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海上丝绸之路 李庆新

(满58包邮)海上丝绸之路 李庆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庆新 著
图书标签:
  • 海上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李庆新
  • 包邮
  • 地理
  • 中国历史
  • 航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54404
商品编码:1046119294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 李庆新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 9787546154404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海丝绸之路,分北线和南线;一条是南海丝绸之路,分南线和东线,其中南线是海上丝绸之路中早开辟的、主要的航线,东线开辟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自广州、澳门、漳州至菲律宾马尼拉,再经太平洋到达美洲新大陆。《海上丝绸之路》分为“早期东西方海上航线的对接”“从珠江口到波斯湾:广州通海夷道”“宋元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经营”“世界海洋贸易的新时代”四个篇章,梳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阐述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是一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简介
李庆新,广东揭西人。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二级),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Studies of Maritime History)主编,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创新协作中心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史、中国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广东地方史。专著有《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参与并主编《广东通史?古代卷》(上、下册)、《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等。

   目录
'前言/ 001
**章 东西方海洋航路的对接
一、从地中海到印度洋: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的
航海贡献 / 001
二、东亚的早期航海活动 / 013
三、番禺都会的考古发现 / 018
四、汉朝译使航向黄支 / 026
五、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器物与银币 / 034
六、俄厄海港:印度化时代南海 -印度洋的贸易中心 / 041
七、印度洋、波斯湾的濒海国家 / 045
八、罗马人的“中国印象”/ 049
九、佛法东传与法显西行 / 051
第二章 从珠江口到波斯湾:“广州通海夷道”
一、常骏出使赤土国 / 061
二、唐朝市舶使 / 062
三、皇华四达:“广州通海夷道” / 067
四、巴格达与广州 / 075
五、唐朝大宗出口商品:丝绸与陶瓷 / 079
六、日本遣隋使与遣唐使 / 082
七、东北亚海域的新罗船队 / 085
八、海上丝路上的高僧大德 / 087
九、伊斯兰教东传 / 094
十、黑石号沉船与印坦沉船 / 097
第三章 东方大航海时代:宋元帝国对海洋贸易的经营
一、宋元帝国的贸易管理 / 111
二、帝国的贸易伙伴 / 114
三、繁华的东方大港 / 119
四、海船与航海技术 / 125
五、马可·波罗时代的旅行家 / 130
六、“泉南佛国”:泉州的宗教遗迹 / 139
七、南海 I号沉船与新安沉船 / 144
第四章 早期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 158
二、欧洲人的海洋扩张 / 162
三、“广中事例”与“月港体制”:明朝贸易管理模式 / 191
四、清朝海关、“一口通商”与广东十三行 / 194
五、澳门贸易的黄金时代 / 205
六、会安:东亚新兴的贸易中心 / 212
七、河仙(港口国):东南亚的“小广州”/ 217
八、丝绸、陶瓷、茶叶与白银 / 221
九、东南亚、日本的中国人 / 234
十、“广东葡语”与“广东英语”/ 258
十一、西方传教士与福音传播 / 263
十二、“西学东渐”/ 269
十三、欧美的“中国时尚”/ 271
十四、东亚海域沉船考古 / 277
后记/298
'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很抱歉,我无法直接为您提供一本名为“(满58包邮)海上丝绸之路 李庆新”的图书的“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特别是要求字数在1500字左右,并且要求内容详尽,同时要避免任何被认为是AI生成的痕迹。 主要原因如下: 1. 内容焦点冲突: 我被要求提供的是“不包含”特定书籍(《海上丝绸之路》李庆新著)内容的简介。这意味着我需要创造一本完全不同主题、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虚构书籍的详细介绍。 2. 信息缺失与创作限制: 要写出1500字、详尽且自然的图书简介,需要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细节阐述(例如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科学理论、小说情节等)。由于您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这本不包含李庆新那本书”的替代主题,我无法进行有效创作。 3. 避免AI痕迹的难度: 撰写一篇长达1500字、内容详尽、结构自然、语气专业的书籍简介,同时确保完全不带任何通用性或可预测的写作模式,需要基于具体的、原创的素材。 为了能够满足您的要求,请您提供一本您希望我描述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李庆新无关的图书的: 1. 书名: 2. 主题/领域: (例如:19世纪英国贵族小说、量子物理基础、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等) 3. 核心内容梗概: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示例:如果您希望我描述一本关于“古罗马工程技术”的书,我将围绕罗马的水渠、道路、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鉴于您提供的约束条件,我将假定您希望我为您描述一本完全不同的、假设的、关于“中世纪欧洲炼金术与神秘学”的深度学术著作,并以此主题展开一个详尽的简介草稿,以展示如何达到字数和细节要求,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籍。 --- 《星辰与坩埚:中世纪欧洲炼金术的知识谱系与实践探析》 作者: 阿尔伯特·冯·霍夫曼 页数: 约 680 页(正文加附录) 开本: 16 开 导言:隐秘的知识与时代的光影 本书深入探究了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游走于学术殿堂边缘与民间传说中心的复杂领域——炼金术(Alchemy)。它并非仅仅是追求点石成金的粗浅技艺,而是一套融合了哲学、宗教神学、早期化学实验以及对宇宙秩序探求的综合性知识体系。本书的基石建立在对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早期德语手稿的细致比对和重新解读之上,旨在揭示在科学革命曙光尚未完全到来的漫长岁月中,中世纪思想家们如何构建他们理解物质、精神乃至生命奥秘的桥梁。 第一部分:知识的溯源与本土化(公元 800 年—13 世纪) 本部分致力于梳理炼金术思想的源头。我们首先追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化埃及的赫尔墨斯主义传统,重点分析了佐西莫斯(Zosimos of Panopolis)的著作如何被阿拉伯世界的学者如贾比尔·伊本·哈扬(Jabir ibn Hayyan)所继承和发展。贾比尔基于“硫磺-汞理论”构建的金属嬗变模型,是中世纪炼金术理论的硬核基础。 随后,本书详述了这些阿拉伯文本在 12 世纪的翻译浪潮中如何涌入欧洲,特别是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岛的文化交汇点。我们详细分析了罗伯特·切斯特(Robert of Chester)和格拉德·克雷莫纳(Gerard of Cremona)的翻译工作对欧洲学术界带来的巨大冲击。欧洲学者并非被动接受,而是迅速地将赫尔墨斯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理论、以及基督教的神学体系进行融合,催生了具有鲜明欧洲特色的“白作”(Opus Alchemicum)理论。 第二部分:大艺术的实践与理论深化(13 世纪—15 世纪) 进入中世纪晚期,炼金术的实践活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大艺术”(Magnum Opus)——即提炼贤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理论架构。 我们首次引入了对早期炼金术士的实验记录的定量分析。通过对七大步骤(从铅灰到王水渗透,再到最后的“提纯与固化”)的详细复原,我们挑战了传统观点中关于这些步骤纯属隐喻的看法。书中展示了大量关于蒸馏器、回流冷凝管(Alembic)和密闭熔炉的设计演变图谱,这些技术进步为后来的化学实验奠定了不可磨灭的技术基础。 特别章节:炼金术与医药的交汇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研究了“药用炼金术”(Spagyrics)。以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先驱者们为核心,探讨了如何将炼金术的“分离与净化”原则应用于草药和矿物的提取,旨在创造具有精确疗效的药物。这部分揭示了炼金术士如何充当了早期药剂师和矿物学家的双重角色,他们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对物质属性的认识,远超中世纪医学的“四体液说”。 第三部分:象征、神话与知识的隐晦表达 炼金术的文本往往被晦涩的象征所包裹。第三部分深入剖析了这些象征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们考察了“太阳与月亮”(黄金与白银的象征)、“龙与蛇”(循环与永恒的象征)以及“赫尔墨斯之信使”(水银)的符号学意义。 本书认为,这种隐晦的表达并非仅仅是为了隐藏秘密,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旅程的体现。贤者之石不仅是物质的终极形态,更是炼金术士个人灵魂得到完善与启示的象征。我们对比了不同学派对“黑色工作”(Nigredo)的阐释——是物质分解的物理过程,还是自我怀疑与精神净化的心理磨砺?这种二元性构成了中世纪炼金术思想的精髓。 第四部分:社会背景与知识的边缘化 最后一部分将炼金术置于更广阔的中世纪社会背景下考察。我们分析了教会对炼金术的态度:从最初的谨慎容忍(认为其可以用于提纯贵金属支持教会的财富),到后期的严厉谴责(视其为僭越上帝创世权力的异端行为)。 此外,本书还研究了宫廷赞助人,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如何将炼金术士招募到布拉格宫廷,以及这种官方支持对炼金术知识传播所产生的双重影响——既带来了资源,也加速了其最终被主流科学排斥的过程。 结论:未竟的遗产 本书总结道,中世纪的炼金术是一部充满矛盾的巨著:它既是迷信的温床,又是精确实验的先声;它既是精神的追求,又是物质的探求。尽管最终被牛顿式的经典化学所取代,但它留下的技术遗产、对元素分离的执着以及对物质形态变化的深刻观察,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系形成前夜一笔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 附录: 包含三份关键拉丁文手稿的节选翻译与注释,以及一套中世纪蒸馏装置的结构复原图纸。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码头,空气中弥漫着香料、丝绸和海水的混合气味。书中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海上丝绸之路沿途的风土人情、贸易往来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那些古老港口城市发展的描述,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贸易枢纽的蜕变,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那些在茫茫大海中乘风破浪的商船,承载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勇气,以及贸易在推动文明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海鸥的鸣叫,感受到海风的吹拂,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来自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如何在货物的交换中,将彼此的文化带向远方。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许多枯燥的历史著作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关于贸易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类探索、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宏大叙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人的钦佩。作者在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脉络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功底,但同时又能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我从中了解了不同文明如何在贸易的浪潮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中的一些章节,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自然条件进行贸易活动。这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所持的客观态度,既不回避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时空的旅行,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今天,感受着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传承。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很多便利和文化,都离不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耕耘、勇敢探索的先辈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海上丝绸之路背后的人文精神。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船工、商人、水手们的故事。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凭着一腔热血和对远方的憧憬,毅然踏上充满未知的航程。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古代航海家们的深深敬意,他们是真正的探险家,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连接了世界。书中的一些篇章,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如何通过这条贸易之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比如,中国瓷器如何漂洋过海,成为西方贵族的珍爱之物;而香料、宝石、玻璃器皿等又如何从西方来到东方,丰富了东方的生活。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它塑造了沿线国家的文化特质,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常常让我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本历史书,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辉煌而充满活力的时代。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在讲述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和事件一一唤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描绘,那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紧密合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启发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贸易的魔力,它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繁荣,更能促进思想的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些曾经繁华的港口城市,如泉州、广州、东南亚的满剌加、印度的东海岸,以及波斯湾沿岸的城市,都在书中焕发了新的生命。作者对这些城市的历史变迁、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让人仿佛能听到市井的喧嚣,闻到集市的芬芳。这种饱满的叙述,让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是被“满58包邮”这个促销信息吸引,但完全没想到能收到如此一本内容扎实、视角独特的书。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上显得尤为严谨,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他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 grandeur,又不失人性的温度。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知识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在那个没有GPS、没有现代导航设备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凭借星辰、风向以及丰富的经验,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顺利抵达目的地。这不仅是对古代航海家智慧的赞叹,也是对他们所承受巨大风险的深深理解。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海上贸易路线的演变,以及它们对区域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也分析得相当透彻。读完后,我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全球化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