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重要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了研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当代欧陆哲学,海德格尔哲学,解释学,知识论,东西方比较哲学,伦理学,德国哲学等等。
从书籍的外部特征来说,这次的新译本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在涉及图表或德语原文引用的部分,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背景色块进行区分,使得复杂的文本结构在视觉上得到了有效的分离,这对于非母语读者理解其论证的层次至关重要。此外,新译本似乎还增加了不少辅助性的导读材料或术语表,这对于想要进入海德格尔思想世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大大降低了初识的门槛。虽然哲学内容尚未深入,但仅从出版制作的匠心来看,就已经值得赞许,它让这部跨越时代的作品,以一种更友好、更易于被当代读者接纳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又带着点神秘的气息,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那种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能感觉到作者和译者对这部作品的敬意。我翻开第一页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本身的微涩感,瞬间就将我拉入了一种专注阅读的状态。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究哲学内容,但仅仅是这实体书的呈现方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并非一般的通俗读物,而是对经典的一种严肃对待。我尤其喜欢它内文的排版,字距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晦涩的哲学概念,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感,这对于长时间沉浸其中进行思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从整体的视觉体验来看,它就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都是顶级的,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一杯浓茶,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思辨的转折。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这通常会让我对内容有更高的期待——它必须在内容密度和思想的原创性上有所体现。从我快速翻阅的几页来看,那种句子结构的长短错落、逻辑关系的严密编织,确实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解构。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思想能量,但同时也预感到,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打磨的璞玉,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对照注释,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起身踱步,与书中的概念进行一场无声的辩论。这种挑战性,恰恰是这类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的思维走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最根本、最难以言说的存在境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关注的是译者的名头和译序部分,这往往能预示着译本的质量和理解的深度。这次的“新译本”确实在序言中就展现出了译者团队对海德格尔思想脉络的精深把握,他们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搬运工,更像是哲学思想的引渡人。从译者对一些核心德语术语的抉择和注释中,我能感受到他们试图在忠实原文与适应当代汉语读者的理解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例如,对于那些在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关键词,译者在新译本中给出了他们独到的、或许更贴近海德格尔本意的阐释,这无疑为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或希望深化理解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在尚未进入正文前,就已经对这次“新译本”的学术价值充满了信心,它似乎在宣告,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翻译,而是一次对经典的重新校准和诠释。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类哲学巨著,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去的。海德格尔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范式的转移,一种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根基的彻底追问。虽然我还没有时间完全消化书中的每一个论证,但从目录的结构和章节的划分中,我能察觉到作者的内在逻辑是如何层层递进地展开他的“存在论”追问的。这种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哲学展示,它要求读者放下原有的思维定势,跟随作者的步伐,从最基础的“存在”问题出发,一步步揭示“时间性”与“此在”之间的复杂关联。这种宏大叙事的气魄,以及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执着探寻,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种重新提问的方式,这种精神上的激发感,远超任何简单的知识获取。
评分600-300下的單,後面的朋友注意
评分正版图书,送货及时,服务态度好,满意。
评分这套书好贵,慢慢集齐吧
评分啊啊啊啊很不错啦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评分物美价廉,物超所值,值得拥有!
评分此系列出一本收一本,就这么霸气,哈哈
评分愚钝不敏,不懂大师怎么写了那么多。
评分经典原著,先收藏
评分慢慢收齐,好评,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