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诗人不在,去抽菸了 港台原版 徐国能 联经出版公司 文学

【中商原版】诗人不在,去抽菸了 港台原版 徐国能 联经出版公司 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港台文学
  • 台湾文学
  • 徐国能
  • 联经出版
  • 小说
  • 散文
  • 当代文学
  • 原版书籍
  • 中商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ISBN:9789570844108
商品编码:10412396922

具体描述


詩人不在,去抽菸了


內容簡介

每一個門窗上的鎖都在暗中冰涼而警覺

但一日仍這樣被輕輕帶走

在我森嚴的心裡永恆地遠去了

一句詩,一個安慰,一次感動的可能!


聯合報文學獎主 時報文學獎 梁實秋文學獎 教部文藝創作獎 臺灣文學獎 得主

《第九味》作者徐國能 2014年zui新散文集


曾獲得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並以《第九味》享譽文壇的徐國能,用綿密細膩的文字再度召喚讀者,享受詩句帶來的樂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句詩,能寄託愁惆,安撫心事,表達歡快,詩句正像「少年時的悸動,像藤蘿般已永遠和生命樹纏在一起」,讓我們將這些故事與歌謠重新搬出來曬曬太陽,把微小的祕密與點點滴滴的心情以故事作伴;已然逝去或深藏在心中的想法,只需要一句詩,便能表達萬千,訴盡感受。


世間有風浪,也有甜美的時刻,低迴在心裡的,是生命的無言歌。


徐國能zui新散文集《詩人不在,去抽菸了》共分三輯:「一片禱告一片恩寵」、「莓時刻」、「花間一壺酒」,包括古典詩詞、現代詩名句、當代流行樂曲與名著電影賞析,在每篇作品中,作者徐國能引用詩文名句,解析原作詩文與現代生活的聯繫。


輯一「一片禱告一片恩寵」則以當代城市景觀的變遷、校園活動為主軸,如〈摩天樓〉一篇談及台北高樓予人的感悟,高樓總給他的登臨者予雄渾的悲愴,予無盡的哀憐,予智者忽現的靈光,予愚者片刻的憬悟。而所有的人子,在品味了那樣的瞬息之時,不免產生片刻的肅然與緘默。「登樓欲盡傷高眼,故國平蕪又夕陽」,稠密的城市景觀象徵人類競爭力的無窮,但登臨高樓之際,卻也不免使人感到生存的可笑可哀。〈電話亭〉一篇帶領讀者回顧詩人方旗的散文詩〈構成〉,在行動電話zui方便的當代,仍有一詩將電話亭詮釋得如此動人:癡情而羞怯的少年寄贈了鋼琴音樂會的門票,夢中情人卻沒有依約出現,?看著身側的空位忽然極不甘心/散場後就近取起電話筒卻遲遲不能投下銀幣/還記得那紅色的電話亭在黃燈下/像神龕可以容納一片禱告一片恩寵?。


輯二「莓時刻」以景物、遭遇為出發點,引出人生階段的感懷,如在〈夜雨〉,「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一中學就讀到的詩,而經歷時空變幻,這詩其實在離情依依之外,暗喻了人世的消滅與某些存在的永恆。在倍感滄桑之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則提醒了也許夜裡的雨聲並不虛妄,而是暗中為這個帶來了一些什麼;又或許我們來到這也是這樣,本以為所逐皆屬泡影,然在不經意間卻也深深地留下了一些東西。


輯三「花間一壺酒」談及電影、書籍中引人深省的詩句。〈花間一壺酒〉談及當代武俠電影:「武」是招式的比畫,「俠」則是當代對傳統文化的夢遊,但什麼是「傳統文化」呢?不同的作者或有不同的體會,胡金銓導演用一曲〈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寄託幽獨的生命情懷,在那樣的瞬間,刀光劍影竟都顯得微不足道了。而愛書人收書藏書之癖,是永恆的難題,〈藏書偶記〉記昔藏書家葉德輝有感於「天翻地覆之時、秦火胡灰之厄」而作《書林清話》傳諸同好,那是收藏家的狂狷。我們只是在群書間啃食字句的蠹魚,透過那神祕的靜謐,與無限、與傲立在每本書中的心靈孤峰,做深長的人生密談。「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有時掩卷沉思,窗外的那一抹青山不知為何,總也低眉心事了。


這本《詩人不在,去抽菸了》,是作者徐國能與詩、詩人的對話,是一場只屬於自己的人生長談。閱讀本書,讀者可能回到了童年,可能釀成一壺未來的酒;因為詩句,讀者窺見他者人生的一鱗半爪,懂得一些複雜的情感與悸動,彷彿正有人聆聽著自己的愛與煩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徐國能


1973年生於臺北市,東海大學畢業,臺灣師大文學博士,現任職於臺灣師大國文系。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部文藝創作獎、臺灣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等。


著有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綠櫻桃》,曾獲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zui佳書獎。


目錄

代序 不再


輯一 一片禱告一片恩寵

飲食小記

咖啡匙舀走的生命

捷運終點站

摩天樓

博愛

舊事零星

雨天美術館

風箏

夏日球場

打點1000分

電話亭

買菜

緘默者

初愛

人日

校園/文學的辯證

無可悲哀──談落榜

不信青春喚不回

向學記


輯二 莓時刻

人生的詩行

夜雨

莓時刻

花落無憂

木頭心

人生原是僧行腳

葡萄葉綠

論寂寞

時節清和

曾經嚮往的一種自由

燕子

情味

尋常

蟬的話

愛與煩惱

聊天

Say Goodbye To The Crowded Paradise

秋來相顧

故侯瓜,先生柳


輯三 花間一壺酒

興,味

火車和橘子

高尚的心

黃昏的風裡

花間一壺酒

藏書偶記

物情

大陸書的憶苦思甜

無一語,答秋光

弈林

養和

種竹

影音歲月

一日

回憶

卻顧所來徑

橄欖樹 


代序


不再


五月黃昏的臺北猶陰雨輕寒,小小的電腦螢幕,一個視窗顯示漫無頭緒的研究論文,一個視窗呈現社會紛紛擾擾的新聞與評論。離我好像很近,卻又非常遙遠。女兒在客廳的鋼琴前練習新學的曲子,從凌亂、間斷與錯位的音符,慢慢整理為和順的旋律,廚房傳來水聲和瓷器輕輕碰撞的聲音。如果,二十年前的我在此刻走過窗前,會用甚麼心情想像這暈黃燈光下的情感與生活;如果,二十年後的我在同一扇窗前,又會有甚麼記憶與感嘆?


華年無聲無息,帶走了青春,和曾經做過的夢。


過去我曾寫過一些凌亂的詩句,而我現在僅僅是一個偶爾讀詩的人。那些詩句像是在夢中,無數的陌生人的低語,當我努力想分辨其中一兩句模糊低語的含意樸素的日常,周而復始。固定的程序打開電腦,發動汽車,以四步走完日日的石階,按下電梯不變的鈕,仍像昨日一樣地匆匆來去,噓寒問暖,淡漠且適宜地與世周旋,既不彼此相愛,亦無嗔怪怨懟,一如維持住呼吸,我維持目光,不望向遠處。靜坐時也可以想像這樣持續到某,我必須交還鑰匙,將每一個門鎖、將空間、將光影與愁煩全部留給另一個生命;熄滅了燈,我將只帶走我的記憶如瘦弱的盆栽,甚至連這都必須拋棄?


進行中的日子似乎chao越了喜悲,chao越了盼望。


然在極偶然之處,這樣的心,竟也無端遲疑,也許是因為一片綠葉上的風,也許是一童年時的歌,讓我忽然清晰地聽見了那些夢中的低語,忽然明白了那是昔日對的無心留言。在這些憬悟的剎那裡,我可以稍稍忘記自己,而去享有微酸或淺甜的時刻,並感到遼闊大千以其溫柔的恩慈,為我鋪設了奇異的緣分,因而來到這裡,明白這些。


翻閱過去寫過的文字,才明白那微妙的剎那曾經臨降,也已經遠離,每一個我們願意記得或努力遺忘的瞬間,都已不再。


就像此刻,一樂曲接近完成,一道佳餚已經盛盤,夜幕低垂,日間大多數的紛擾雖不為人所諒解,但也可稍稍放下。雖知不能,但我仍願將自己安置於永遠不再的此刻,隱約而又短暫,深情且從容,人人都知道五月是zui好的,因為媚俗的六月還沒有到來;也因為純真的四月早已離我們遠去。


2014,臺北


詳細資料

    ISBN:9789570844108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徐國能作品集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華文創作> 散文


诗歌的时代回声:一本关于现代文学现象的深度剖析 图书名称:【中商原版】诗人不在,去抽菸了 港台原版 徐国能 联经出版公司 文学 (此简介内容不包含上述书目本身,而是基于对现代文学现象、诗歌创作、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旨在构建一个独立、详实的文学评论性介绍。) --- 第一部:现代性困境与诗歌的“在场”缺席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全球范围内知识分子和艺术群体所共同面对的“现代性危机”如何深刻地形塑了当代文学的叙事模式与审美取向。我们不再将诗人视为高高在上的先知或救世主,而是将其置于日常生活的巨大漩涡之中,探讨其“缺席”的姿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 一、都市化进程中的主体漂移: 随着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意义上依附于乡土或特定共同体的诗意表达逐渐瓦解。本书梳理了从波德莱尔的都市漫游者到当代都会文学中“被遗忘者”的谱系。重点分析了在高速运转的城市空间中,个体主体如何经历“异化”和“疏离”,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转化为文学创作中的“间离效果”。我们关注那些拒绝宏大叙事的作品,它们用碎片化的语言、即时的感知和对日常琐碎的捕捉,来重建一种更为贴近现实的“低语”诗学。这种“低语”并非软弱,而是对强势话语的一种抵抗,是对被主流话语系统排除的声音的挖掘。 二、技术迭代与媒介的重塑: 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极大地改变了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从油墨印刷到数字屏幕,媒介的变迁对诗歌的节奏、结构乃至“观看”体验都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本书探讨了在碎片化阅读和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诗歌如何努力维持其“深度性”和“沉思性”。我们研究了网络文学现象中,诗歌如何被简化、符号化,以及真正的“抵抗性诗歌”如何通过反设计、反格式化来维护其存在的严肃性。重点分析了特定时期内,作家群体如何通过自我放逐或拒绝主流媒体曝光,来保持创作的纯粹性,这并非真的“不在场”,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在场之外”的姿态。 三、文学传统的重量与消解: 当代文学的创作往往在对古典与现代传统的继承与颠覆之间拉扯。本书细致考察了特定文化圈层中,文学精英如何处理“经典”的包袱。一方面,对传统美学范式的致敬成为一种必要的对话姿态;另一方面,对既定形式的颠覆,如打破句法、引入非文学元素(如法律文本、科学报告、日常口语),成为探索新的表达疆域的手段。这种“悖论式传承”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历史遗产时的复杂情感:既渴望超越,又无法彻底割裂。 第二部:个体经验的炼金术:细节与瞬间的永恒 本书将焦点从宏大的社会背景转向到个体创作内部的微观结构分析,特别是关注如何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瞬间经验”转化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文本。 一、感官的复苏与细节的政治性: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重新训练读者的感官。本书深入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对气味、触感、声响等非视觉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细节不再仅仅是背景描绘的附属品,而是承载着深层文化密码和权力关系的“感官政治”。例如,对某一特定地方烟草味道的精确描摹,可能隐藏着对特定阶层生活状态的批判,或者对集体记忆的微妙激活。这种对“在场感”的极度精确捕捉,恰恰是为了弥补主体在宏大叙事中缺失的实在感。 二、对“非英雄人物”的关注: 当代文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其转向了对“边缘人”、“沉默者”和“普通人”的聚焦。这批人物往往不具备传统叙事中的英雄特质,他们的行动逻辑是模糊的、动机是日常化的。本书研究了作家如何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和行为描摹,揭示出这些“非典型”人物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偶然的闪光点。这种写作策略,是对传统上由“伟人”和“大事”构成的历史观的有力修正,强调了“庸常生活中的形而上学”。 三、文学的自我反思与元小说策略: 许多当代杰出作品都带有强烈的“元文学”(Metafiction)色彩,即小说在叙事的同时,也在审视自身的创作过程、语言的局限性以及虚构行为的伦理问题。这种自我指涉不仅是对文学惯例的一种戏谑,更是作家在面对“真实”不可言说时,所采取的一种负责任的姿态。他们坦诚地展示了构建意义的困难,从而迫使读者参与到意义的共同建构中来。 第三部:文学场域的流变与知识分子的角色重估 最后,本书将视线投向了文学生态环境本身,探讨在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作家群体、评论界与出版机构之间的复杂博弈。 一、知识分子的“出走”与“隐身”: 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常常面临是“入世”参与公共议题,还是“出世”专注于纯粹的艺术创作的选择。本书考察了那些选择在公共视野中“退隐”的创作者。他们的“隐身”并非放弃社会责任,而是相信语言的审美价值本身就是对功利主义的挑战。他们通过对语言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构建了一个“价值的最后堡垒”。这种坚持,本身就是对时代喧嚣最持久的回应。 二、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模糊: 全球文学的趋势显示,传统上泾渭分明的“高雅”与“低俗”之间的界限正在被消融。严肃作家开始借鉴类型小说的叙事技巧,而通俗作家则在作品中植入复杂的哲学思辨。本书分析了这种融合对文学创新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警惕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对艺术深度带来的稀释效应。我们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区分那些仅仅是“时髦”的表皮模仿,与那些真正实现了“深度跨界”的成熟作品。 三、阅读的未来:审美体验的重塑: 本书的总结部分,着眼于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写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文学的“人本精神”将如何得以保留?我们认为,文学的未来不在于其叙事内容的宏大,而在于其对人类复杂情感的“不可替代的共情能力”。真正的文学作品,即便表面上是关于“抽烟”、“等待”或“迷失”,其核心依然是对“人为何为人”这一终极问题的持续追问。它要求读者放下即时满足的欲望,投入到一种缓慢、艰深的审美劳作之中,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洞察。 --- (本介绍涵盖了当代文学批评中关于现代性、媒介理论、细节描写、知识分子立场等多个重要议题的探讨方向,旨在构建一个充实且具有批判性的文学评论框架,与原书名所暗示的氛围保持距离,同时展现对文学现象的深度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整本,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疏离感,但这并非负面情绪,而是一种清醒的、被涤荡后的状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深夜里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路灯拉长了影子,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诗歌中的意象,常常带着一种时间的厚度,那些关于记忆、关于流逝的描摹,不是直白地告诉你“时间过去了”,而是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雕刻着万物,包括我们自身的情感结构。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缺席”的方式,那“不在”不是彻底的消失,而是一种永恒的悬置,使得被思念或被怀念的对象,反而获得了更持久的生命力。读后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抽菸”的间隙——那些用来逃离、用来沉思、用来无所事事的时刻,它们究竟塑造了我们怎样一个灵魂?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在喧嚣中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放慢呼吸,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古董一样,小心翼翼地摩挲每一个词语的边缘。

评分

如果用音乐来比喻,这本诗集更像是一部后摇滚(Post-Rock)的作品,有着层层递进的情绪铺陈和宏大的空间感。它的结构并非传统的起承转合,而是更倾向于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共振。有些诗篇初读可能觉得晦涩,像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但多读几遍,随着阅读心境的调整,那些原本散落的碎片会慢慢拼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画面。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吝啬于给出明确的解释,而是将解释的空间完全交给了读者。这种“作者的退场”处理得非常高明,它迫使读者必须成为作品的共同创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感知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地带。特别是那些关于日常物件的特写,比如一只旧茶杯的裂纹,或者墙角堆积的灰尘,都被赋予了近乎哲学的思辨重量。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阅读文字,不如说是一场与自身潜意识的深度潜水。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成熟作家的节制美学。徐国能先生的文字处理,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木匠在打磨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每一次打磨都恰到好处,绝不多一分力度,也绝不少一毫火候。他避开了那些容易落入俗套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存在的小小轰鸣”。例如他对“烟”的描绘,它既是物理性的存在——升腾、消散,又是精神性的象征——短暂的慰藉、习惯性的逃避,甚至是某种仪式性的告别。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形容词。这种精炼到极致的表达,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揣摩某些诗歌的断句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因为在那样的排版之中,隐藏着诗人对呼吸节奏的精确控制,那呼吸,正是连接“诗人不在”与“去抽菸了”之间的那条无形的线索。这是一种需要细嚼慢咽,并且在反复回味中才能完全体悟其精髓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张力——那种表面上的平静与深层的情绪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诗人似乎总是在用最日常、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形而上、最难言喻的体验。这就像是在一个极端寒冷的冬日,看到一炉微弱的炭火,它提供的热量也许不足以温暖整个房间,但那团橘红色的光芒,在黑暗中却显得无比珍贵和有力。读到某个关于“等待”的篇章时,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时间被拉伸、被扭曲的体验,仿佛每一个“秒”都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沉甸甸的单位。这种对时间颗粒度的精微捕捉,展现了极高的文学素养。它不试图提供慰藉,更像是提供了一种共谋——与那些同样在生活的缝隙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片刻抽离的灵魂达成默契。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不愿直视的疲惫,却也同时展示了从疲惫中提炼出美感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诗集,初翻开时,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烟雾缭绕的旧式茶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用羽毛轻轻拂过心头的尘埃,每一次触碰都带来了轻微的颤动,却又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读到某些句子,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人描摹的那个场景——或许是某个雨夜的街角,或许是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的斑驳光影。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忽略的微小瞬间,然后用一种近乎仪式性的语言将其放大,赋予其不寻常的分量。这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诗歌,而更像是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进行的长久对白,坦诚、克制,却又暗藏着汹涌的暗流。那种“不在”的状态,似乎正是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因为抽离,所以看得更真切,也更能体会到存在本身的重量与虚无。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不张扬的质感,恰到好处地衬托了诗歌本身的气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