活史”的血肉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关于隋唐五代历史的著作,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对于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解读,绝非泛泛而谈的叙述,而是深入骨髓的剖析。尤其是在描述关陇集团的兴衰与演变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门阀士族主导的权力舞台中央。我原以为对“贞观之治”的颂扬已是定论,但书中关于李世民用人策略中隐藏的隐忧和矛盾,却提供了一个极其新鲜的视角。那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挣扎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查阅地图,对照人物关系图,试图跟上作者那如同抽丝剥茧般严谨的逻辑链条。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追求面面俱到,反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猛烈地撞击读者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史实”。对于渴望超越表面信息,探究历史深层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毕竟隋唐五代这个时段,相关研究汗牛充栋。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拿捏。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将读者生生困死在浩如烟海的史料脚注里,而是巧妙地将学术的严谨性融入到一种近乎“悬疑小说”的叙事结构之中。尤其对“安史之乱”的爆发前夜,作者对藩镇权力结构松动和朝堂内部派系倾轧的描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危机预演。那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是通过对具体诏令、私下往来的细节捕捉来实现的,而不是空泛地喊“危机四伏”。读到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复杂博弈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在棋盘前沉思的棋手,不得不去推演每一步决策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种将历史事件“剧本化”的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时间线,而是一幕幕充满张力的人性大戏。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纸张的选择偏向于柔和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更值得称赞的是其附录部分的地图绘制和时间轴制作的精良程度。要知道,隋唐五代疆域变动频繁,地理背景的复杂性极高,如果地图模糊不清,阅读的流畅度会大打折扣。然而,本书的地图不仅标注清晰,还特别针对不同历史阶段(如安史之乱前后、藩镇鼎盛期)提供了不同版本的区域划分图,这种细致的工具性支持,极大地辅助了对军事行动和行政区划变迁的理解。它体现了一种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知道复杂的历史需要精良的“导航工具”来辅助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心打磨的,通往那个伟大而又残酷时代的“多媒体导览”。
评分谢先生的这部史学史没有走一般史学史以论带史的老路子,而是立足于唐代史学编纂、史学批评的本身进行梳理、探求。可以说是一部翔实的常用参考大作。
评分第二节 《隋书》的特点与成京
评分第七章 中唐以前史学的总结
评分从“七史”《选举志》讨论科举制的几个问题,《求是学刊》2007年 第5期
评分“郭沫若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郭沫若学刊》2005年 第3期
评分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在位时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后,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经常让大臣举荐人才。她统治时期,也有一些弊政,但当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评分北周外戚杨坚受禅登基,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即位后,实行改革。隋文帝崇尚节俭,能以身作则。隋初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隋文帝在位20多年的统治史称为“开皇之治”。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曾三次从洛阳乘龙舟至江都考察。隋炀帝的改革引起关陇贵族的不满,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军阀间接造反,最后李渊军阀篡隋自立,并逐步消灭各路军阀。
评分更正《郭沫若书信选》《再生缘》校订本注释的几则失误,《郭沫若学刊》2004年 第2期
评分再论《贞观政要》的成书问题——日本学者原田种成的“两次进书说”难以成立,《史学史研究》1997年 第04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