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品味,封面那种素雅的留白和古朴的字体搭配,一下子就让人感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喜欢那种能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先沉浸下来的感觉。 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能感觉到作者对这本书的重视。内页的排版也十分清晰,字号适中,阅读起来很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引导你一步步深入探讨某个宏大命题,而不是生硬地堆砌论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真的能提升阅读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赏心悦目。我常常会花点时间只是去欣赏一下它的外观和触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层次,能够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文本中挖掘出全新的、富有现代意义的诠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的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每一个推导都环环相扣,让人无法反驳。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思想的再创造。读完某一个段落,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就像在迷宫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种思考的密度,是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哲学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影响,是那种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它迫使我开始质疑自己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判断和前提。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观点时,展现出一种极度的审慎和包容性,他不会急于下结论,而是倾向于展示一个观点的多面性。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那些看似矛盾的张力之中,而非非黑即白的选择里。我开始尝试用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这种思维的升级,远比记住书中的具体知识点更有价值。可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思想的磨刀石,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锋利和敏锐,对于未来处理任何复杂信息都会受益匪浅。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某些传统思想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总觉得它们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对话能力,他能够将几千年前的智慧,拿到今天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来进行一次坦诚而深刻的对话。他不是在为古人辩护,也不是在盲目推崇,而是在寻找那份跨越时空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核心精神。这种“古为今用”的境界,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洞察力。读完后,我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敬畏感又重新回来了,但这次的敬畏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自信,明白其中的精髓如何能够继续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论文,读起来枯燥乏味。相反,作者的笔调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让人心神安宁;时而又像惊涛骇浪,猛烈地冲击着既有的认知框架,让人不得不正视那些被长期忽略的问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粘性。我发现自己经常不自觉地就读到了深夜,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思想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更难得的是,即便是探讨那些非常宏大的哲学命题时,作者总能用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生动的例子来辅助说明,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这一点对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购买收藏 ,运输快捷,强烈推荐。
评分京东有时候会骗人,??明明有很多,偏要只显示有一本
评分译后记
评分好评,质量包装不错,还没来得及读,想给五分,再来补评
评分林轩的脸上闪过一缕阴霾,不过下一刻,就恢复如常了,心中暗暗冷笑,以前自己实力太弱,不得不忍受别人的欺辱,现在……哼,如果这个叶天再敢出言不逊,自己会找机会给他苦头吃的。
评分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作者进而认为,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自我转化,这种转化既是一种社群行为,又是对超越的诚信的对话式的回应。
评分已读完。好
评分英文二版前言
评分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