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昇论文选集

龚昇论文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昇 著
图书标签:
  • 龚昇
  • 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中国哲学
  • 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2022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0515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罗庚师到科大来任专职副校长,使作者聆听他的教诲的机会增多,有一次他对作者讲,一个人最后余下的就是一本选集,作者当时年轻,以为这是遥远的事,他这样说是为了教育作者淡泊名利,努力学习与工作,时间匆匆,到2002年作者得病之后,就经常想起罗庚师四十多年前对作者讲的这句话,作者一生坎坷,平庸,受到种种欺凌与屈辱,在此盘点人生的时候,尽管自认为一直很努力,但与那些大数学家比,作者是如此微不足道,有愧师恩。作者无学位,非院士,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教书匠,在后人评说的时候,不会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的选集,过于苛求吧!
  选文五十篇,为了便于查阅,按课题分类列出。

内页插图

目录

I.典型群上的调和分析
003《典型群上的调和分析》序
华罗庚
005[73.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富理埃级数的Abel求和及Dirichlet核
028[72.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I,富理埃级数的Ces~~ro求和
043[71.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II,富理埃级数的收敛判别法
053[70.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IV,关于Peter-Weyl定理
062[69.1]酉群上的富理埃分析V,Fourier级数的球求和及Fourier积分
083[58]旋转群上的富理埃级数的部分和

Ⅱ.多复变数的奇异积分与积分方程
091PrefaceofIntegralsofCauchyTypeontheBall
AdamKor~~nyi
093[67.1]多复变数的Cauchy型积分I,超球的Cauchy型积分(与孙继广)
106[66.1]多复变数的Cauchy型积分II,Lie球双曲空间的Cauchy型积分(与孙继广)
131[65.1]多复变数的Cauchy型积分III,矩阵双曲空间的Cauchy型积分(与孙继广)
143[63.1]复超球面上的奇异积分方程(与孙继广)
160[54.1]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HenkinIntegralsof
StrictlyPseudoconvexDomain(withShiJihuai)

180[52]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HadamardPrincipal
ValueonaSphere(withShiJihuai)
192[51]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I,CauchyIntegralsof
ClassicalDomains(withShiJihuai)
210[50]SingularIntegral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V,TheDerivativeofCauchy
IntegralonSphere(withShiJihuai)
226[68.1]圆型域中解析函数的积分表示(与孙继广)
234[64]关于多复变数可递域的Poisson公式的一点注记(与史济怀)

Ⅲ.多复变数的Bloch常数
241[32.1]TheBlochTheorem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CarlH.FitzGer-
ald)
265[28.1]BlochConstantofHolomorphicMappingsonBoundedSymmetricDomains
(withYanZhi-Min)
280[25]TheLocallyBiholomorphicBlochandMardenConstantsinSeveralComplex
Variables(withCarlH.FitzGerald)
292[21]TheBlochConstantofLocallyBiholomorphicMappingsonBoundedSym-
metricDomains
300[75]多连通区域上的Bloch常数

Ⅳ.多复变数的Schwarz导数
309[29.1]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CarlH.
FitzGerald)
320[17]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withYuQi-
huangandZhengXuean)
328[16.2]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II)(withZheng
XueanandYuQihuang)
342[15.2]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IV)(withYuQihuangandZhengXuean)
353[14]多复变数的Schwarz导数V(与郑学安和余其煌)
365[20.1]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K~~hlerManifolds(withYuQihuang)
381[18.1]SchwarzianDerivativeinK/ihlerManifoldsII(withYuQihuangandNaJisheng)
388[23.4]TheSchwarzianDerivativeinC(WithYuQihuang)

Ⅴ.一类Reinhardt域的Bergman核函数
405[45.1]关于Reinhardt域(一)
420[22.1]TheBergmanKernelFunctionofSomeReinhardtDomains(withZhengXuean)
453[11]TheBergmanKernelFunctionofSomeReinhardtDomainsII(withZhengXuean)
VI.多复变数的凸映照与星形映照
467PrefaceofConvexandStarlikeMappingsinSeveralComplexVariablesDavidMinda
470[40.1]TheGrowthand1/4一TheoremsforStarlikeMappingsinCn(withRoger
W.BarnardandCarlH.FitzGerald)
480[31.1]OnHolomorphicStarlikeMappingsofSeveralComplexVariables(with
WangShikunandYuQihuang)
490[13]有界星形域上的全纯映照成为星形映照的判别准则(与王世坤和余其煌)
494[37.1]TheGrowthand1/4-TheoremsforStarlikeMappingsinBp(withYu
QihuangandWangShikun)
499[33.1]TheGrowth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SeveralComplex
Variables(withWangShikunandYuQihuang)
511[41.1]A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C。(withRogerW.
BarnardandCarlH.FitzGeraldl
529[30]BiholomorphicConvexMappingsofBallinC(withWangShikunandYu
Qihuang)
549[39.1]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TransitiveDomains
(I)(withZhengXuean)
560[24]DistortionTheoremforBiholomorphicMappingsinTransitiveDomains(IV)
(withZhengXuean)
570[12.1]DistortionTheoremsforBiholomorphicConvexMappingsonBounded
ConvexCircularDomains(withLiuTaishun)
578[10.1]TheDistortionTheoremsofLinearInvariantFamilyontheUnitBall(with
YuQihuang)
599[6.1]CriterionfortheFamilyofEStarlikeMappings(withLiuTaishun)
608[5]OntheRoper-SuffridgeExtensionOperator(withLiuTaishun)
616[4.1]TheGeneralizedRoper-SuffridgeExtensionOperator(withLiuTaishun)
626[3.1]TheDecompositionTheoremfortheFamilyofCompleteQuasi-Convex
Mappings(withLiuTaishun)

Ⅶ.其他
645[46.1]关于MSbius变换的一点注记(三)(与严志敏)
653[44.2]CoefficientInequalitiesandGeometricalInequalities
658[1]SomeOpenProblemsinGeometricFunctionTheoryinSeveralComplexVari-
aJbles
Ⅷ.附录
673附录1著作目录(共30本)
676附录2论文目录(共90篇)
688附录3获奖项目

前言/序言

  我于1930年1月16日在上海川沙县北蔡镇出生,1950年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之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至1958年,从1958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师从陈建功老师与华罗庚老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罗庚师到科大来任专职副校长,使我聆听他的教诲的机会增多,有一次他对我讲,一个人最后余下的就是一本选集,我当时年轻,以为这是遥远的事,他这样说是为了教育我淡泊名利,努力学习与工作,时间匆匆,到2002年我得病之后,就经常想起罗庚师四十多年前对我讲的这句话,我一生坎坷,平庸,受到种种欺凌与屈辱,在此盘点人生的时候,尽管自认为一直很努力,但与那些大数学家比,我是如此微不足道,有愧师恩。
  我无学位,非院士,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教书匠,在后人评说的时候,不会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的选集,过于苛求吧!
  选文五十篇,为了便于查阅,按课题分类列出。
  杨乐院士、叶向东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对出版本书大力支持,戚素芬同志为本书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对他们致以深切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世界建筑史纲》的图书简介: --- 世界建筑史纲 一部跨越时空的建筑文明巡礼 作者: 王建国 教授 出版社: 九州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高清图版与建筑测绘图 页数: 980页 定价: 198.00 元 --- 内容提要 《世界建筑史纲》并非仅仅是一本罗列古今建筑风格的图录,它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与建筑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史诗级著作。本书以全球视野为基础,以时间为经,以地域和文化为纬,系统梳理了自史前时代直至当代,人类居住、祭祀、权力与审美需求如何物化于建筑空间之中。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建筑史的“风格断代法”,强调建筑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哲学思想载体的多重属性。 本书分为五个宏大的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度而富有洞察力的文明考古之旅。 第一部分:起源与神性——早期文明的物质印记(约公元前 30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如何从游牧走向定居,以及建筑如何成为组织社会结构和表达宇宙观的最初载体。 重点章节解析: 1. 史前聚落的几何学: 探讨莫亨霍-达罗、查塔霍裕克的城市规划原则,分析早期农业社会中对防御、灌溉与公共空间的组织方式。 2. 尼罗河的永恒: 深度剖析古埃及金字塔群(吉萨、阶梯金字塔)的建造技术、象征意义及其与法老神权统治的关系。书中首次引入了对古埃及建筑工人社会结构的考察。 3. 两河流域的泥砖奇观: 考察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的城邦遗址,重点分析了神庙(如“空中花园”的再探讨)和“人造山”——吉库拉塔(Ziggurat)在宗教仪式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后世垂直空间观念的影响。 4. 爱琴文明的宫殿叙事: 细致描绘了米诺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殿群,探讨其复杂的平面布局、壁画叙事与“迷宫”原型,以及迈锡尼文明中“狮子门”所体现的军事威权。 第二部分:理性与秩序——古典时代的结构革命(约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476 年) 本部分集中探讨古希腊和古罗马如何将建筑从单纯的实用功能提升为一门精确的、受哲学指导的艺术,并奠定了西方建筑学的基本规范。 重点章节解析: 1. 希腊的“人”的尺度: 详细解构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变,不仅分析其比例和韵律,更阐释了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想如何通过神庙设计(如帕特农神庙)得以物化。书中特别引入了对神庙色彩复原研究的最新成果。 2. 罗马的工程霸权: 重点分析罗马人对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及其对建筑体量和空间自由度的解放。深入考察万神殿(Pantheon)的穹顶结构、卡拉卡拉浴场的空间序列,以及庞贝古城中住宅的社会分层体现。 3. 基础设施的帝国意志: 评述罗马水道、桥梁和道路体系的建筑学意义,强调其作为维持庞大帝国运转的“流动建筑”的战略价值。 第三部分:信仰与疆界——中世纪的圣光与防御(约 476 年 - 1400 年) 中世纪的建筑是精神力量与世俗斗争的直接反映。本部分将拜占庭的辉煌、伊斯兰的几何美学与西欧的哥特式雄心并置比较。 重点章节解析: 1. 拜占庭的穹顶奇迹: 以圣索菲亚大教堂为核心,分析其突破性的中央穹顶与半穹顶系统,探讨光线在东正教礼拜空间中的神学意义。 2. 伊斯兰世界的几何沉思: 考察倭马亚、阿巴斯和后来的奥斯曼建筑中的“内向性”布局,重点分析清真寺(如耶路撒冷圆顶清真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中对拱券、几何图案和书法装饰的运用,及其对非物质空间体验的追求。 3. 欧洲的垂直攀登: 详尽分析罗马式(厚重、朴素)向哥特式(轻盈、通透)的过渡。重点解析圣但尼教堂和沙特尔大教堂中的飞扶壁、肋拱和彩色玻璃技术,阐释了这些技术如何服务于“天堂之光”的审美目标。 4. 防御工事的演变: 比较诺曼城堡与中世纪城市防御体系,探讨城堡建筑如何从木制转向石制,反映了封建权力的固化。 第四部分:复兴与启蒙——科学、人文与新古典的回归(约 1400 年 - 1850 年) 文艺复兴标志着建筑学回归人文主义的中心,重新审视古典原型,并引入了新的透视法和建筑规范。 重点章节解析: 1. 文艺复兴的理想家园: 聚焦佛罗伦萨和罗马,探讨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的几何学应用(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以及阿尔贝蒂和帕拉迪奥(Palladio)如何通过《论建筑》确立了建筑的数学美学原则,并将其传播至欧洲。 2. 巴洛克的戏剧性张力: 分析巴洛克建筑(以贝尼尼和波洛米尼为代表)如何通过曲面、光影的动态处理和夸张的装饰,服务于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营造强烈的感官体验。 3. 洛可可的精致与启蒙的反思: 考察洛可可风格在装饰层面的极致表现,以及随后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如何对巴洛克的“过度情感”进行反思,重新倡导希腊和罗马的纯粹理性。 4. 工业革命的先声: 简要介绍早期玻璃与钢铁结构在英国的试用(如水晶宫的早期模型),预示着材料科学将颠覆传统建筑的承重逻辑。 第五部分:现代性与多元的解构(约 1850 年至今) 本部分讨论了技术进步如何彻底改变了建筑的生产方式、功能需求和社会责任,以及后现代思潮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重点章节解析: 1. 钢铁与玻璃的解放: 详细分析芝加哥学派、包豪斯(Bauhaus)的理性功能主义。深入剖析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探讨现代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冲突。 2.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挣扎: 探讨后殖民时期,地域主义(Regionalism)如何试图平衡国际风格的普适性与本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3. 高技派与结构美学: 分析蓬皮杜中心等高技派(High-Tech)建筑,如何将建筑的“骨架”外露,使结构本身成为美学表达的一部分。 4. 解构主义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对话: 考察当代建筑大师(如扎哈·哈迪德、伦佐·皮亚诺)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挑战传统几何,以及批判性地域主义者(如阿尔瓦罗·西扎)如何以极简的手法重申场所精神(Genius Loci)。 ---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宏大叙事与微观剖析的结合: 本书不仅勾勒了宏观的历史脉络,更通过对关键建筑的平面、立面和结构剖面的详细解读,让读者得以“进入”建筑的肌理之中。 跨文化比较研究: 首次将古希腊的理性规范与古印度的神庙体系、伊斯兰的穹顶技术与欧洲的教堂拱券系统进行并置对比,揭示不同文明在解决空间难题时的殊途同归。 技术史与社会史的交织: 每一章节都紧密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材料科学突破和社会权力结构,而非孤立地讨论美学风格。 丰富的图版系统: 全书配有超过 1200 幅高清插图,包括原版测绘图、修复效果图、结构示意图和历史照片,极大地增强了学术性和可读性。 《世界建筑史纲》是建筑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书,是历史学和艺术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更是所有对人类文明足迹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打开通往过去世界大门的钥匙。它使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处的空间,是数千年人类智慧、信仰和劳动的最终凝固形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腻。作者在提出每一个观点时,都会提供详实的数据、可靠的证据,并且对可能存在的反驳意见进行了充分的预判和回应。这种“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写作风格,让我非常安心。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所有深奥的数学推导,但作者在文字上的清晰表达,以及逻辑上的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大致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写作这些论文的时候,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搜集资料、进行实验、推敲文字。这种对学术的极致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让我对作者本人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治学精神的展现,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如何用毕生的精力去探寻真理,如何用严谨的态度去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我之前还担心论文集会显得零散,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在论文的编排上非常有心思。虽然每一篇论文都是独立的研究成果,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像是一条条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一条奔腾的大河,共同展现了作者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广博视野和深入思考。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将所有论文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根据研究主题或者理论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把握整个研究体系的脉络和演进。即使是对某个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种有条理的呈现,逐渐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让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自然,仿佛在听一位娓娓道来的智者讲述他的学术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是太喜欢了!我刚拿到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那种温润的纸质给吸引住了。封面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一种非常沉静的墨绿色,上面烫金的“龚昇论文选集”几个字,在光线下泛着低调却又无比华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里面蕴含的深厚学识。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是实体书独有的魅力,是电子书永远无法给予的。我特意注意到纸张的厚度,比我平常看的书都要厚实一些,这让我对它的印刷质量有了信心,感觉它不会轻易泛黄或者破损,可以作为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本书的尺寸也很有讲究,既不会太小显得局促,也不会太大难以携带。总而言之,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它是一件艺术品,光是这份精美的制作,就已经让我觉得物有所值,甚至开始期待里面会是怎样精彩的内容了。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虽然它没有直接进入论文的正题,但是作者在序言中倾注的情感和对治学之道的阐述,却深深地打动了我。龚先生以一种极其谦逊却又充满自信的口吻,回顾了自己多年的学术探索之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写到,科学研究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正是这种探索的过程,让他体会到了智识的乐趣和人生的意义。我尤其欣赏他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他强调,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要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信息爆炸时代容易迷失方向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他用了很多生动的生活事例来比喻抽象的学术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读完序言,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精神矍铄的长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的智慧和豁达,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也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有了一些新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中提到的某个观点,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引发了我长久以来的思考。我一直对某个现象感到困惑,也尝试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直到读到这里,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他提出的那个比喻,更是精妙绝伦,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豁然开朗的境地。我反复阅读了那一段,甚至还在笔记本上画了思维导图,试图将这个新获得的认知融会贯通。我感觉,这个观点不仅解答了我当前的困惑,更对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清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局限。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那种“顿悟”的快感,真的非常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