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智囊(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处世谋略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774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明)冯梦龙,著,廖春红,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主编推荐 | |
一本辑录了中国古代奇人智士思想智慧故事的奇书;一本表达了冯梦龙的政治见解和思谋韬略的经典,被称为“中国古代智慧宝石的锦囊”。 碰撞智慧、呈现智谋,妙趣横生、情节生动。不论是经邦治国,高瞻远瞩,还是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抑或是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收揽无遗。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余,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宝贝归来。 |
| 内容简介 | |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佳构。《智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智囊》是冯梦龙搜集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全书共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聪明才智。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 |
| 目 录 | |
【智 囊 目录】 见大卷一…………………… 005 远犹卷二…………………… 024 通简卷三…………………… 037 迎刃卷四…………………… 048 知微卷五…………………… 061 亿中卷六…………………… 074 剖疑卷七…………………… 085 威克卷八…………………… 094 识断卷九…………………… 106 灵变卷十…………………… 115 应卒卷十一………………… 123 敏悟卷十二………………… 131 善言卷十三………………… 137 制胜卷十四………………… 143 |
| 作者介绍 | |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名梦龙,字犹龙,别署龙子犹,明末长洲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zui的作品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
| 精彩书摘 | |
见大卷一 【原文】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集《见大》。 【译文】 一操一纵,往往在预料之外,这是平凡的人zui害怕碰上,豪杰之士却zui能拿捏分寸的地方。集此为《见大》卷。 1.太公 孔子 【原文】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有大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译文】 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他的做人原则是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他都不肯到,就命人杀了他。周公问太公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怎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评:齐国从此没有懒惰的人,始终没有沦为弱小国家。韩非《五蠹》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少正卯是和孔子同时代的名人,孔子的学生曾被少正卯蛊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成为空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下令在宫门外杀了少正卯。子贡向孔子进言道“: 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比盗窃还要可恶: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种罪恶,就会被君子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罪恶都有,是小人中的小人,不能不杀。” 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能祸乱国家。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能接受君子的指引,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压过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原因杀人树立了榜样。 夸夸其谈的人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实际上不可用。徒有口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贤明的君主就应该杀了他。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杀的理由。唐朝萧瑶痴迷于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官名,参谋军务,唐代兼管一郡军务)郑铣阳、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看诗中的意思是在推崇道教。这种思想不切合时代的要求,当依其个人的喜好,免去官职做道士吧!”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痴迷佛、道的人都让他们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2.诸葛亮 【原文】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评:子产谓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 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 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译文】 有人批评诸葛亮制定的法令太严苛,很少赦免罪人。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过: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说过赦免罪人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刘表、刘琮)年年都赦免人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帮助呢?”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评:子产对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太过严厉,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后悔。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处以黥刑,这样就太过严苛了;梁武帝每见有人要被执行死刑就流泪,并释放他们,这样又太过宽容。《论语》有“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的说法,而《春秋》曾讥斥“那些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3.汉光武帝 【原文】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取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评: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译文】 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大司马的时候,有一次他府中的一个奴仆犯法,军市令祭遵杀了这个人。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主簿陈副规劝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么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我府中的奴仆犯法尚且被他杀了,他肯定不会偏袒你们的。” 评:赏罚分明,军令才能够推行,军令畅行无阻,主上自然受到尊重。刘秀正因为如此才能平定四方的战乱。 ...... |
| 前言 | |
前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还有许多他使用过的笔名。 冯梦龙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西方世界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而我们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他们以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卓绝的艺术成就,写就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璀璨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因为在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以在我国文学史上留名。在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冯梦龙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世。 这个时期似乎也是当时文人的死亡高峰期,就在这一年前后,有许多文学家,如凌濛初、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阮大钺、王思任、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等,都在战乱中死去。可以说,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式文艺复兴,就这样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冯梦龙之所以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的一个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因为才华出众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吴下三冯”。冯梦龙的兄长冯梦桂是一个画家,冯梦龙的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zui高级的生员),曾协助冯梦龙治《春秋》,可惜这两人的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冯梦龙从小喜好读书,他在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他的忘年交王挺则说他:“上下数千年,澜翻廿一史。”他的科举道路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侯慧卿的歌妓,冯梦龙与生活在苏州的茶坊酒楼之中的下层人民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手资料。他的《桂枝儿》《山歌》民歌集就是在那时创作的。 直到崇祯三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冯梦龙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就回了家乡。科举之路的挫折,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热爱的文学上,他不只爱写诗文,更爱写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尽管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留下了一批不朽的文化珍宝。《智囊》就是其中的一本著作。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其中讲述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辑录了一千多则,是一部反映古人运用智术计谋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奇书。本书中我们撷取了书中一些对现代社会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精华故事,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以启示。 |
说实话,我原本对市面上那些泛滥的“国学速成”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为了迎合快节奏的生活,往往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但接触到这套书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它处理“处世谋略”这个话题时,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老道与克制。它没有贩卖成功学的焦虑,也没有过度渲染权谋的阴暗面,而是更侧重于提炼出那些经得起推敲的、关于人情世故、进退取舍的原则和方法论。书中对原文的注释部分,尤其值得称赞。那些注释的深度和广度,显然是下了苦功的,它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会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进行阐发,使得读者能明白“为什么古人会这么说”。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本书的“干货”含量非常高,每一条看似简单的箴言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案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支撑。阅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由历史智者亲自主持的私人辅导,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灌输,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模式的重塑。
评分从一个实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经典精粹”的学术定位。我发现,在处理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微妙冲突时,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往往能提供一种“降维打击”的解决思路。它教导的不是如何去算计,而是如何更全面地洞察人性,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定力与清晰的判断。很多古人看似迂腐的“礼数”和“分寸”,在书中被还原成了在特定社会结构下最有效的润滑剂和自我保护机制。特别是那些关于“时势”的论述,放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变化极快的时代,反而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策略的运用,都必须基于对当下环境的准确把握。这种“知古以鉴今”的阅读效果,让这本书不只是躺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能影响我日常决策和心态调整的“活工具书”。
评分这本读物,初翻开时,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上,看得出是下了不少心思的,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我平日里对历史典籍总有一种敬畏感,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的学术专著,更像是长者在灯下娓娓道来那些久经岁月考验的智慧。尤其是那种文白对照的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半文半白”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福音。以往读古文,总得手边备着几本厚厚的工具书,费神费力,读起来总有点出戏。而这里,原文的精妙与现代译文的流畅无缝衔接,如同行走在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上,脚下是坚实的文化根基,眼前则是清晰的现代指引。这种阅读体验,极大地降低了我们接触和理解古代谋略的门槛,让人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意蕴,而非纠结于晦涩的字词。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那些沉睡在旧纸张里的光芒,得以在今天的阅读中重新焕发生机,读完让人感觉心灵得到了滋养,对为人处世又多了几分从容和通透。
评分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阅读体验的人,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扎实,载体本身也必须赏心悦目。这本书在细节上的处理,简直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比如,装帧上的那种布面质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沉甸甸的,让人联想到旧时的书卷气。再谈谈它的“译注”部分,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很多国学读物在翻译时,要么过于直译而失了神韵,要么过于意译而失了原意。而这里的译文,仿佛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气度,又做到了白话叙述的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阻碍感。更绝妙的是,有些关键的典故或人物的典故,它会给予简要的背景介绍,这种恰到好处的“适度讲解”,既避免了信息过载,又确保了读者不会因为知识断层而错过要点。这种对读者阅读旅程的体贴入微的照顾,让我倍感愉悦,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研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让人愿意反复翻阅,细细品味。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智囊》的感受,那我会选择“沉浸”。这种沉浸感并非来自于故事的跌宕起伏,而是来自于一种思维与古代智者同频共振的奇妙体验。每一页的布局,都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气质的熏陶。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谋略”这个概念的界定,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智慧并非阴谋诡计,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为和对事物规律的深刻理解。那些关于隐忍、等待、识人、用时的论述,经过现代语言的转译后,显得格外清醒和有力。读完后,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好像迷雾中被点亮了一盏灯,虽然前路依旧有挑战,但至少知道该如何更稳健地迈出下一步。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食粮,推荐给所有渴望在复杂世界中找到一份从容与定力的人。
评分宝贝很好经典国学给五分
评分给孩子准备的,还不错,感觉自己看了也受益。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给力
评分不错哦,值得购买,力挺呀
评分便宜且送货上门,可以买
评分值得拥有,发货快!好店家
评分非常满意这本书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和收藏,书的印刷清晰纸张也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