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物理冶金检测技术 |
| 作者: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定价: | 98.0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ISBN: | 978712223617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基础篇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包括了金相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物理冶金检测技术、材料铸造组织和变形组织分析、金属的热处理等。实践篇注重实技能的培训,根据航空物理冶金检测需求,对钢、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焊接接头、特种工艺条件下的组织特点、缺陷类别与控制、金相检测技术金相了介绍,并且为拓展物理冶金人员视野,还特别介绍了金属断口与失效分析、非金属材料分析技术。 本书内容全面详实、深入浅出,可作为航空物理冶金人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材料与工艺研究人员、失效分析人员、检测人员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航天、兵器、船舶等国防科技领域物理冶金人员的培训教材与参考书籍,以及高铁、汽车等领域物理冶金人员的培训教材与参考书籍。 |
| 目录 | |
| 基 础 篇 第1章 金相实验室与物理冶金检测概述2 1.1 金相实验室的通用要求2 1.1.1 国内相关标准对金相实验室的要求2 1.1.2 ASTM E807对金相实验室的要求7 1.1.3 SAE AS7101对金相实验室的要求8 1.2 金相检验通用标准13 1.3 合金相及合金组织16 1.3.1 合金相16 1.3.2 二元合金相图及组织18 1.3.3 铁碳合金相图的特点22 1.3.4 碳和杂质元素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3 第2章 物理冶金分析技术25 2.1 光学金相分析25 2.1.1 光学金相试样制备25 2.1.2 光学金相显微组织显示30 2.1.3 光学金相显微组织分析37 2.2 电子光学分析40 2.2.1 扫描电子显微术40 2.2.2 透射电子显微术41 2.2.3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42 2.3 显微硬度测定技术43 2.3.1 硬度的基本概念43 2.3.2 显微硬度试验方法43 2.3.3 显微硬度在金相研究中的应用48 2.3.4 显微硬度测试技术的新进展49 2.4 其他分析技术49 2.4.1 晶体结构测定49 2.4.2 微区成分分析50 2.4.3 残余应力测定50 第3章 铸造组织分析53 3.1 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53 3.1.1 金属结晶的一般过程53 3.1.2 金属结晶的能量条件54 3.1.3 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54 3.1.4 晶核的形成55 3.1.5 晶体的长大56 3.1.6 结晶速率56 3.2 铸造组织形成与铸造缺陷57 3.2.1 枝晶57 3.2.2 晶粒组织59 3.2.3 偏析62 3.3 受控凝固组织66 3.3.1 细晶铸件66 3.3.2 定向凝固铸件67 3.3.3 单晶铸件68 3.3.4 急冷铸件68 第4章 变形组织分析71 4.1 金属的塑性变形71 4.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71 4.1.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73 4.1.3 合金的塑性变形74 4.2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75 4.2.1 性能的变化75 4.2.2 显微组织的变化75 4.2.3 残余应力的变化77 4.3 回复与再结晶77 4.3.1 回复77 4.3.2 再结晶78 4.3.3 晶粒长大80 4.3.4 影响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因素82 4.4 金属的热加工组织83 4.4.1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83 4.4.2 热加工组织控制84 4.5 冷热加工常见缺陷86 4.5.1 白点86 4.5.2 晶粒粗细不均导致冷变形开裂86 4.5.3 过热与过烧87 4.5.4 折叠87 4.5.5 铜脆87 4.5.6 锻裂87 第5章 金属的热处理88 5.1 钢的热处理基本原理88 5.1.1 概述88 5.1.2 钢加热时的组织转变89 5.1.3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91 5.2 钢的热处理工艺与组织98 5.2.1 钢的退火98 5.2.2 钢的正火100 5.2.3 钢的淬火100 5.2.4 钢的回火104 5.3 钢的化学热处理105 5.3.1 化学热处理的一般原理106 5.3.2 影响化学热处理过程的主要因素106 5.3.3 钢的渗碳106 5.3.4 钢的氮化109 5.3.5 碳氮共渗110 5.3.6 渗硼111 5.3.7 渗铝112 5.4 有色金属的热处理113 5.4.1 退火113 5.4.2 固溶处理115 5.4.3 时效116 5.4.4 形变热处理118 5.5 金属的热处理缺陷118 5.5.1 热处理裂纹119 5.5.2 热处理变形126 5.5.3 组织缺陷127 5.5.4 回火脆性131 5.5.5 化学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缺陷134 实 践 篇 第6章 钢的组织与检测136 6.1 概述136 6.2 钢的组织137 6.2.1 结构钢137 6.2.2 工具钢143 6.2.3 特殊性能钢145 6.3 钢的金相检测153 6.3.1 低倍组织153 |
| 编辑推荐 | |
| 物理冶金检测技术全面综述了金属材料物理冶金检测的方方面面,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又注意技术的应用与实,针对实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如何判断,如何避免问题的出现,书中都有详细地讲解。 |
| 摘要 | |
| 8.3 铝合金的金相检测 8.3.1低倍组织 铝合金常用的检验方法有:GB10851-铸造铝合金针孔;GB/T3246.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低倍组织检验方法;JB/7946-铸造铝硅合金金相等。在检验标准中详细规定了铝合金低倍组织检验时的试样制备、试样浸蚀、组织检验、缺陷分类及典型形貌等。同时还包括断口检验方法和晶粒度检验方法。应注意的是,铝合金低倍晶粒度的级别表示与高倍晶粒度级别表示正好相反,级别越大,表示晶粒越粗。 (1)常用铝合金低倍腐蚀剂及配方 ①80g/L~120g/LNaOH水溶液——适用于所有铝合金; ②HCl+HNO3+HF+H2O=5ml+5ml+10ml+380ml——适用于退火态硬合金晶粒度显示; ③HCl+HNO3+HF=75ml+25ml+5ml——适用于纯铝、防锈铝等软合金晶粒度显示。 腐蚀后通常应用30% HNO3水溶液清洗以去除表层黑膜后进行观察。 (2)铸铝合金低倍缺陷及特征 ① 针孔:在熔炼过程中高温液态金属溶入的部分氢气在铸造凝固时未完全逸出,而在金属内部析出形成细小孔洞。 特征: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针孔,有时也呈网状分布的针孔,轮廓清晰,内壁光滑,互不连通。 ② 疏松:在合金液体冷却凝固的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缺陷。 特征:一般产生在晶粒粗大,组织不致密部位,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高倍下沿晶界呈点状或半网状空洞分布。 ③ 缩孔:金属凝固过程中收缩未得到充分补缩,在铸件后凝固部位形成的缺陷。 特征:缺陷呈管状或枝叉状孔洞,形状不规则,位于后凝固热节部位。 ④ 裂纹(分为热裂纹和冷裂纹): (a)热裂纹:合金在凝固范围内结晶和收缩过程中形成的裂纹。 特征:多发生在铸件尖角处和厚薄断面交接处,断裂面无金属光泽,呈褐色或暗黑色的氧化色。高倍下裂纹沿晶界和枝晶网状发展。 (b)冷裂纹:合金在凝固后形成的裂纹。 特征:一般较细小,断口表面清洁或有轻微氧化色,高倍下呈穿晶穿过枝晶网的混合形。 ⑤ 夹杂(夹渣):由于高温液体金属表面氧化膜遭到破裂形成碎片,可造成材料等不易上浮入渣和熔剂夹渣而形成的缺陷。 特征:有氧化夹杂的合金断口呈暗黑色,灰色或金黄色斑状,有熔剂夹杂的断口缺陷处有腐蚀现象。 (3) 常见的变形铝合金低倍缺陷及特征 ①粗晶环:由于金属在挤压过程中挤压强烈变形区处于再结晶不完善状态,当淬火或退火加热和保温过程产生的少量再结晶核心吞并已再结晶的小晶粒并迅速长大,形成表层粗晶和内层细晶的两个组织区域。检查粗晶环的低倍试样应经淬火处理。 粗晶环深度的测量,一般取其大深度,对于制品断面形状复杂的粗晶环,则在环区一侧取长、宽方向的正方形,其边长即为粗晶环的深度。 特征:两种晶粒区域界面清晰,晶粒尺差别较大,挤压方式不同,粗晶区分布形态不同,单孔挤压呈圆环状,多孔挤压呈月牙状。典型形貌见图8-3-1~8-3-3。 ②非金属夹杂(可分为外来夹杂和氧化膜夹杂),典型形貌见图8-3-4、8-3-5 (a)外来夹杂:由混入铸锭的熔渣或落入铸锭的非金属物质形成的缺陷。 特征:呈褐色或凹陷黑色点状和不规则状存在,分布无规律。 (b) 氧化膜夹杂:由于再熔炼和浇注过程中金属液发生湍流、翻滚、飞溅等引起金属氧化及黏附在工具上的氧化膜卷入铸锭形成的缺陷。 特征:经碱液浸蚀后氧化膜呈短线状的黑色裂缝,一般长度小于10mm,宽约0.1~0.2mm左右,易造成挤压件和模锻件发生局部分层。 ③缩尾:由于挤压过程中速率、方式、润滑条件、模孔排列等因素使变形件内、外层金属流动不均匀,中心层金属流动速率大于周边层金属流动速率形成的 |
《国医大师禤国维》这本书,在我拿到它之前,其实对禤国维大师的名字并非如雷贯耳,只是偶然在一些中医论坛上看到有人提及,称其为“当代少有的国医泰斗”。这种略带神秘的推崇,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并没有直接寻找那些惊世骇俗的医案,而是先从大师的生平讲起。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位备受尊敬的医者,他的成长历程竟然如此充满韧性。在那个年代,中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禤老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书中的描述,没有过分渲染,只是平实地勾勒出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学徒到名医的轨迹。我尤其对其中提到的一些早年经历印象深刻,比如他如何克服困难,深入民间,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人,积累了宝贵的一手经验。这种扎根于实践的治学态度,与如今一些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学子,眼神坚定,心怀仁术,在漫长的中医道路上默默耕耘。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中医发展史的缩影,其中蕴含的力量,足以激励每一个对中医抱有热忱的人。
评分翻开《国医大师禤国维》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世界。这本书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禤国维大师不平凡的一生。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大师对待病人的态度所打动。书中不乏一些关于大师如何妙手回春的记述,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每一个病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给予同样的关怀和重视。他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安抚心灵。我常常在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如此细致入微地关怀他人?大师身上那种“医者父母心”的崇高品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医学大家的故事,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生动课程。我从其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也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而伟大的学问,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通常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但《国医大师禤国维》这本书,虽然涉及中医,但其叙事方式却非常引人入胜。我被大师身上那种对医学事业的纯粹热爱所深深吸引。在现代社会,很多东西都充斥着功利和浮躁,但大师却始终坚守着一份初心,将治病救人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我特别喜欢书中描绘的一些生活场景,比如大师在闲暇时如何与家人相处,或者如何与邻里乡亲交流。这些细节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温情一面,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医者,其身上同样具备着普通人应有的美好品质。这种“有血有肉”的描绘,使得大师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也让我觉得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亲可近。我从中获得的,是一种关于“匠人精神”的感悟,他对医学的专注和执着,对每一个病人的负责,都体现了他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充满了更加由衷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仅仅提供信息。而《国医大师禤国维》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话语。比如,有一次读到关于大师如何对待不同意见的记述,我被他那种包容和虚心的态度所打动。在医学领域,各种理论和学派争鸣是常态,但大师却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他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书中也记录了一些大师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思考过程,那种严谨求实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高度尊重,都让我感触良深。我并非行医之人,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启示。这本书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也没有过多煽情的描写,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见解,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我常常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大师一样,以一种更加包容和谦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的世界是否会更加美好?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传承”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禤国维大师作为国医大师,其医术的精湛自不必说,但更令我着迷的是,他身上那种对中医精髓的坚持和发扬。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中医师,所以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去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大师如何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传递下去。书中提及的关于他如何指导年轻一代的片段,让我看到了老一辈中医人的心怀。他们并非敝帚自珍,而是倾其所有,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大师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他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精髓,让台下许多初学者都茅塞顿开。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力,绝非一日之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师,不仅在于其医术的造诣,更在于其人格的魅力和对中医事业的担当。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仿佛我正坐在大师的身边,聆听他关于中医未来的畅想,也感受到了他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