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

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邢昺 著,[唐] 李隆基 注
图书标签:
  • 孝经
  • 注疏
  • 儒家经典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古代文献
  • 竖排版
  • 繁体
  • 经学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1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15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经注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孝经注疏(繁体竖排版)》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校点前言
孝经序

卷第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卷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卷第三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卷第四
孝治章第八

卷第五
圣治章第九

卷第六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卷第七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争章第十五

卷第八
应感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卷第九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御注孝经序
孝经正义序
重刊孝经注序
四库全书总目孝经注疏提要
孝经注疏校勘记序

前言/序言


《孝经》一书,至矣!其文简而义丰,其法微而道广。历代君子,皆奉为圭臬,视为教子明伦之大典,修身齐家之基石。然《孝经》虽浅显易懂,其中精微之处,亦非等闲之辈能尽窥堂奥。故前贤纷纷为之注疏,以释疑解惑,以彰显其义。 此《孝经注疏》,乃集数家之长,撷取众说之精。非但详列文字训诂,更深究章句旨义,力求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其注,旁征博引,上溯圣贤经典,下采历代诸家论述,引经据典,丝丝入扣。其疏,则侧重阐发其精神内涵,剖析其时代背景,联系实际,推陈出新,务使读者 upon reading a passage, can grasp the underlying significance and the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全书以繁体竖排之古风呈现,仿若捧读故纸堆中之珍籍,自有其温润厚重之韵味。每一字每一句,皆凝聚先哲智慧,穿越时空而来,予人以无尽之启迪。 卷首:孝之源起与核心要义 卷首之篇,乃《孝经》全书之纲领,所谓“开宗明义章”。此处,作者首先点明“孝”之为“德之本”,乃万德之所生。此言非虚,君不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此二语,已将孝之初与孝之终,描摹得淋漓尽致。 古之圣贤,非徒重口头之孝,更贵实践之行。所谓“孝子之事亲也,乐其乐,忧其忧。”此乃真孝之情状。然“孝”字,绝非局限于事亲之小节,其意深远,乃至于治国平天下之大道。故《孝经》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本”者,即孝道也。 注疏之处,必详细考证“孝”字之本义,分析其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演变。对“德之本”之论,必加以阐释,说明为何孝能为百善之首,从人伦、社会、国家等多个维度进行论证。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语,必详述古人对身体之尊重,及其与孝道之紧密联系。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一句,则需深入剖析其所蕴含之责任感与使命感,并非仅仅为了个人名誉,更是为了光宗耀祖,报答父母之恩。 “庶人章”至“五刑章”:由己推人,由近及远 《孝经》并非止于事亲之孝,而是层层递进,将孝之范畴不断拓展。自“庶人章”始,便将孝道延伸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庶人因子女奉养父母,故而得以安居乐业。此乃孝之最基本之社会功能。 继之,“尔雅”与“郊祀”两章,则将孝之范畴由家推向国。所谓“爱亲,敬亲,富乐”者,亦可推之于君臣、百姓。君主能够体恤臣民,爱惜民力,则国家得以富强。而祭祀天地,乃报本反始之举,亦可视为广义之孝。 “五刑章”之论,更是将孝与法治联系起来。无规矩不成方圆,孝亦然。触犯刑律,即是对父母之不孝,亦是对社会之不敬。故而,即使是刑罚,亦需审慎,不可滥用,以彰显仁政之德。 在此部分,注疏将详细解释“庶人”之含义,以及其孝之表现形式。对“尔雅”之“雅”字,或可追溯其音义,探究其与“和谐”、“文明”之关联。关于“郊祀”之仪,必结合古代祭祀礼仪,阐释其象征意义,说明为何祭祀天地亦属孝之范畴。而“五刑章”之论,注疏将深入剖析刑罚与孝道之辩证关系,说明守法乃尽孝之体现,亦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谏诤章”至“经义”:仁爱为体,德化为用 《孝经》最令人称道之处,便是其将孝道与仁政、德治相结合。所谓“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君有诤臣,则 foreign and domestic affairs will not be endangered.”此等论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家庭伦理,升华为政治智慧与道德修养。 “谏诤章”强调了“以道制欲”之重要性,以及君子应当勇于直言,谏诤君主之过错,此乃出于“爱”与“敬”。“宠幸章”则告诫君主,不可偏信宠幸之人,而应以道义为重。 “经义”部分,更是将《孝经》的思想精髓进行提炼与总结。强调“教民孝亲,不违亲,而以礼教化之,则民之情劝,则劝善而顺命。”此乃以孝道教化民众,从而达到“宗族和睦,国家太平”之目的。 在此部分,注疏将重点解读“谏诤”之“谏”与“诤”的细微差别,以及古代臣子谏诤的原则与方法。对“宠幸”一章,必深入分析其背后之权力制 Vicious cycle and the dangers of favoritism. The "Jing Yi" section will b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highlighting the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how cultivating filial piety among the people can lead to social harmony and national stability.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yi," "li," and "de" in the context of governance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其他重要章节的深度解析 除了上述重点章节,本书还将对《孝经》中的其他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析,例如: “三才章”: 阐释天地人三者之关系,以及孝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深入探讨“大孝”之概念,以及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联。 “天地章”: 论述天地之广大,父母之恩德,以及子女应当如何回报。注疏将追溯古人对天地之敬畏,以及其与孝道之间的联系。 “圣治章”: 强调圣人通过孝道治国,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将剖析“圣治”的内涵,以及孝道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将帅章”: 将孝道引申至军事领域,阐述将帅如何以孝心统帅三军,从而赢得战争。注疏将探讨孝道与军纪、忠诚之间的关系。 注疏的特色与价值 此《孝经注疏》,在注疏方法上,力求“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训诂严谨: 对每一个字词,都追溯其本源,考证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力求准确无误。 义理精微: 深入挖掘《孝经》的哲学思想与伦理内涵,揭示其超越时代的价值。 联系实际: 在阐释古代思想的同时,亦尝试联系现代社会,探讨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实践。 语言平实: 虽内容深刻,但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文言,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有所受益。 版式典雅: 繁体竖排,配合精美的装帧,更显古籍之风韵,赏心悦目。 阅读此书,不仅仅是阅读一本古籍,更是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精神世界,重新认识“孝”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价值。无论您是儒学爱好者、传统文化研究者,还是希望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家庭关系的有志之士,此书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将助您拨开迷雾,直达《孝经》真义,从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责任与和谐的深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找不到明显的错别字或排版错误,这在大量文字的古籍整理版本中是相当难得的。对于追求完美主义的读者来说,一个干净、准确的文本至关重要,它保证了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原汁原味且无损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读者的尊重。我敢放心地将书中的内容引用到我的学习笔记中,而不必担心因为文本错误而产生误导。在如今信息碎片化严重的时代,能拥有一套如此精良、可以信赖的纸质读物,实在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愿意放下电子设备,沉浸在这样一份扎实可靠的知识海洋中,享受慢阅读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对于初次接触相关主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或编者)显然在整理这些资料时下了大功夫,引经据典的部分详实且准确,注释的深度恰到好处,既能帮助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又不会因为过度解读而显得冗余。特别是那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往往能够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流派观点的对比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整个体系显得更加立体和完整,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论点,那些精妙的论证结构,实在令人佩服。它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有思想、有深度的梳理,真正做到了“注”与“疏”的完美结合,让人感觉受益匪浅。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封面采用的材质手感温润,字体的排版也颇具匠心,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的典雅感。特别是那竖排的版式,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量身定制的。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注重礼仪、推崇孝道的时代,指尖触碰的不仅是纸张,更是历史的温度。油墨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文字清晰锐利,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得也非常结实,可以看出是用心制作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书页松散。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参考资料,更是普通人进行日常修身养性的宝贵读物。书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发现它确实能帮助我更平和、更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它教会我如何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定力。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帮助我校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这种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影响,才是一本好书最可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的,起初还有些忐忑,生怕内容过于艰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文字的流畅性是它的一大亮点,即便是面对较为古奥的文言文,配合现代的白话疏解,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来理解生僻词汇或典故,因为书中的处理已经非常到位。这种“无缝衔接”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在你感到困惑时及时给出清晰的指引。对于那些希望系统学习传统文化,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引导材料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读完一部分后,那种知识被稳固吸收的感觉,非常充实和令人愉悦。

评分

内容嘛,才开始看,目前没发现什么错漏的。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虽然上古十三经注疏校点系列未出齐,但先行收下此书,不妨先看一下点校质量和水平,再作定夺。

评分

繁體版本寶貝書!!!特別好給讚!!

评分

纸质是很好的,印刷也很精美。

评分

以教治国的源头

评分

有难度,看不懂,就是砌墙的好转。

评分

书不错很好 书不错很好 书不错很好

评分

早想买,最近正好想参考下内容,价格合适就下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