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全8册)中华书局

魏书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精装全8册)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齐】魏收撰 著,唐长孺,陈仲安,王永兴,魏连科点 校,何德章 整理
图书标签:
  • 二十四史
  • 魏书
  • 点校本
  • 中华书局
  • 历史
  • 古籍
  • 精装
  • 全8册
  • 南北朝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701
商品编码:1146290897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套装数量: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书》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二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十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

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七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

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本次修订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谨慎吸收了新出土的墓志材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严格遵循古籍整理规范,审慎去取。《魏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993条,修订本校勘记增加到了3306条。其中,删去旧校90余条,新增校记1400余条,改写旧校450余条,沿用旧校(含依体例改动)1450余条。新增校记相当于原有校记的七成。原点校本分段、标点成就卓著,此次修订主要针对原先的错误或新规定要求作了必要的调整。可以说《魏书》修订本是在原点校本基础上的全新升级本,也是当代好的《魏书》修理本。

 

编辑推荐

1 记录北魏历史的核心典籍。

2 集合学界四十年研究,《魏书》原点校本全新修订升级本!

3 限量精装本,每套均有收藏纪念号,附藏书票!

 

作者简介

《魏书》修订者简介:

原点校者:

唐长孺(1911--1994 )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国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唐书兵志笺正》等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 (10册)等。

 

魏书修订组负责人:

何德章,四川南部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唐长孺先生学术助手。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等。

 

目录

书影彩页

《魏书》整理人员名录

“北朝四史”修订组名录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缘起

点校本《魏书》修订前言

点校本《魏书》修订凡例

魏书目录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组织机构

 

修订前言(节选)

点校本魏书修订前言

 

    《魏书》一百三十卷(如不分子卷,则是一百一十四卷),内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记录北魏及东魏时期的历史。

    北魏政权建立之初,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编年体记录拓跋氏部落时代至北魏创立时期的史实。今本《魏书》之《序纪》,存其梗概。太武帝拓跋焘时,命崔浩主持续写编年体魏史,成三十卷,称为《国书》,又称《国记》,邓渊所撰《代记》当亦采入。《国记》曾刻石公布,终因“备而不典”,崔浩被诛,“秘书郎吏已下尽死”(《魏书·崔浩传》)。其后至孝文帝初二十余年中,高允长期兼掌史职,“大较续崔浩故事,准《春秋》之体,而时有刊正”(《魏书·高允传》)。然国史之狱,“东观中圮,册勋有阙”,“遗落时事,三无一存”(《魏书·李彪传》)。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四八七),命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按纪传体改写《国记》,分为纪、志、表、传之目。据李彪于宣武帝初年请复修史表文,所编魏史旨在突出拓跋氏统治中原的成就,颂扬孝文帝之功业。太和中北魏定行次,李彪、秘书郎崔光主张北魏承西晋金德为水德,斥十六国及东晋南朝为僭伪,因其“职掌国籍”(《魏书·礼志》),于理有据,朝议采纳。今本《魏书》将十六国政权及东晋、宋、齐、梁视为北魏附庸,编次于列传之末,当属李彪旧规,然并无表之一目,或是李彪终无所成,魏收遂弃而不取。

    及至宣武、孝明二朝,崔光为当时文宗,久领史任,“徒有卷目,初未考正,阙略尤多”(《魏书·崔光传》)。其间儒者孙惠蔚领史任五年,“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魏书·孙惠蔚传》)。而邢峦、崔鸿、王遵业等先后撰孝文、宣武、孝明《起居注》,“事甚委悉”(《魏书·自序》),今本《魏书》于此三朝记事稍详,当由于此。

    魏末政乱,武夫掌权,綦儁、山伟等领著作之任,“以为国书正应代人修缉,不宜委之余人”,然诸人并无史才,“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魏书·山伟传》)。

   北齐天保二年(五五一),设置史局编写魏史,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监修。中书令魏收等六人在上述北魏国史基础上,“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魏书·自序》)。北魏宗室元晖业所《撰辨宗室录》、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以及孙盛《晋阳秋》、檀道鸾《续晋阳秋》、沈约《宋书》等,亦属采撰范围。天保五年三月,完成纪、传,十一月,又成十志,“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二表一启,皆独出于收”(《北史·魏收传》)。因题名魏收撰。

 

 

    魏收(五○五—五七二),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少而能文,长“以文华显”(《魏书·自序》)。北魏末,年二十六,即官至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兼修国史。东魏、北齐时,官职不断晋升,至尚书右仆射,长期兼领国史之任。其人恃才傲物,不拘行检,曾宣称:“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北齐书·魏收传》)甚至其时轻忽文人的“诸贵”,也争相馈赠饮食,求为佳传。史称“修史诸人,宗祖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北史·魏收传》),确非虚语;《魏书》卷一○四《自序》,以专传述其家世;于卷九三《恩幸王椿传》又附载椿妻魏氏,乃魏收之姑,卷九二《列女传》则载巨鹿魏溥妻房氏事尤详;卷三六《李顺传》附《李骞传》,其人不入《文苑》,又非隐逸,传文不过录其《释情赋》及“赠亲友卢元明、魏收诗”,亦当出于魏收饰姻戚以美言之私心;卷九八《萧衍传》所载《檄梁文》,几占全传一半篇幅,并无实际内容,则属矜己而不能割爱。

    北齐初修撰《魏书》,重要目的乃是证北齐为正统,斥西魏及南朝为僭伪,“曲笔”在所难免。且魏收等“缀续后事”,多涉魏末,时代相接,前朝人物子弟,布列朝廷,即便据实而录,亦难人人尽欢。魏收又好逞口辩,每以伤人,德望不足服众。书成进上之后,“众口諠然,号为‘秽史’”(《北齐书·魏收传》)。投诉著史不平者百有余人,“云遗其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攻诋尤甚者如范阳卢斐、顿丘李庶等获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仍难塞众口,其书不得公行。齐孝昭帝时,命“更加研审”,魏收“颇有改正”,并主动请求付外施行,“任人写之”,然仍有人指责魏史不实。齐武成帝时,命魏收“更审”,又有数处改动,遂成定本。两次改动俱为塞攻诋者之口,未必更为准确,魏收仍因“史笔”而“多憾于人”,北齐亡后,“收冢被发,弃其骨于外”(《北齐书·魏收传》)。

至隋文帝以魏收书“褒贬失实”(《隋书·魏澹传》),令魏澹另撰魏史,成本纪十二卷、列传七十八卷,加上史论、史例及目录,共九十二卷,亦称《魏书》。其书“甚简要”,“大矫”魏收之失,然不过抄录魏收书,仅在义例、史论上大做文章,以西魏为正统而已。隋炀帝、唐太宗也都曾命重修《魏书》,俱无所成,盖亦因除魏收书外,别无更多史料可供撰著。唐代又有卢彦卿《后魏纪》二十卷,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元行冲《魏典》三十卷,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此类后代改编自魏收书之北魏史,当时即不受重视,《史通·正史篇》所谓”称魏史者犹以收本为主”。故除张太素书之二卷《天象志》、疑似魏澹书之《太宗纪》,因魏收书亡佚回补外,亦俱不存。

    ……


《廿二史策》:一部贯穿历史风云变幻的群书集成 《廿二史策》是一部体量宏大、内容丰赡的史学集成,它并非单一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而是历代史家、学者殚精竭虑,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集腋成裘、精益求精的结晶。这部集成旨在汇集、整理、校勘二十二部中国古代史书中最为关键、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期呈现一部更为精炼、更为权威的中国通史精华,供后世读者研读、考证、鉴赏。 编纂的缘起与目标 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史书浩如烟海,然历经千年风雨,许多古籍或已散佚,或流传版本众多,良莠不齐,给后人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廿二史策》的编纂,正是出于对这一现状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史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懈追求。其核心目标在于: 汇集精华,去芜存菁: 从《史记》至《明史》这二十二部正史中,精选出那些论述最为重要、史料最为珍贵、思想最为深刻的篇章,剔除其中冗余、重复或价值相对较低的内容。 校勘订正,正本清源: 针对不同版本的差异,广泛搜集、比对,力求达到最为准确、最为可靠的文本。对历代学者校订的成果进行吸收、扬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考证,力求接近史料的原貌。 梳理脉络,呈现全貌: 通过对精选篇章的重新编排与梳理,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演变,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 服务研究,启迪后学: 为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精炼、可靠的研究文本,减少在版本校勘上花费的精力,从而能更专注于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便捷途径。 《廿二史策》的构成与特色 《廿二史策》的“廿二”之名,直接指向了其核心内容——二十二部中国正史。这二十二部正史,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通常是指从《史记》开始,历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新旧)、《五代史》(新旧)、《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明史》。《廿二史策》正是围绕这二十二部史书展开,但其编纂并非简单地将二十二部史书全部收录,而是经过了审慎的筛选和精心的整理。 其主要特色体现在: 1. 版本考据严谨: 《廿二史策》的编纂者对于版本的研究极为重视,他们会花费大量精力搜集各种传世的宋、元、明、清刻本,以及历代名家校注本,进行细致的比较。在文本的考订过程中,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敢于独立思考,辨析讹误,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准确、更加精炼的传世文本。例如,对于《史记》这样最为古老且版本极为复杂的史书,编纂者会深入研究不同传世本的源流,并结合出土文献进行对照,力求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 2. 选篇精当,重点突出: 《廿二史策》并非逐字逐句地复刻二十二史,而是选取其中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例如,《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会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叙事的重要性进行精选。对于一些篇幅冗长或重复论述的内容,则会审慎舍弃。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能够更快速地把握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重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社会风貌,而不被过多的细节所淹没。 3. 校注精审,释义详尽: 除了文本的校勘,《廿二史策》通常还会附带详细的校注。这些校注可能包含: 异文辑录: 辑录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加以说明。 疑难字词释义: 对古书中生僻、难懂的字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 史实辨析: 对书中记载的史实进行考辨、补充或纠正,提供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地名、人名考: 对书中出现的地名、人名进行考证, clarifying其准确位置或身份。 制度、典籍说明: 对书中涉及的古代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重要的古代文献等进行解释。 这些详细的校注,极大地提升了《廿二史策》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便利性。 4. 条理清晰,体系完整: 《廿二史策》在编排上也会力求条理清晰,能够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史书自身的体例,将选取的篇章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叙事体系。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5. 集大成之作,承前启后: 《廿二史策》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史学研究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历代史学家的智慧,又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更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 《廿二史策》的阅读价值 对于不同层面的读者,《廿二史策》都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史学研究者: 《廿二史策》提供的精炼、准确的史料文本,能够大大节省研究者在版本校勘上的时间,使其能够更专注于对史实、制度、思想等层面的深入研究。详细的校注也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研究线索。 历史爱好者: 对于广大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廿二史策》提供了一个系统、精要的中国通史阅读范本。通过阅读这些经过筛选和整理的史书精华,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中国历史基本框架的认知,了解各个重要朝代的历史概况,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历史洞察。 传统文化学习者: 《廿二史策》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价值观。阅读《廿二史策》,不仅是了解历史,也是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 语言文字学习者: 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原汁原味的古文,是提升古文功底的重要方式。《廿二史策》中的精选篇章,语言精练,文笔优美,是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材料。 结语 《廿二史策》是史学界一项意义重大的整理与编纂工程。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精审的校勘订正、精当的选篇以及详尽的释义,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能够清晰、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集成读本。它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的读者们的良师益友。这部集成,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以一种更为精炼、更为深刻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探索热情,启迪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点校的严谨:学界翘楚的智慧结晶 翻阅《魏书》点校本的序言和凡例,我深深被点校团队的严谨态度所折服。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排版,而是集结了一代又一代史学大家的智慧与心血。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和考证,力求还原史料的原貌。我尤其欣赏的是,点校本在页下附带了详实的校勘记,对于原文中存在的异文、衍文、脱文等问题,都一一做了清晰的说明和解释,并且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作为佐证。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演变和史料的可靠性,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读到这样经过严格学术审定的版本,让我觉得安心,仿佛与历史的脉搏贴得更近了。这种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也让我对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有了更高的信赖。

评分

拿到这套《魏书》,简直是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北朝时期颇感兴趣,但市面上可靠的史料往往参差不齐。这次中华书局推出的二十四史修订本,特别是这套《魏书》点校本,简直是圆了我一个梦。 初见倾心:包装与装帧的匠心独运 打开快递箱的那一刻,就被这套书的精装设计惊艳到了。全8册,封面选用的是古朴典雅的材质,触感温润,细密的纹理透露着岁月的沉淀。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印着“魏书”二字,大气磅礴。翻开第一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富有韧性,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这对于常年伏案读书的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每一册都配有精美的函套,既保护了书籍,又增添了几分收藏价值。无论是摆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翻阅,都能感受到中华书局在出版上的用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着实让人心生敬意。这种精美的包装,让我觉得购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的乐趣: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阅读这套《魏书》,我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乐趣。它既有古籍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出版的便利性。精美的装帧让我有阅读的仪式感,而清晰的点校和标注又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晦涩的古文。我可以时而捧着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时而又可以参考页下的校勘和注解,解开心中的疑惑。这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愉悦。我也会时常将书中的精彩段落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和他们一起讨论历史话题,分享阅读的乐趣。这套书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精神食粮,也成为了我与他人交流的媒介,拓展了我的社交圈子,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它证明了,经典的史书,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能够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评分

学术价值的传承:通往深入研究的阶梯 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北朝历史的学者而言,这套《魏书》点校本无疑是一座金矿。清晰的点校,详实的校勘,为研究者提供了最可靠的文本基础。我看到许多学者在引用《魏书》时,都会优先选择点校本,可见其在学术界的权威性。书中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可以想象,无数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和专著,都将从这里汲取灵感和养分。对于我自己而言,虽然目前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但能够接触到这样高质量的史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率。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通往更深层次学术探究的阶梯,让我看到了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去探索。这种学术价值的传承,是中华书局出版此套书籍的真正意义所在。

评分

北朝风云:历史现场的生动再现 翻开《魏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北朝时代。从鲜卑拓跋氏的崛起,到北魏的统一,再到东西魏的分裂,这段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智勇双全的将领,抑或是运筹帷幄的谋臣,他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详细记载。比如,关于北魏的均田制和三长制,书中都有细致的阐述,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的运行模式至关重要。还有对佛教在北魏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书中也有精彩的篇章。读《魏书》,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亲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气息。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认识北朝的窗口,让我对那段被许多人忽略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