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

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峰 著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化学
  • 基础教程
  • 大学
  • 理学
  • 实验
  • 仪器分析
  • 定量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596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06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程是根据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拟定的化学、应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编写的。在本教程的编写过程中引入了新的内容及新的处理方式,使定量分析理论的描述更为严密。
全书分为10章,内容包括绪论、定量分析化学概论、分析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吸光光度法和分离与富集方法。全书突出了通过质量守恒建立滴定方程的处理方式,使内容更为严谨。
本教程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也可供相关的分析化学工作者参考之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作用
1.2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
1.3 分析化学的分类
第2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2.1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2.2 滴定分析法概述
习题
第3章 分析数据的处理
3.1 误差及其来源
3.2 随机误差的概率分布
3.3 小数据集的统计处理
3.4 误差的传递
3.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6 回归分析法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2 酸碱解离平衡
4.3 酸碱溶液中各种型体的分布
4.4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4.5 酸碱缓冲溶液
4.6 酸碱指示剂
4.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4.8 酸碱滴定误差
4.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酸碱的电子理论
5.2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5.3 配合物的平衡常数
5.4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5.5 金属离子指示剂
5.6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5.7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5.8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5.9 常用的配位滴定方式
5.10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平衡
6.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6.3 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6.4 终点误差
6.5 样品的预处理
6.6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6.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7.1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7.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7.3 沉淀的形成
7.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7.5 沉淀条件的控制
7.6 常用的沉淀剂
7.7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习题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8.1 莫尔法
8.2 佛尔哈德法
8.3 法扬司法
8.4 银量法应用示例
习题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9.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9.2 朗伯�脖榷�定律
9.3 影响吸光光度法准确度的因素
9.4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结构
9.5 分析条件的选择
9.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习题
第10章 分离与富集方法
10.1 沉淀分离法
10.2 共沉淀分离法
10.3 萃取分离法
10.4 离子交换分离法
10.5 色谱分离法
10.6 其它分离与富集方法简介
习题
附录
附录1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附录2 弱酸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
附录3 常用缓冲溶液
附录4 酸碱指示剂
附录5 混合酸碱指示剂
附录6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8~25℃)
附录7 氨羧配合剂类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附录8 EDTA的酸效应系数
附录9 一些配合剂的酸效应系数(lg α)
附录10 金属离子的lg α(M(OH))
附录11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附录12 常用金属指示剂
附录13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附录14 标准电极电势(18~25℃)
附录15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E′)
附录16 相对原子量表(IUPAC 2005)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的内容。 --- 图书名称:现代社会学理论前沿探析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理论视角的演进与重构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现代社会学理论在面对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时所经历的范式转移与理论创新。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在解释当代复杂社会现象时所遇到的困境,并详细阐述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对既有的宏大叙事发起挑战。 重点章节聚焦于“结构与能动性”这一核心议题的最新进展。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在当代语境下的再阐释成为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探讨数字平台如何重塑个体行为模式和集体行动逻辑方面。我们引入了布尔迪厄场域(Field)和惯习(Habitus)概念的扩展应用,探讨文化资本在虚拟空间中的流动与固化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影响社会阶层的再生产。 此外,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特别是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学者的最新观点——被系统地梳理。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工业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以及资本逻辑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更为隐蔽的权力运作机制。 第二部分:全球化、技术与社会变迁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将理论分析置于全球化的具体脉络之下。我们探讨了社会网络理论在理解跨国流动和移民现象中的应用。通过对曼努埃尔·卡斯特尔“信息时代”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本书考察了全球信息流、金融资本流动以及劳动力迁徙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一个核心的讨论点是“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的辩证关系。理论工具箱中引入了阿帕杜莱的“流动性想象”,并结合具体的案例研究(如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数字游牧群体的兴起),来分析地理空间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地位变化。 技术社会学部分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不同于将技术视为中立工具的传统观点,本书采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深入考察了算法治理(Algorithmic Governance)的社会后果。我们详细分析了偏见(Bias)如何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决策输出中被编码和放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构成了何种新的挑战。重点探讨了“数据主体性”的形成,即在持续的数字监测和数据画像下,个体身份认同的重塑过程。 第三部分:身份、主体性与社会运动 第三部分关注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理论建构及其在当代社会运动中的实践。本书超越了简单的身份分类,转而探讨身份是如何在权力关系中被协商、生产和抵抗的。 性别理论的最新发展,特别是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对二元对立的解构,被应用于分析家庭结构、亲密关系和工作场所中的权力动态。我们审视了后殖民理论如何与女权主义理论交织,共同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对“他者”的构建方式。 在社会运动方面,本书侧重于分析“情感”在组织和动员中的作用。基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我们探讨了“集体愤怒”、“希望”和“耻感”等情感是如何跨越时空,成为驱动当代抗议活动(如“占领”运动、气候变化抗议)的关键资源。理论框架着重于分析在去中心化、扁平化的网络动员模式下,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角色如何消解,以及运动的持久性和制度化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知识生产与社会责任 最后一部分回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自我反思。本书探讨了社会科学知识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实现真正的“介入性”(Intervention)。我们比较了不同学派对“客观性”的理解,并讨论了社会学家在公共政策制定、媒体叙事构建中应承担的伦理责任。 特别强调了“接地气的社会学”(Sociology from Below)的价值,即如何从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洞察。通过对具体政策失灵案例的分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的、能够批判性审视当代社会复杂性的理论工具,以期促进对社会现实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积极的社会变革。 本书适合社会学、政治学、公共政策、传媒研究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当代社会思潮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阅读。它不仅是一本理论综述,更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旨在激发读者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深刻反思。 --- 图书名称: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经济与民主实践 内容简介 第一章:爱琴海文明的经济基础:从宫殿到商业的转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古希腊城邦文明的政治结构与其底层经济基础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首先从青铜时代迈锡尼文明的宫殿经济体系入手,详细描绘了中央集权下的资源调配模式。随后,重点考察了“黑暗时代”后,希腊城邦(Polis)如何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下,逐渐发展出以小块土地私有制和海洋贸易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本章详细分析了贸易路线的开辟,特别是殖民运动对希腊本土经济结构的影响。通过对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主要贸易商品的考量,揭示了城邦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以及这种依赖性如何反过来推动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革。关于货币的产生和使用,本书提供了详尽的考古学和文献分析,论证了铸币技术的普及如何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财富分配的复杂化。 第二章:公民身份的界定与经济门槛 古希腊民主的基石在于“公民”的概念,而公民身份的界定与城邦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本章集中讨论了雅典和其他主要城邦(如斯巴达、科林斯)如何通过财产资格来划分不同的政治权利等级。 对于雅典的“金凯革命”(Solonian Reforms),本书给予了细致的解读,分析了平民对土地债务的解除如何为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奠定经济基础。我们对比了斯巴达的军事集体主义经济与雅典的商业主导模式,探究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如何塑造了两种迥异的政治实践。奴隶劳动在不同城邦中的作用也被单独分析,重点探讨了奴隶数量对公民闲暇时间(Skholē)的影响,以及这种闲暇时间如何转化为政治参与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民主的财政运作与公共支出 民主的有效运作需要可靠的财政支持。本章专注于城邦的财政管理机制。我们详细考察了公共财产的管理,包括矿山开采权、港口税收以及对富裕公民的“公职负担”(Liturgies,如主持三段式戏剧演出或装备战船)。 本书特别深入分析了“公职负担”制度的双重性:它既是民主政治动员公民财富的方式,也是富裕家庭展示社会地位、积累政治资本的途径。此外,我们探讨了战争时期的财政动员,以及城邦如何通过发行“临时税收”或出售公共土地来应对突发军事需求,并分析了这些财政决策对社会阶层平衡的长期影响。 第四章:政治决策中的经济利益冲突 古希腊的政治辩论往往是不同经济集团利益冲突的公开体现。本章通过对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关键辩论的文本分析,揭示了雅典的航海贵族(如伯里克利集团)与土地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我们审视了立法过程中对贸易保护主义、进口粮食保障、以及对外殖民政策的争论。例如,关于雅典与萨摩斯岛或米利都等盟邦的经济关系的处理,常常成为城邦内部激进派和保守派展开政治博弈的焦点。书中还包括了对梭伦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经济考量的再评估,强调了政治制度的创新往往是对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的反应。 第五章:遗产与影响:古典经济思想的萌芽 最后,本书将视角投向了古希腊思想家们对经济现象的初步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学,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财富的积累、正义的分配以及“自然”与“非自然”的交换(货币的使用)的讨论,构成了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早期胚胎。我们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家政学”(Oikonomia)与“重商学”(Chrematistics)的区别,及其对后世经济伦理观的深远影响。 本书结合了考古学、钱币学和古典文献学的第一手资料,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而扎实的图像,理解在雅典民主的辉煌背后,其经济结构是如何支撑并最终制约了其政治实践的。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史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到有些畏惧,尤其是分析化学,总觉得它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复杂的实验操作。但当我翻开《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时,这种担忧瞬间烟消云散。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入了各种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从溶液的性质、物质的分离与富集,到各种分析方法(如滴定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应用,讲解得都清晰透彻,逻辑性极强。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它们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我在理解过程中事半功倍。而且,书中还附带了许多经典的实验案例,并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耐心细致的老师的课堂,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我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名为“基础教程”,但它并没有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而是对分析化学的各个分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在仪器分析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色谱、质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这对于我理解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非常有帮助。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一些统计学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比如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等,这些内容在其他基础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让我意识到,严谨的科学分析不仅仅依赖于实验操作,更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书中的例题设计得也非常巧妙,既有基础的计算题,也有一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分析化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本《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恰恰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分析化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激发了我未来从事相关研究的兴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劣势比较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建议,这让我对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实验安全和规范操作的强调,也体现了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学生,我非常庆幸能接触到《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这本书。它不像一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智慧和启发的火花。作者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介绍其发展演变,这让我对分析化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其内在逻辑。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科学史的趣闻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实验的详细解读,不仅仅是操作步骤,更包含了实验设计的思路、结果的分析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实验,而不仅仅是模仿。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分析化学世界的窗口。

评分

这本《高等学校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教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能激发我探索欲的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用心,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引出本章的主题,并通过一系列理论讲解、概念辨析和案例分析来层层深入。最让我赞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刻意回避难点,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那些容易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的复杂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化学平衡原理时,作者就用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类比,让我在理解动态平衡和勒夏特列原理时更加得心应手。此外,每章末尾的习题设计得也很有代表性,涵盖了该章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解析,这对于我独立学习和巩固知识非常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