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渊海子平介绍》: | |
! 为正本清源,给喜欢研究命理的读者提供一个版本,笔者以上海民国书局出版的足本《渊海子平》作为底本,并对,该书有明显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并译成白话文,以文白对照的I形式出版此书,凡书中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加以订正。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实乃我们的由衷之盼。 五代宋初人徐子乎,在李虚中以年、月、日的干支算命的基础上,演进为以年、月、日、时推测命运的四柱术。所谓四柱,就是以出生年的干支为柱,以生月作第二柱,以生日为第三柱,以生时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个字,地支一个字。四柱的干支加起来共八个字,因此,人们又把四柱术叫做算八字。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世命理学家所采用,由于徐子平对算命术的巨大贡献,后人又把算命术叫做子平术。 《渊海子平》共有五卷 《渊海子平》一书因年久传诈、抄误等原因,其中错字、别字比比皆是,甚至所举的八字命造、格局、神煞等,明显错误不在少数,加上古文原是一竿到底,没有标点,今人虽有注上标点者,但错误之处颇多,有背手原义甚至不通达之处。为让此书恢复原貌,使大家在批判命理学说时候能 内容简介 自宋代徐子平命理四柱预测法以来,中国古代命理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出现了很多命理大家,如:《三命通会》的作者万民英,《滴天髓》的作者刘基,《子平真诠》的作者沈孝瞻,《神峰通考》的作者张神峰等,他们都是命理长河中璀璨的明星。遗憾的是,这些人虽然能独当一面,但却始终没有成为能将命学推向新高峰的集大成者。斗转星移,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三位命理大家,即袁树珊、韦千理和徐乐吾,号称:南袁北韦东乐吾。特别是徐乐吾的出现,改变了已然沉睡千年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命理学的格局。他集中国古代命理精华于一身,由此创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达到了前人从未达到的高度。虽然自徐乐吾后,中国现代也出现了不少命理大师,却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为了宏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了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将徐乐吾研究子平学说的代表著作《子平粹言》做了点校和白话释义工作,希望能呈献给读者一部原汁原味的徐氏经典。 基本信息 书名:星平会海 定价:68.00元 作者:(明)水中龙 编 出版社:华龄出版 出版日期:2010-12-1 ISBN:9787801787804 字数:548000 页码:4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星平会海》出版说明 内容提要 《星平会海》十卷,不署撰人姓名。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有《星平会海》书名,前有自题,称“武当山玉虚宫三逢甲子日金山人编集”。清以来,因此书内容完备,论述精要,坊内多有刻本。本次点校,我们选用的底本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出版的《增补星平会海命学全书》本,系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刻印精美,图文清晰。在点校的过程中,我们还参校了以下版本:[1]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2]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3]上海华英书局民国四年(1915)刻本。[4]台湾集文书局1985年本(底本为民国排印本)。此五种版本,均为全十卷,另有卷首一卷,卷前均题为“武当山月金山人霞阳水中龙编集”。查现有资料中,并无关于水中龙的记载;而本书所收的内容,亦无清代人的著述。因此,此书当为明代号水中龙的命理学家所编集。 内容简介 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能够与时俱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体现时代的新观念。作者的许多观点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而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地从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2月1日) 丛书名: 中国古代占卜经典 平装: 65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5201053, 9787515201054 条形码: 9787515201054 商品尺寸: 23.6 x 18.2 x 4.2 cm 商品重量: 898 g 内容简介《增删卜易(编注白话版)(套装共2册)》由李文辉编著。《增删卜易》之书,旧题:野鹤老人著;湖南李文辉觉子增删;楚江李我平鉴定。此书系六爻类典籍中的人门教课书,又为扛鼎之作,此书和《卜筮正宗》、《卜簇全书》、《断易天机》、《断易大全》、《火珠林》、《易隐》、《易冒》、《易拇》及《遗林补遗》等书统称为六爻典籍中名传千古的经典名作。由于其产生于古代,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自不免艰涩难懂。为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我们特聘请周易研究领域内的韩少清大师对此书点评、注释,以飨读者。 目录《增删卜易 上册》目录: 卷一 八卦章一 卦象图间第二(卦由下往上点) 附占卦法章又第二 八宫章第三 八宫六十四卦名 八宫卦全图 浑天甲子章第四 六亲歌章第五 世应章第六 动变章第七 用神章第八 用神、原神、忌神、仇神章第九 原神忌神衰旺章第十 五行相生章第十一 五行相克章第十二 克处逢生章第十三 动静生克章第十四 动变生克冲合章第十五 四时旺相章又第十五 月将章第十六 日辰章第十七 卷二 六神章第十八 六合章第十九 六冲章第二十 三刑章第二十一 六害章第又二十一 暗动章第二十二 动散章第二十三 卦变生克墓绝章第二十四 反伏章第二十五 旬空章第二十六 生旺墓绝章第又二十六 各门类题头总注章第又二十六 各门类应期总注章第又二十六 归魂游魂章第又二十六 卷三 月破章第二十七 飞伏神章第二十八 进神退神章第二十九 随鬼入墓章第三十 独发章第三十一 两现章第三十二 星煞章第三十三 卷四 增删《黄金策·千金赋》第三十四 卷五 天时章第三十五 …… 《增删卜易 下册》 |
这套书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特别喜欢将不同流派的精髓汇集在一起的做法。《滴天髓》的精炼和气势,读起来有一种直击核心的震撼感,它用最少的文字道出了最深刻的理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力”瞬间增强了不少,对格局的判断也更加果敢和精准。对比之下,《星平汇海》的博大精深就展现出来了,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收录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断语,让你在遇到复杂盘面时,能有更多的参考维度来做最终的判断。这种“先得内功心法,再学各种招式”的阅读路径,极大地优化了我的学习效率。我不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八字理论体系的全貌。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的人来说,这种结构上的互补性简直太重要了,它避免了单一理论带来的局限性和偏颇。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书带给我的震撼,那就是“细节的魔力”。特别是那本《玉匣记》,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像风水杂谈,但它里面对于“形峦”和“环境”对人事影响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智慧。我以前总觉得命理就是看纸上的八个字,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呼吸的空气,都无声息地参与到命运的雕刻之中。这种将“天干地支”与“地理人文”结合起来的宏大视角,让我对“风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迷信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种将抽象理论落地到具体生活场景的能力,是很多单纯的命理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盯着生日那天的数据。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期望值是“入门读物”,毕竟市面上那么多速成秘籍让人眼花缭乱。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速成,而是系统性的“武功秘籍”!《渊海子平》那种古籍的韵味,虽然早期读起来有些拗口,但它所蕴含的“原始信息”是任何现代解读都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体会到了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理解了命理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增删卜易》的加入,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八字命理,而是将占卜的思维融入其中,让我明白了“时空”在预测中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我对“易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古代科学,而不是一门玄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它强迫你去思考,去验证,而不是盲目相信书本上的每一个字,这种启发性的学习过程,是无可替代的宝贵体验。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我的命理启蒙指南!我以前对八字这块儿知之甚少,总觉得那些口诀和理论晦涩难懂,看了很多零散的资料,收效甚微。直到我遇到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子平真诠评注》的深入浅出,把那些看似玄奥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讲,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断,而不是死记硬背。再配合《子平粹言》的实战案例,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先生身边,手把手地学习如何排盘、看格局。尤其是对“用神”的阐述,之前我总是一头雾水,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逻辑推演,不像有些书那样神神叨叨,而是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探讨味道。读完之后,我不再是只会套公式的“半吊子”,而是能真正理解命理逻辑的初学者,对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人的命运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从零基础稳步上升到入门精通的阶段,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书对于提升实战断事能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尝试着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我身边朋友和家人的盘,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无法言喻的。比如,我之前总是纠结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配置,但对照着评注和案例,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转折点在哪里。《子平真诠评注》教你如何抓住核心矛盾,《子平粹言》教你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判断。《滴天髓》提供理论的深度支撑,而《增删卜易》则教会你如何随机应变。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让我的断语不再是模糊不清的预测,而是有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和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套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算命师,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对“人”的运行规律有深刻理解的研究者。对于任何想认真对待命理学的人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内功心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