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 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预订 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藝術理論
  • 晚期現代主義
  • 行動繪畫
  • 觀念藝術
  • 藝術史
  • 現代藝術
  • 台灣藝術
  • 港台文化
  • 美術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ISBN:9789866049989
商品编码:10422469044
开本:14.8x21
出版时间:2015-11-11
页数:24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波洛克是這個國家(美國)產生的zui偉大的畫家」──克萊門特?1?76?1?74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1956年8月10日,在紐約長島的一場車禍中,早年一文不名現在卻已家喻戶曉的44歲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失去了生命,與他同車的兩名年輕的女子則是一死一傷。

如同波洛克撲朔迷離的死因一樣,圍繞著對波洛克藝術的批評和讚揚也是撲朔迷離:一方面,波洛克已經成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繪畫50年」展覽中,被視為zui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與此同時,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繪畫開始亦停滯不前,甚至被《時代》(Time)調侃為「滴灑的傑克」(Jack the Dripper)……。

從波洛克談起,皮力展開了一場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觀性、前衛、觀念、身體、媒介和行為這些理論範疇,亦對這些理論範疇的研究放在寫作、批評、爭論、展覽和社會政治運動的情境中進行研究。此書中,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被深度頗析,沿著這個脈絡,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當代藝術的各個媒介中被奉為圭臬的,並由此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作者簡介】
皮力

皮力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並在該校人文學院任教達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為香港M+博物館高級策展人。作為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獨立和專業意見對於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發展甚具影響力。特別是在策展實踐上,他一方面在中國介紹西方藝術,另一方面向中國和世界各地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並和法國的龐畢度中心、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以及亞洲其他機構合作。他在21世紀初期的兩本書《策展人時代》和《國外後現代雕塑》曾經影響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他亦經常在中外媒體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發表文章。尤其在當前急速發展的中國藝術與博物館領域,皮力對當代藝術及其歷史的認知影響深遠。

【目錄】
摘要

導論
1950-1970年代的歐美藝術現象特殊性
作為理論研究分期的「晚期現代主義」
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研究的方法與特點
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研究的脈絡與現狀

第一章 現代主義的兩個邏輯
一個引論:現代主義與社會主義
格林伯格的「退卻」:從社會主義到托洛茨基主義
羅森伯格的堅持:行動性
形式主義的quanwei與左翼的旁落

第二章 前衛的回歸及其困境
前衛的延續:情境主義與歐洲藝術實踐的精神本質
日常經驗的回歸:偶發藝術與早期普普理論中的前衛源淵
主體性的撤退:普普藝術理論的反形而上學特徵
前衛的當下困境:前衛藝術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費社會

第三章 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論
媒介、物性和現成品:極限主義的媒介觀及其演進
平面、空間與場域:極限主義的空間觀及其擴展
形式革命背後的文化:熵的定律及其與後極限主義理論之間的聯繫
反形式:觀念藝術的確立

第四章 結論:觀念主義的誕生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之間的時間關係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之間的空間關係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轉型的共同趨勢
晚期現代主義理論轉型的文化邏輯

參考文獻

鳴謝
附錄一 中譯人名與專有詞彙對照
附錄二 圖片資料出處
收回

【序】

正如本文標題所表明的,本文所研究的物件是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基本範疇和轉型,是那些作為「單元觀念」的「理論範疇」,比如客觀性、前衛、觀念、身體、媒介和行為。這些範疇產生的體系是研究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則是本文的基本方法是將對這些理論範疇的研究放在寫作、批評、爭論、展覽和社會政治運動的情境中研究:研究不同區域、類型的藝術家在藝術樣式的變化、衝突和革命或者博弈發生前後,使用、同意或拒絕過什麼概念。除了前面總結的藝術理論產生的模式的變化,這些變化、衝突和革命或者博弈還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對於前衛藝術家的影響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變異、二戰剛結束時歐美之間的文化彼此認同和想像、文化冷戰導致的美國文化霸權的擴張、60年代末期美國和歐洲同時發生的貌似國際共運的反quanwei運動;涉及到藝術制度方面,則包括各種博物館和機構的興建、私人收藏和現代畫廊的興起、獨立策劃人和展覽乃至由此導致的整個藝術生產和交易模式的變化等等。因此在此框架下,1950-1970年期間藝術制度前所未有的變化則構成了本文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而這些在目前關於藝術理論的研究中是很少涉及的。

在本文中,我試圖疏理出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同時解釋它們來源,彼此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1930-1940年代發生分離。沿著這個脈絡,我將證明前衛精神如何在本文所論述的時代被傳承下來,並導致了在晚期資本主義或者消費社會藝術的變革意識的發展和變化,同時,我還將解釋形式主義的理論如何在自身的推演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從視覺性轉向觀念。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主體性、作品視覺性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及其對於觀念性在當代藝術中重要地位的促成,並由此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所指的特定主题(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 图书名称: 空间的叙事:从具身体验到数字构筑的城市景观研究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博文] 页数: 约 680 页 装帧: 精装 出版地: 台北/香港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对“空间”的感知、建构与体验的演变,尤其聚焦于城市环境这一核心载体。我们不再将空间视为一个静态的、客观的容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文化文本,通过身体的在场、记忆的沉积以及媒介的介入,不断被塑造与重塑。全书围绕“叙事”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探讨空间如何通过日常的行动、符号的运用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成为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媒介。 第一部分:具身体验与前现代空间的张力 (约 200 页) 本部分追溯了西方哲学与现象学传统中对“空间”的基本假设,并将其置于前现代社会结构的脉络下进行考察。我们首先回顾了康德、胡塞尔以及梅洛-庞蒂关于“身体性”(Embodiment)的论述,强调了身体在界定空间边界和方向感上的首要地位。在城市研究的范畴内,我们详细分析了早期城市规划(如巴洛克的轴线对称设计)如何试图通过视觉的统一性来确立权力与秩序。 重点章节探讨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形成机制。地方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积淀、记忆重叠与集体情感投射的结果。通过对古代城墙的拆除与重建、集市的兴衰等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物质空间如何编码了特定群体的社会关系与仪式行为。本部分尤其关注了行走(Flânerie)这一行为在古典与启蒙时代城市中的特殊意义——它既是个人的漫游,也是社会阶层的区隔,是身体与公共空间协商的初期形态。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几何秩序与功能至上 (约 220 页) 进入现代工业化进程,城市空间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重构。本部分聚焦于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概念以及功能主义对有机体城市形态的解构。现代主义试图以科学、效率和清晰的几何逻辑来克服传统城市的复杂性与“病态性”。 我们深入剖析了“效率”如何成为新的空间叙事主导力量。铁路、标准化住宅、隔离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娱乐)被植入城市肌理,旨在实现社会改良。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理性的空间生产,往往忽视了既有地方记忆和日常使用的内在需求。本章通过对早期公共住宅项目的批判性考察,揭示了过度简化的空间设计如何导致社区纽带的断裂和异化感的产生。 此外,本部分也探讨了现代媒介(如摄影与电影)对空间再现的影响。当城市被标准化地捕捉和传播时,其复杂性和多义性在镜头前被简化为清晰的线条和可复制的形象,这为后来的“符号化”城市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碎片化与体验的重构 (约 180 页)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面临挑战。本部分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如何渗透到空间理论中,核心议题转向了对异质性、拼贴性与非线性叙事的肯定。 我们重点分析了詹明信(J. Baudrillard)关于拟像(Simulacra)的理论在城市空间中的体现。在消费主义驱动下,空间越来越成为符号的集合体,真实性被表象所取代——主题公园、购物中心成为“超真实”的样板。城市景观不再指向内在的意义,而是不断引用、模仿和重新组合过去的风格,形成了历史的浅层复兴与戏仿。 同时,本部分也关注了城市中被边缘化的、非官方的声音。通过对“非地点”(Non-Place,Marc Augé)的概念进行细致辨析,我们探讨了机场、高速公路休息站等纯粹服务于流通的场所,它们缺乏历史深度和关系构建的可能性,成为现代社会中体验断裂的标志。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虚拟嵌入与增强现实的空间 (约 80 页)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数字技术如何进一步改变我们对空间的感知与实践。移动互联网、GPS 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普及,使得空间体验变得“去物质化”且高度个人化。 我们探讨了“屏幕中介”的空间观看方式,即我们的步行、转向和停留,越来越多地被算法和数据流所引导。增强现实(AR)技术正逐步模糊物理实体与数字图层之间的界限,城市成为了一个可被随时“覆盖”或“标记”的介质。这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体验越来越多地通过设备进行过滤和中介时,身体在空间中的原始能动性是否被削弱? 结论:流动的知识与未完成的城市 本书总结道,空间叙事是一个永恒的对话过程。从身体的直观感受,到理性的几何设计,再到符号的碎片化重组,最终进入数字化的渗透,每一次转型都伴随着对“真实场所”的重新定义。我们强调,理解城市,就必须理解这些层层叠叠的叙事如何相互作用,它们既是权力运作的场域,也是个体抵抗与创造性重申自我的舞台。本书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角,鼓励读者以更具批判性和现象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栖居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 空间理论、城市景观、具身性、地方感、现代主义规划、后现代拼贴、数字城市、叙事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思辨拉回到具体的物质实践中来审视。很多关于“观念艺术”的论述,往往只停留在对“想法”的赞美上,但这本著作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那些支撑“想法”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社会结构以及传播渠道。它提醒我们,任何高深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总是依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权力关系。我喜欢它那种务实的态度,仿佛作者在说:“别光顾着讨论意义,让我们看看这些意义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种对过程和机制的关注,使得全书的论证都显得格外坚实有力,少了些许学院派的清高,多了几分对艺术史真相的敬畏和探究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通过几个核心的概念性枢纽(比如“距离”、“在场性”、“物的回归”)来串联起不同的理论思潮。这种“网状”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之间的对话性。我个人对它如何处理“理论的失败”这一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理论视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完美体系,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在面对新的艺术实践和技术冲击时,既有理论是如何显得力不从心,又是如何被动地进行自我修正和转型的。这种批判性的自我审视,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智识上的诚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正在接触的当代艺术现象进行比对,发现它提供了一种穿透表象、直达结构性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挑战,它那种严谨到近乎冷峻的学术腔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其深度和广度带来的回报是惊人的。它没有给我那些空泛的、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套精密的分析工具。比如,书中对特定艺术运动中“观看行为”的重构,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媒介技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主体性。我感觉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深厚,引用的文献不仅涵盖了核心的西方哲学传统,还巧妙地引入了一些边缘化的或被遗忘的文本,使得整个理论景观显得更为立体和复杂。对于那些习惯了通俗易懂艺术普及读物的读者,这本书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复杂语境,但对于想真正掌握理论基础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对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梳理,感觉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我们熟悉的那些经典文本,而是深入挖掘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艺术家和理论家们思想是如何一步步从实际的“行动”——比如创作实践、展览组织——转变为更加抽象和形而上的“观念”的。我尤其欣赏它对时间性的处理,这种线性的发展叙事中,穿插着许多关于“间断点”和“突变”的精彩分析。它不仅仅是在罗列重要的理论家,而是试图重建一个动态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知识生成场域。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非常敏锐的向导,走进了艺术史研究的迷宫,每一次转弯都能发现新的线索,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艺术定义,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晚期”的阶段被重新塑造和定义。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美学哲学和艺术史交叉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点出了“晚期现代主义”的转型,但它实际触及的讨论范围远超出了这个标签所能限定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艺术的理论本身”的元理论著作。我发现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去重新审视一些我过去认为已经定论的艺术史节点,作者总能指出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微张力点。更重要的是,它对“跨学科性”的展现非常自然且有力,哲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工具被灵活运用,但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本体论的变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理论工具箱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对于如何评估和定位新的艺术理论思潮,也有了一种更为审慎和批判性的判断基准。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的学术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