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世紀六十年代羅庚師到科大來任專職副校長,使作者聆聽他的教誨的機會增多,有一次他對作者講,一個人最後餘下的就是一本選集,作者當時年輕,以為這是遙遠的事,他這樣說是為瞭教育作者淡泊名利,努力學習與工作,時間匆匆,到2002年作者得病之後,就經常想起羅庚師四十多年前對作者講的這句話,作者一生坎坷,平庸,受到種種欺淩與屈辱,在此盤點人生的時候,盡管自認為一直很努力,但與那些大數學傢比,作者是如此微不足道,有愧師恩。作者無學位,非院士,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教書匠,在後人評說的時候,不會對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書匠的選集,過於苛求吧!
選文五十篇,為瞭便於查閱,按課題分類列齣。
內頁插圖
目錄
I.典型群上的調和分析
003《典型群上的調和分析》序
華羅庚
005[73.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富理埃級數的Abel求和及Dirichlet核
028[72.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I,富理埃級數的Ces~~ro求和
043[71.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II,富理埃級數的收斂判彆法
053[70.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V,關於Peter-Weyl定理
062[69.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V,Fourier級數的球求和及Fourier積分
083[58]鏇轉群上的富理埃級數的部分和
Ⅱ.多復變數的奇異積分與積分方程
091PrefaceofIntegralsofCauchyTypeontheBall
AdamKor~~nyi
093[67.1]多復變數的Cauchy型積分I,超球的Cauchy型積分(與孫繼廣)
106[66.1]多復變數的Cauchy型積分II,Lie球雙麯空間的Cauchy型積分(與孫繼廣)
131[65.1]多復變數的Cauchy型積分III,矩陣雙麯空間的Cauchy型積分(與孫繼廣)
143[63.1]復超球麵上的奇異積分方程(與孫繼廣)
160[54.1]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HenkinIntegralsof
StrictlyPseudoconvexDomain(withShiJihuai)
,
180[52]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HadamardPrincipal
ValueonaSphere(withShiJihuai)
192[51]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I,CauchyIntegralsof
ClassicalDomains(withShiJihuai)
210[50]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V,TheDerivativeofCauchy
IntegralonSphere(withShiJihuai)
226[68.1]圓型域中解析函數的積分錶示(與孫繼廣)
234[64]關於多復變數可遞域的Poisson公式的一點注記(與史濟懷)
Ⅲ.多復變數的Bloch常數
241[32.1]TheBlochTheorem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CarlH.FitzGer-
ald)
265[28.1]BlochConstantofHolomorphicMappingsonBoundedSymmetricDomains
(withYanZhi-Min)
280[25]TheLocallyBiholomorphicBlochandMardenConstantsinSeveralComplex
Variables(withCarlH.FitzGerald)
292[21]TheBlochConstantofLocallyBiholomorphicMappingsonBoundedSym-
metricDomains
300[75]多連通區域上的Bloch常數
Ⅳ.多復變數的Schwarz導數
309[29.1]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CarlH.
FitzGerald)
320[17]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withYuQi-
huangandZhengXuean)
328[16.2]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I)(withZheng
XueanandYuQihuang)
342[15.2]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V)(withYuQihuangandZhengXuean)
353[14]多復變數的Schwarz導數V(與鄭學安和餘其煌)
365[20.1]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K~~hlerManifolds(withYuQihuang)
381[18.1]SchwarzianDerivativeinK/ihlerManifoldsII(withYuQihuangandNaJisheng)
388[23.4]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C(WithYuQihuang)
Ⅴ.一類Reinhardt域的Bergman核函數
405[45.1]關於Reinhardt域(一)
420[22.1]TheBergmanKernelFunctionofSomeReinhardtDomains(withZhengXuean)
453[11]TheBergmanKernelFunctionofSomeReinhardtDomainsII(withZhengXuean)
VI.多復變數的凸映照與星形映照
467PrefaceofConvexandStarlikeMapping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DavidMinda
470[40.1]TheGrowthand1/4一TheoremsforStarlikeMappingsinCn(withRoger
W.BarnardandCarlH.FitzGerald)
480[31.1]OnHolomorphicStarlikeMappingsof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
WangShikunandYuQihuang)
490[13]有界星形域上的全純映照成為星形映照的判彆準則(與王世坤和餘其煌)
494[37.1]TheGrowthand1/4-TheoremsforStarlikeMappingsinBp(withYu
QihuangandWangShikun)
499[33.1]TheGrowth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SeveralComplex
Variables(withWangShikunandYuQihuang)
511[41.1]A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C。(withRogerW.
BarnardandCarlH.FitzGeraldl
529[30]BiholomorphicConvexMappingsofBallinC(withWangShikunandYu
Qihuang)
549[39.1]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TransitiveDomains
(I)(withZhengXuean)
560[24]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TransitiveDomains(IV)
(withZhengXuean)
570[12.1]DistortionTheoremsforBiholomorphicConvexMappingsonBounded
ConvexCircularDomains(withLiuTaishun)
578[10.1]TheDistortionTheoremsofLinearInvariantFamilyontheUnitBall(with
YuQihuang)
599[6.1]CriterionfortheFamilyofEStarlikeMappings(withLiuTaishun)
608[5]OntheRoper-SuffridgeExtensionOperator(withLiuTaishun)
616[4.1]TheGeneralizedRoper-SuffridgeExtensionOperator(withLiuTaishun)
626[3.1]TheDecompositionTheoremfortheFamilyofCompleteQuasi-Convex
Mappings(withLiuTaishun)
Ⅶ.其他
645[46.1]關於MSbius變換的一點注記(三)(與嚴誌敏)
653[44.2]CoefficientInequalitiesandGeometricalInequalities
658[1]SomeOpenProblemsinGeometricFunctionTheoryinSeveralComplexVari-
aJbles
Ⅷ.附錄
673附錄1著作目錄(共30本)
676附錄2論文目錄(共90篇)
688附錄3獲奬項目
前言/序言
我於1930年1月16日在上海川沙縣北蔡鎮齣生,1950年夏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係,之後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至1958年,從1958年至今一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先後師從陳建功老師與華羅庚老師。
上世紀六十年代羅庚師到科大來任專職副校長,使我聆聽他的教誨的機會增多,有一次他對我講,一個人最後餘下的就是一本選集,我當時年輕,以為這是遙遠的事,他這樣說是為瞭教育我淡泊名利,努力學習與工作,時間匆匆,到2002年我得病之後,就經常想起羅庚師四十多年前對我講的這句話,我一生坎坷,平庸,受到種種欺淩與屈辱,在此盤點人生的時候,盡管自認為一直很努力,但與那些大數學傢比,我是如此微不足道,有愧師恩。
我無學位,非院士,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教書匠,在後人評說的時候,不會對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教書匠的選集,過於苛求吧!
選文五十篇,為瞭便於查閱,按課題分類列齣。
楊樂院士、葉嚮東教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齣版社對齣版本書大力支持,戚素芬同誌為本書付齣瞭大量辛勤勞動,對他們緻以深切的感謝!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世界建築史綱》的圖書簡介: --- 世界建築史綱 一部跨越時空的建築文明巡禮 作者: 王建國 教授 齣版社: 九州文化齣版社 裝幀: 精裝,全彩印刷,附高清圖版與建築測繪圖 頁數: 980頁 定價: 198.00 元 --- 內容提要 《世界建築史綱》並非僅僅是一本羅列古今建築風格的圖錄,它是一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與建築形態之間復雜互動的史詩級著作。本書以全球視野為基礎,以時間為經,以地域和文化為緯,係統梳理瞭自史前時代直至當代,人類居住、祭祀、權力與審美需求如何物化於建築空間之中。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瞭傳統建築史的“風格斷代法”,強調建築作為社會、政治、經濟、技術和哲學思想載體的多重屬性。 本書分為五個宏大的部分,層層遞進,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度而富有洞察力的文明考古之旅。 第一部分:起源與神性——早期文明的物質印記(約公元前 30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如何從遊牧走嚮定居,以及建築如何成為組織社會結構和錶達宇宙觀的最初載體。 重點章節解析: 1. 史前聚落的幾何學: 探討莫亨霍-達羅、查塔霍裕剋的城市規劃原則,分析早期農業社會中對防禦、灌溉與公共空間的組織方式。 2. 尼羅河的永恒: 深度剖析古埃及金字塔群(吉薩、階梯金字塔)的建造技術、象徵意義及其與法老神權統治的關係。書中首次引入瞭對古埃及建築工人社會結構的考察。 3. 兩河流域的泥磚奇觀: 考察蘇美爾、巴比倫和亞述的城邦遺址,重點分析瞭神廟(如“空中花園”的再探討)和“人造山”——吉庫拉塔(Ziggurat)在宗教儀式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對後世垂直空間觀念的影響。 4. 愛琴文明的宮殿敘事: 細緻描繪瞭米諾斯剋裏特島的剋諾索斯宮殿群,探討其復雜的平麵布局、壁畫敘事與“迷宮”原型,以及邁锡尼文明中“獅子門”所體現的軍事威權。 第二部分:理性與秩序——古典時代的結構革命(約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476 年) 本部分集中探討古希臘和古羅馬如何將建築從單純的實用功能提升為一門精確的、受哲學指導的藝術,並奠定瞭西方建築學的基本規範。 重點章節解析: 1. 希臘的“人”的尺度: 詳細解構多立剋、愛奧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變,不僅分析其比例和韻律,更闡釋瞭柏拉圖主義和亞裏士多德的理性思想如何通過神廟設計(如帕特農神廟)得以物化。書中特彆引入瞭對神廟色彩復原研究的最新成果。 2. 羅馬的工程霸權: 重點分析羅馬人對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發明及其對建築體量和空間自由度的解放。深入考察萬神殿(Pantheon)的穹頂結構、卡拉卡拉浴場的空間序列,以及龐貝古城中住宅的社會分層體現。 3. 基礎設施的帝國意誌: 評述羅馬水道、橋梁和道路體係的建築學意義,強調其作為維持龐大帝國運轉的“流動建築”的戰略價值。 第三部分:信仰與疆界——中世紀的聖光與防禦(約 476 年 - 1400 年) 中世紀的建築是精神力量與世俗鬥爭的直接反映。本部分將拜占庭的輝煌、伊斯蘭的幾何美學與西歐的哥特式雄心並置比較。 重點章節解析: 1. 拜占庭的穹頂奇跡: 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核心,分析其突破性的中央穹頂與半穹頂係統,探討光綫在東正教禮拜空間中的神學意義。 2. 伊斯蘭世界的幾何沉思: 考察倭馬亞、阿巴斯和後來的奧斯曼建築中的“內嚮性”布局,重點分析清真寺(如耶路撒冷圓頂清真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中對拱券、幾何圖案和書法裝飾的運用,及其對非物質空間體驗的追求。 3. 歐洲的垂直攀登: 詳盡分析羅馬式(厚重、樸素)嚮哥特式(輕盈、通透)的過渡。重點解析聖但尼教堂和沙特爾大教堂中的飛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技術,闡釋瞭這些技術如何服務於“天堂之光”的審美目標。 4. 防禦工事的演變: 比較諾曼城堡與中世紀城市防禦體係,探討城堡建築如何從木製轉嚮石製,反映瞭封建權力的固化。 第四部分:復興與啓濛——科學、人文與新古典的迴歸(約 1400 年 - 1850 年) 文藝復興標誌著建築學迴歸人文主義的中心,重新審視古典原型,並引入瞭新的透視法和建築規範。 重點章節解析: 1. 文藝復興的理想傢園: 聚焦佛羅倫薩和羅馬,探討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的幾何學應用(如佛羅倫薩大教堂穹頂),以及阿爾貝蒂和帕拉迪奧(Palladio)如何通過《論建築》確立瞭建築的數學美學原則,並將其傳播至歐洲。 2. 巴洛剋的戲劇性張力: 分析巴洛剋建築(以貝尼尼和波洛米尼為代錶)如何通過麯麵、光影的動態處理和誇張的裝飾,服務於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運動,營造強烈的感官體驗。 3. 洛可可的精緻與啓濛的反思: 考察洛可可風格在裝飾層麵的極緻錶現,以及隨後的新古典主義運動如何對巴洛剋的“過度情感”進行反思,重新倡導希臘和羅馬的純粹理性。 4. 工業革命的先聲: 簡要介紹早期玻璃與鋼鐵結構在英國的試用(如水晶宮的早期模型),預示著材料科學將顛覆傳統建築的承重邏輯。 第五部分:現代性與多元的解構(約 1850 年至今) 本部分討論瞭技術進步如何徹底改變瞭建築的生産方式、功能需求和社會責任,以及後現代思潮對現代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重點章節解析: 1. 鋼鐵與玻璃的解放: 詳細分析芝加哥學派、包豪斯(Bauhaus)的理性功能主義。深入剖析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築五點”和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探討現代主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與衝突。 2.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掙紮: 探討後殖民時期,地域主義(Regionalism)如何試圖平衡國際風格的普適性與本土文化遺産的必要性。 3. 高技派與結構美學: 分析蓬皮杜中心等高技派(High-Tech)建築,如何將建築的“骨架”外露,使結構本身成為美學錶達的一部分。 4. 解構主義與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對話: 考察當代建築大師(如紮哈·哈迪德、倫佐·皮亞諾)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挑戰傳統幾何,以及批判性地域主義者(如阿爾瓦羅·西紮)如何以極簡的手法重申場所精神(Genius Loci)。 ---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宏大敘事與微觀剖析的結閤: 本書不僅勾勒瞭宏觀的曆史脈絡,更通過對關鍵建築的平麵、立麵和結構剖麵的詳細解讀,讓讀者得以“進入”建築的肌理之中。 跨文化比較研究: 首次將古希臘的理性規範與古印度的神廟體係、伊斯蘭的穹頂技術與歐洲的教堂拱券係統進行並置對比,揭示不同文明在解決空間難題時的殊途同歸。 技術史與社會史的交織: 每一章節都緊密結閤當時的生産力水平、材料科學突破和社會權力結構,而非孤立地討論美學風格。 豐富的圖版係統: 全書配有超過 1200 幅高清插圖,包括原版測繪圖、修復效果圖、結構示意圖和曆史照片,極大地增強瞭學術性和可讀性。 《世界建築史綱》是建築學專業人士的案頭參考書,是曆史學和藝術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更是所有對人類文明足跡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打開通往過去世界大門的鑰匙。它使我們明白:我們今天所處的空間,是數韆年人類智慧、信仰和勞動的最終凝固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