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譯老子解義(二版)
内容简介
有關《老子》的注解與著述,自古至今少說也有幾百種,對後人而言確實是一筆豐富的資產,但其中許多紛紜複雜的考證和妙絕言詮的玄談,又往往使人望而卻步。本書跳脫一般古籍的注釋形式,吳怡教授以語譯和豐富的解義,透過不斷自問的方式,把問題一層層地剝開。有些問題也許並非老子所料及,但卻是通過老子的提示,用現代人的思考,面對現代人的環境而開展出來的。本書是希望了解《老子》真義,而能用之於自己生活、思想上的讀者的zui佳選擇。
詳細資料
作者 / 吳怡
EAN / 9789571420080
頁數 / 484
裝訂 / 平裝
級別 / 普遍級
語言 / 繁體/中文
我是一个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年人,面对的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让人感到心力交瘁。过去我尝试过很多管理学、成功学书籍来寻找答案,但总觉得治标不治本。直到接触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很多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外界的竞争,而在于我们自身对“动静”的把握失衡。《道德经》的智慧,经过作者的梳理,变得异常清晰——它教我们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那个不变的内核,即如何做到“守静”与“知止”。书中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阐发,直接击中了现代人焦虑的痛点。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温润的力量,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说教,而是像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心境。我发现自己对待一些工作上的不如意时,心态变得平和了许多,不再过度强求“有为”的结果,而是更注重过程的合理性与自然性。这本解义,与其说是一本哲学书,不如说是一本高级的“心法秘籍”,对于提升个人心性境界,有着立竿见影的实际帮助。
评分这本新译的老子解义,坦率地说,是我近年来读过关于道家哲学的书籍中,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一本。我通常对这种“注疏”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学院派,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的连接点。但吴怡先生的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逐字逐句解释古代文言文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阅读的过程,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细细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宇宙洪荒之道的语句。书中对“道”与“德”的阐释,尤其独到深刻,它没有陷入玄学的泥潭,而是非常务实地将老子的智慧落地到日常的处事哲学中。比如对“无为”的理解,它不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一种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的智慧。这种对传统经典的现代性转化,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道德经》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老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三民书局的出品一向可靠,纸质和印刷都属上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哲学著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体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道德经》的理解是相当碎片化和表面化的,多半停留在一些零星的格言警句层面,缺乏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而这本“解义”,恰恰帮我搭建起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结构。它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其行文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谨性。作者在解释每一章时,并非孤立地看待,而是能巧妙地将其置于整部《道德经》的宏大体系中去考察,使得那些看似跳跃的章节之间,也能形成清晰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段落时所采取的态度——既尊重原文的古奥,又力求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去澄清其深层意涵,这种“不卑不亢”的学人风范,令人敬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再急于下定论,而是开始学习老子那种“持守中正”的态度去观察周遭事物。对于任何希望系统、深入地理解老庄哲学,而非仅仅满足于“心灵鸡汤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案典。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全新视角,其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译注本。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版本考量来看,三民书局的这个“港版”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对于非中文母语区或习惯繁体字阅读的读者来说,这个版本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吸引我的核心,仍然是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经文的本体”与“解读者对道的体悟”。它没有回避《道德经》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表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辩证统一的体现,这正是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圣人”的境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与洞察力,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一位真正得道之人的风范。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你放下既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替代的。对于那些寻求思想深度、渴望真正掌握中国古典智慧核心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时常翻阅的珍品,它的价值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凸显。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解读版本太多了,很多都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读完之后常常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老子的意思,还是解读者自己的臆想。然而,这本港版的新译本,却给出了一个非常稳健且令人信服的阐释路径。它那种审慎的考据和扎实的学理基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我尤其注意到了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比如“道”、“德”、“朴”、“柔弱”的辨析,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他没有一味地追求高深莫测,而是努力回归到先秦语境中去理解这些词汇的原初含义,然后再嫁接到当下的语境中。这种“溯源而上”的解读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新的角度捕捉到过去忽略的细微差别。这不像是在“看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严谨的学术对话,它要求读者也投入同等的思考深度,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信赖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