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诗经选--余冠英作品集
定价:20.00元
作者:余冠英 选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01087543
字数:155000
页码:2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虽然关于古典文学的注释本有很多,但是余冠英所做的《诗经选》、《三曹诗选》、《乐府诗选》和《汉魏六朝诗选》至今仍被专家公认为选注本中的**之作。余冠英先生善于在纵向的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评价每位作家、每首诗的地位,并在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横向比较中分析其特色,从而客观地评估其历史价值。在每种选本的“前言”部分,余冠英先生都对所选篇目和作家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评析。这几种选注本集中体现了余冠英先生博洽精深、自成一家的学术追求,其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观点中折射出令人叹服的学术功力和公允、平易的学风。其中的《诗经选》《乐府诗选》被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大学生必读书目。 此次出版“余冠英作品集”,以余冠英先生生前*后的修订本为底本重新排版设计,版面更加疏朗大方。对原书除修订部分注音、调整一些注释体例外,一仍其旧。相信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选本时,在学术大家的引领下能更深入地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
《诗经选》一书选录《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诗歌共九十篇,题解明晰,注释精要,译文为富有民歌特色的白话韵文为之,更为学者读者所称赞,至今读者已逾百万,是以现代汉语注释翻译《诗经》的数十种选本中影响大的一种。余先生对《诗经》的注释和翻译工作不仅着手早,而且达到了高水平。正如作者在本书初版“前言”中所说,“诗经的解说向来是分歧百出的。注释工作不能完全撇开旧说,一无依傍。我们相信正确的态度是不迷信古人也不抹煞古人。正确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参考从汉至今已有的解说,加以审慎的抉择。”所以余先生的《诗经》研究代表作《诗经选》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目录
前言
国风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
雅·颂
作者介绍
余冠英(1906—1995),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1955 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文学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
文摘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诗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则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将这片古老而深邃的文学宝藏,以一种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读者。我初次捧读这本书,便被其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所深深吸引。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歌谣,描绘了先民们纯朴的生活,也诉说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对战争的哀叹,对自然的敬畏。余先生的选篇,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诗经》的多样风貌,从《关雎》的婉转情深,到《伐檀》的直率讽刺,再到《硕鼠》的悲愤控诉,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鲜活的时代,亲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让我赞叹的是,余先生的译注,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融入了他对诗歌意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背景的考证。他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跨越时空的障碍,去感受《诗经》的魅力,去品味古人那份质朴而动人的情怀。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感悟,每一次重读,都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诗经》的魅力,在于其原生态的生命力,在于那些质朴无华却直击人心的情感表达。而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则完美地捕捉并放大了这份生命力。我常常惊叹于余先生的文字功底,他的语言,既有古朴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通透,使得《诗经》的诗句,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他不仅仅是在解释文字,更是在“复活”诗歌。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每一首诗,比如从社会史的角度,从民俗的角度,甚至是心理学的角度,这些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诗经》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曾以为《诗经》只是关于爱情的歌谣,但在余先生的引导下,我看到了它对于农业生产的记录,对于社会制度的反映,对于战争苦难的控诉,以及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诗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包罗万象,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早期的生活和情感。余先生的贡献,在于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为我们打开了这扇通往古老灵魂的门,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歌唱。
评分我一直觉得,《诗经》是中华文化源头活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则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这源头一角,并对其背后广阔的河流有了更深的向往。我尤其欣赏余先生在选篇上的独到眼光,他并非一味追求篇幅的齐全,而是注重挖掘那些最能代表《诗经》精神内核、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篇章。在我看来,这样的选择,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极其友好的。它避免了过度庞杂的信息,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聚焦的范围内,深入地体会《诗经》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更难得的是,余先生的注释,常常会点出诗歌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古老的诗句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他会分析《氓》中女性命运的悲剧,也会解读《采薇》中士兵的思乡之情,这些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选集,更像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情感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洗礼。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古典文学抱有浓厚兴趣,却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而言,找到一本既能让我深入理解,又不至于晦涩难懂的《诗经》读物,一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幸而,我遇见了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这本书最让我称道之处,在于其“平易近人”的学术风格。余先生的文字,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诗歌的精髓,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释那些可能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深层含义。他不会堆砌艰深的理论,也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像一位耐心细致的长者,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诗经》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他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解读时的审慎态度,他会列举不同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诗经》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读完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我最大的感受是,那些看似朴素的文字,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力量。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其他版本的《诗经》译本,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真正体会到原诗的韵味。然而,余先生的译注,却仿佛在我的耳边低语,将那些古老的歌谣,用一种温润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重新演绎。他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对于情感的描摹,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比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余先生的解读,不仅仅是对“桃花盛开”的描绘,更是将这种景象与新嫁娘的美丽、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年轻女性的喜悦与憧憬。再如,《豳风·七月》中关于农事的细致描写,在他的注释下,也变得生动起来,我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农夫的辛劳,感受到四季的轮回。这本书让我明白,《诗经》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余先生的才华,在于他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将这份厚重的历史和深沉的情感,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艺术魅力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